花敲鼓
“花敲鼓”又名“花腔鼓”、“干鼓”。流行于山西新绛县一带。
过去主要在庆贺“孚惠圣母”神诞辰的庙会活动中演出。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则民间故事:孚惠生于鼓水上游的三泉镇冯古庄,嫁到古堆村,这里吃水困难,婆婆要她每天下山去挑水。一日孚惠挑水行至半山,遇见一位骑马将军向她讨水饮马,孚惠欣然应允。马将两桶水饮用一空,孚惠欲下山再挑,将军遂将马鞭赠与她,并嘱咐道:“将它插入缸中,轻轻往上一提,便可取出水来。”孚惠到家一试,果然灵验,从此免受下山挑水之苦。婆婆心中生疑,一天偷看孚惠提鞭取水,怒骂:“肮脏马鞭怎么插到我吃水的缸内?”顺手抽出马鞭,顿时水溢不止,眼看就要酿成大祸,孚惠忙搬来一扇磨盘盖在缸上面,才使村民幸免于难,而孚惠却从此坐化成仙了。后人为纪念孚惠,为她立庙塑像,拜她为圣母,规定其生日(农历三月初八)为圣母节。这天,冯古庄要把孚惠圣母接到娘家小宿,初九再由古堆村将圣母迎回,初十鼓水流域的各村都要到古堆娘娘庙来大肆庆贺,表演花敲鼓。
该舞由28人表演。主要表演者4人,分别代表牛、虎、狮子、麒麟,意为镇邪除恶的神兽,其余24人代表24个节气,象征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演时,2人击夹板,2人打梆子。基本动作有:里击、外击、左击、右击、上击、翻击等。主要步法为:走走步、矮子步、蹉步及踢腿、转圈等。24名鼓手每人挎1个扁鼓,双手各持1根鼓槌,呈半圆形站立,击鼓演奏,击夹板者与打梆子者4人在场中表演。动作组合不固定,可即兴发挥,任意表演,有时动作一致,有时交错相对,你高我就低,你左我就右,只要1人开始变换场图,众人立即跟上,既灵活多样,又配合默契。当鼓手们击打的情绪高涨时,他们就把动作做得小些,当鼓手们沉稳下来后,他们就尽兴发挥,酣畅淋漓。表演中,“走走步”重心在两脚之间,1拍走一步,速度舒缓;“蹉步击”多用于2人面相对,互相交流感情或互换位置之时;“踢腿击”、“转圈击”为情绪达到高潮时所用。最后,4人聚集场中互相逼近猛击快打,充分表现牛、虎、狮、麒麟的威武气势而告终。24名鼓手要一口气打完16个鼓谱,他们以击鼓心、擦鼓钉、打鼓帮、滚鼓边、鼓槌相击等多种技法表演,缓如行云流水,快如急风暴雨,击打出[几瓜拉]、[拉瓜几]、[最最瓜]、[华儿拉]、[龙冬瓜]、[冬扎瓜]等曲牌。(www.daowen.com)
花敲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