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胸痛、心电图改变与衍变及血清酶学的增高。
(一)诊断要点
1.症状
(1)先兆:不少患者在发病前数周可出现胸闷不适或心绞痛发作频繁或加重等。
(2)疼痛:胸痛性质同心绞痛,但程度加重,持续时间>15min,含服硝酸甘油无效,约30%的患者无典型的胸痛,表现为上腹痛、咽痛、牙痛、下颌痛等,亦有少数患者无疼痛症状而以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或休克为首发症状。亦可无明显疼痛,多见于糖尿病或老年患者。
(3)其他症状:持续1周左右的发热,一般为38℃左右,很少超过39℃;恶心、呕吐;严重时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休克等症状。
2.体征 心音低钝、出现第3或第4心音、心动过缓或过速等;低血压、颈静脉充盈、肺部啰 音和新出现杂音等提示存在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少数患者亦可无明显阳性体征。
3.辅助检查
(1)心电图
①心肌梗死心电图呈动态改变:极早期(超急期)改变为T波高耸,继之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与直立T波形成单向曲线,出现异常Q波。ST段于数日到2周内逐渐降至等电位线,T波倒置并加深,数周至数月后又逐渐变浅,多数Q波长期存在(称陈旧性心肌梗死)。如心电图演变过程中仅有ST段和(或)T波动态改变(一般要求24h以上)而无Q波形成,则称之为无Q波型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心电图定位见表2-1。
②心律失常心电图: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传导阻滞,前壁心肌梗死如发生传导阻滞表明梗死范围广泛、病情严重。
表2-1 心肌梗死心电图定位诊断
(2)心肌酶学检查:主要测定磷酸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LDH1)。前二者在发病4~6h开始升高,18~24h达高峰,48~72h恢复正常;后者在发病8~12h开始升高,2~3d达高峰,2~3周恢复正常。
(3)其他辅助检查(www.daowen.com)
①肌钙蛋白T或I测定:心肌梗死后2~4h即增高,可持续7~14d。
②查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
③X线胸片:如疑有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等,可行床边X线胸片检查。
④冠状动脉造影:如不进行急诊PCI则一般安排在发病后2周左右进行。
⑤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有条件的医院可做该检查。99mTc焦磷酸盐“热区”显像,即坏死心肌组织显像,用于急性期;20lTl或99mTc-MIBI“冷区”显像,即坏死心肌组织不显像,可较精确地确定心肌梗死部位和范围,用于慢性期。
⑥血流动力学改变:多用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监测,正常7~12mmHg,PCWP在18~20mmHg时开始出现肺充血,20~25mmHg时为轻—中度肺充血,25~30mmHg为中—重度肺充血,>30mmHg时出现肺水肿。一般以PCWP在15~20mmHg时左心室充盈压最佳范围,但当PCWP >18mmHg,心排血指数<2.2L/(min·m)时临床表现为心源性休克。
(二)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发生于起病3d内,表现为心尖部收缩期粗糙的吹风样杂音,断裂时致严重二尖瓣反流,很快出现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2.室间隔穿孔 多发生于起病3d内,表现为突然加重的心力衰竭,胸骨左缘3、4肋间收缩期震颤及粗糙收缩期杂音。
3.心室游离壁破裂 多于发病2周内发生,表现为心脏压塞、电机械分离及猝死。
4.室壁瘤 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超过2周者提示室壁瘤形成,心脏影像检查可见相应室壁有矛盾运动。
5.动脉栓塞 包括肺动脉和体动脉栓塞。
6.其他 如梗死后综合征(发热、心包炎、胸膜炎等)和肩手综合征(肩臂强直、活动受限并疼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