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脏结构与血循环
1.心脏解剖结构(图1-1)
(1)心脏整体结构: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中心,是有腔的肌性器官。简单比喻,可以把心脏看作内部有四个空腔的皮球。这四个空腔分别是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皮球的球皮就是心壁,心壁自内而外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三层构成。
心脏的右心房与右心室在一边,左心房与左心室在另一边,把心脏整体分为左右两个半边。两半之间不相通,由一道“墙壁”隔开。这道墙壁的上半部分为房间隔,将左右心房隔开,房间隔下端与室间隔相连,室间隔将左右心室隔开。
右心房有3个入口和1个出口,3个入口外部分别连接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口。体循环中缺少氧气而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静脉血由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流入右心房,冠状窦口则为心壁静脉血回心的主要入口;右心房的出口同时也是右心室的入口。但是这个关口并不是一直开放,它有一道“门”,这道门由房室瓣构成。房室瓣(二尖瓣、三尖瓣)只能向心室一侧打开,如果逆向推动,它就会完全闭合,将心房与心室彻底隔开。这种单向打开的性质,保证了血液不会从心室逆向流入心房。
图1-1 心脏解剖结构及循环图
右心室有1个入口,1个出口。入口便是上述的右心房室口。出口外部则连接肺动脉。右心房收集的静脉血,从右心房流入右心室,然后经过右心室的收缩加压,泵入肺动脉,然后沿着肺动脉进入肺。在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的这个出入口同样有一个“门”,这个门就是肺动脉瓣。肺动脉瓣只能向肺动脉的方向打开,如果反方向(朝向心脏)推动,它就会关闭,把肺动脉和右心室完全隔开。这种单向打开的性质,保证了血液不会从肺动脉逆向回流入右心室。
左心房构成心底的大部分,有4个入口,1个出口。在左心房后壁的两侧,各有一对肺静脉口,为左右肺静脉的入口;左心房出口为左心房室口,通向左心室。左心房的出口同时也是左心室的入口,同样具有单向关闭的房室瓣。
左心室有1个入口,1个出口。入口即左心房室口。出口为主动脉口,外部连接主动脉。这个关口的结构与右心室类似,具有单向关闭的主动脉瓣。
(2)血循环概要:人体的血循环基本上是如下的流程。
左心室充满富含氧气的血液,收缩射血→主动脉→各个动脉分支→全身的组织器官毛细血管,全身的组织细胞等将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消耗掉,并将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留在血液中,动脉血转变为静脉血→各级静脉分支→静脉主干(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右心房,负责收集静脉血→右心室,负责收缩射血→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血液在肺部将二氧化碳交换为氧气→肺静脉→左心房,负责收集富含氧气的血液→左心室(至此形成一个完整循环)。
以上是一个完整的血循环,但是通常人们将以上循环分割为两部分认识,即体循环(也称为大循环)和肺循环(也称为小循环)。
体循环:经肺氧合后的动脉血(含氧)→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中小动脉→组织器官毛细血管(消耗氧,存留废物)→各级静脉分支→静脉主干→右心房。
肺循环:回右心房的静脉血(低氧,高二氧化碳)→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补氧,排出二氧化碳)→肺静脉→左心房。
如上,对于血液成分来讲,基本上体循环是一个耗氧过程,肺循环是一个补氧过程。
(3)心壁结构:由于冠心病主要指心壁受损,所以心壁的结构对于冠心病研究尤其重要。冠状动脉供血基本上就是为心壁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冠状动脉的走行也是依附心壁的,所以冠状动脉某些重要特性,与心壁的特性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联,例如冠状动脉小分支穿入心肌深层,致使冠脉血管在心肌收缩时容易受到压迫等。这些关联,我们将在后面进一步介绍。本节先简单了解心壁的结构特征,为后面介绍冠状循环作一些必要的铺垫。
心壁自内而外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三层构成。
心内膜:菲薄而光滑,衬在心壁内面,与出入心脏的血管内膜相延续,在房室口和动脉口处,心内膜折叠成瓣膜,其间夹有一薄层致密结缔组织。心内膜主要由内皮和结缔组织构成。按其排列关系大致可分为三层:①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②内皮下层,为一薄层较细密的结缔组织,在主动脉和肺动脉出口处尚含有一些平滑肌束;③心内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与内皮下层相互移行而无明显界限,其中含有心传导系纤维、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在腱索和乳头肌处的心内膜没有心内膜下层。
心肌层: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左心室的心肌层最厚,右心室的次之,左右心房的最薄。心房肌与心室肌互不连续,分别附着于结缔组织构成的心纤维环上。①心房肌,可分浅、深两层。浅层肌为横行肌束,包绕左、右心房,以心房前壁的心肌较发达,并有一部分延伸为房间隔的肌纤维。深层肌有襻状和环状两种纤维。襻状纤维分别包绕左、右心房,从前后方向上跨绕心房,两端附着于房室口的纤维环上。环状纤维围绕心耳、腔静脉口、肺静脉口以及卵圆窝的周围。当心房收缩时静脉口处的环状纤维先收缩,起括约肌的作用,可阻止血液逆流。②心室肌,结构较复杂,大致可分浅、中、深三层。左右心室共有的浅层肌附着于房室口的纤维环,由心室基底斜行走向心尖,在心尖部捻转形成心涡,随即进入深部,移行为纵行的深层肌,并向上延伸形成肉柱和乳头肌。中层肌多为环行纤维,分别环绕左、右心室,左心室的环行肌纤维特别发达。此外,也有联系左、右心室的“S”形肌纤维。室间隔的肌部含有浅、中、深三层心肌纤维。由于有部分心肌纤维呈螺旋形行走,心室收缩时可使心尖向心室基底部移动并发生顺时针方向旋转,撞击胸壁,形成在体表可以看到的心尖搏动。
心外膜:为浆膜性心包的脏层,主要由间皮和薄层结缔组织构成。由浅至深可分为五层。第一层为间皮,由扁平上皮细胞组成;第二层为基底膜;第三层为浅胶原纤维;第四层为弹力纤维;第五层为深胶原纤维。心外膜的组织结构使其具有特殊的弹性、韧性以及表面的润滑性,以适应心脏的舒缩功能。在心外膜深面的结缔组织中含有数量不定的脂肪细胞,并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走行。
2.冠状动脉解剖结构 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是心脏血液供应的唯一来源。通常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支,分别起于主动脉左窦和右窦;主干及其分支一般走行于心外膜下的脂肪组织内,发出较细小的分支穿入心肌层内,再逐级分支供应心肌细胞等组织,见图1-2。
(1)左冠状动脉的分支: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起自主动脉左窦,主干在起始部口径4.1~6.0mm,最粗可达7.5mm。左冠状动脉起始后向左行于左心耳与肺动脉根部之间,随即分为前室间支(前降支)和旋支(左旋支)。
图1-2 冠状动脉分支模式图(前面观)
①前室间支(anterior interventricular branch):又称前降支,似为左冠状动脉主干的延续,沿前室间沟下行,绕过心尖切迹,大部分止于后室间沟下1/3,一部分止于中1/3或心尖切迹。其末梢可与后室间支末梢吻合。前室间支(前降支)继续延伸,又分为几十条更细小的分支。其分布范围包括左心室前壁、前乳头肌、心尖、右心室前壁一小部分、室间隔前2/3、心传导系的右束支和左束支的前半。
②旋支(circumflex branch):又称左旋支。起始后沿冠状沟左行,绕心左缘至膈面,大多数止于心左缘与房室交点之间。旋支继续延伸,又分为一些更细小的分支。其分布范围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前壁一小部分、左心室侧壁、左心室后壁的一部或大部,甚至可达左心室后乳头肌。约40%的人旋支还分布于窦房结。
(2)右冠状动脉的分支: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起于主动脉右窦,起始部口径3.1~5.0mm,最粗可达7.0mm。主干行于右心耳与肺动脉根部之间,继而沿冠状沟右行,绕过心右缘至心脏膈面,一般在房室交点附近分为两终支:后室间支和右旋支。右冠状动脉又延伸为十余条分支,分布范围一般包括右心房、右心室前壁大部分、右心室侧壁和后壁的全部、左心室后壁的一部分、室间隔后1/3及左束支的后半。此外,还分布于房室结(93%)和窦房结(60%)。
(3)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左、右冠状动脉在心脏膈面的分布变异较大。根据两动脉在心脏膈面分布范围的差别可分为3型。
①右优势型:右冠状动脉不仅分布于右心室膈面全部,还有分支越过房室交点和后室间沟,分布于左心室膈面的一部或全部。后室间支来自右冠状动脉。此型在人占65.7%,应属于正常型。
②均衡型:左、右冠状动脉各自分布于本侧心室膈面,互不越过房室交点。后室间支为左或右冠状动脉的末梢支,或同时来自左右冠状动脉。此型在人占28.7%。
③左优势型:左冠状动脉的分支特别粗大,不仅分布于左心室膈面,还越过房室交点和后室间沟分布于右心室膈面的一部分。后室间支和房室结动脉均发自左冠状动脉。此型在人占5.6%。
(4)心室分段:心室分段的依据主要是动脉支的分布范围和位置。各分支系统之间血管较少的区域作为心段之间的分界处。心室分段的研究为心肌梗死施行切除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心室分段共为6段:前室间段、左缘段、左心室后段、后室间段、右缘段和右心室前段。在心脏膈面如果动脉分布有变异,则段的划分也有所改变,例如有的心脏右冠状动脉的后室间支扩大分布范围,代替了左冠状动脉的左心室后支,这一段就改称为室间左后段,这样两半心就只有5个心段。
(5)冠状动脉的吻合:正常心脏血管在出生时就存在着丰富的吻合,这些吻合的长度和直径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至18~20岁时达到成人的大小。冠状动脉的吻合可分3种类型,冠状动脉分支之间的吻合、冠状动脉分支与心外血管之间的吻合、冠状动脉的分支与心腔交通。
冠状动脉广泛而丰富的吻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的情况下,这些吻合为逐步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提供了形态学基础。大量腐蚀标本观察到,正常心脏的冠脉吻合血管是比较直的,而在冠状动脉闭塞的心脏,吻合血管多盘曲。说明血液绕过发生阻塞的血管,从其他路径继续流通循环为心脏提供养分,也就是发生了代偿性的侧支循环。
(6)冠状动脉的变异与畸形
①冠状动脉起点与分支的变异:例如有的冠状动脉开口位置偏高,即冠状动脉开口于主动脉窦嵴以上;有的心脏只有单一冠状动脉;有的旋支与前室间支各自单独起于主动脉窦;前室间支起于右冠状动脉;左、右冠状动脉起于同一主动脉窦等。这些变异都很少见,一般不影响生理功能,但会给冠状动脉造影和解释造影结果带来困难。由于一些变异动脉的行径特殊,如右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左窦,经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到达右侧的冠状沟,当主动脉或肺动脉扩大均可压迫变异动脉,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发生猝死。
②冠状动脉的畸形:一支或两支冠状动脉起于肺动脉,心壁由静脉血供应,这种新生儿多不能长期存活。冠状动脉静脉瘘,这种畸形是指冠状动脉及其分支与右心房、右心室或肺动脉相通,或冠状动脉与静脉之间相通。冠状动脉静脉瘘有半数以上起于右冠状动脉;90%注入右侧心腔,包括注入右心室、右心房、肺动脉或冠状窦等。存在这种畸形的人多数无明显症状,但有些人由于“窃血”现象较严重,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而发生心绞痛或产生心力衰竭,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
3.心脏的静脉结构 心脏的静脉可分为3组:冠状窦及其属支、心前静脉和心最小静脉。
(1)冠状窦(coronary sinus)及其属支:冠状窦位于冠状沟后部,左心房后壁与左心室后壁之间,从左心房斜静脉注入处至冠状窦口,长3~4cm,为心脏最粗大的静脉干。心壁本身的静脉血大部分通过冠状窦回流至右心房。冠状窦口位于下腔静脉口与右心房室口之间,其开口处常有瓣膜,多为半月形。冠状窦的属支从略。
(2)心前静脉(anterior cardiac veins):起于右心室前壁,可有1~4支,向上越过冠状沟,直接注入右心房。有些心前静脉与心小静脉吻合。
(3)心最小静脉(smallest cardiac vein):又称Thebesius静脉,是存在于心壁内的一些小静脉,自心壁肌层的毛细血管丛起始,直接开口于各个心腔,开口直径约1mm。其数量和大小变异较大。存在于右心房壁和右心室壁的心最小静脉比较多,分别开口于右心房和右心室,而存在于左心房、左心室的则很少。(www.daowen.com)
冠状窦的属支和心前静脉均属于心脏的浅表静脉。这些静脉在心外膜下存在广泛的吻合。在心尖部有心大静脉与心中静脉吻合。在心左缘附近有心大静脉的属支之间形成吻合。在左心室后壁有左心室后静脉与附近的静脉之间形成吻合。在右心室前面有心前静脉与心小静脉及心大静脉的属支形成吻合。
(二)心脏射血功能
1.概述 从心脏在循环系统中所起的机械作用看,它是个动力器官,射出的血液在动脉、毛细血管及静脉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不断地流动,然后又回到心脏,周而复始地循环。
心脏射血时,左、右心室的射血几乎同时进行,而且相似。所以我们只以左心室为例,说明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射血功能。相比左心室的收缩射血,右心室收缩力量较弱,心室内压只有左心室的1/6~1/4,但因肺循环途径短,血流阻力较体循环小,肺动脉压也较低。因此,两心室的射血量几乎相等。
2.射血原理 心室收缩,心室内压上升,当心室内的压力超过心房内压时,心房与心室之间的“门”(房室瓣)被推动以致关闭。但是此时心室内压远低于主动脉内压,心室内的压力还不足以推开心室与主动脉之间的那道门”(主动脉瓣),因此心室两端的门都关闭着,心室此时处于密闭状态。心室肌继续强力收缩使室内压迅速地进一步上升,当左心室压力超过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终于被推开,心室内的血液射入主动脉,称为射血期。
射血期包括快速射血期与缓慢射血期。从射血开始到心室内压达顶点的时期称快速射血期,射出血量占每搏输出量的60%~80%;射血期的后一阶段,心室内血量减少和收缩强度减弱,射血速度减慢,这段时间称缓慢射血期。缓慢射血期的末尾,由于心肌收缩的挤压作用而有较大的动能,心室内的血液依靠惯性作用,继续流入主动脉。但是此时的心室内压已经低于主动脉压了,主动脉瓣因此被关闭,等待下一次射血。
(三)冠状循环
1.冠状循环的解剖特点 心脏为一个工作量很大而又经常处于活动状态的器官。因而心脏所需要的能量和氧供给量很大,而且不能发生中断。心脏的营养物质及氧的供应,几乎全靠冠状循环(coronary circulation)提供,只有心内膜是靠房室腔内的血液供应。由此可见冠状循环的重要意义。
心脏的血液供给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在心外膜下,冠状动脉的小分支,与主支成直角方向从心外膜横穿入心肌深层直到心内膜附近,并在心内膜下分支成网。这种分支方式使冠脉血管在心肌收缩时容易受到压迫。冠状动脉之间有分支互相吻合,这种吻合支在中等分支的血管很少,在心内膜较多,但这些吻合支相对的较细,因此,当冠状动脉突然阻塞时,不易很快建立侧支循环,常常导致心肌梗死。但如果冠脉阻塞是缓慢地形成,则侧支可逐渐扩张,代偿地建立新的侧支循环。
左冠状动脉的血液流经毛细血管和静脉后,主要由冠状窦回流入右心房,而右冠状动脉的血液主要经较细的心前静脉直接回流入右心房。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冠脉血液可通过心最小静脉直接流入左、右心房和心室腔内。
2.冠状循环的生理特点
(1)途径短、流速快:血液从主动脉根部起,经过全部冠状血管到右心房只需6~8s。
(2)血流量大:心脏重300g左右(占体重的0.5%),在安静状态下,总的冠脉血流量为250ml/min,占心排出量的5%,当运动时,冠脉血流量还可大大地增加。
(3)动静脉血氧差大(氧提取率大):冠状动脉血氧含量为20ml/100ml,冠状窦静脉血氧含量为6ml/100ml,氧提取率已达70%~80%(动静脉血氧差为14ml/min。其他器官的动静脉血氧差为5~6ml/100ml(动脉血氧含量为20ml/100ml,静脉血氧含量为14~15ml/100ml)。这说明心脏从血液中提取的氧远多于其他器官。当运动引起耗氧量增加时,更多地提高氧提取率即增加氧摄取量的潜力很小,心脏必须通过提高冠脉血流量来弥补其需氧量的增加,也就是说,靠扩张冠脉以增加血流量是运动时增加氧供的主要途径。以上特点决定了心肌对低氧与缺血非常敏感的特性。
(4)灌注压较高:冠状动脉直接开口于主动脉根部,再加上冠状血管的途径短,因而在冠状血管较细的分支内,其血压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
(5)血流量有明显的时相性:由于心脏有节律地收缩与舒张,对心肌血流量的影响也呈现此种节律性,因此,冠脉血流量(CBF)在心缩期和心舒期中有明显的时相性。心缩时,心肌壁的张力突然升高,可将各肌纤维之间小血管压闭,使血流减慢或暂停。心舒时,心壁受到的挤压力减小,冠状血管开放,血流量增多。因此,冠脉血流有明显的断续性。静脉血的回流也与心肌的缩舒有关,收缩时由于肌性心壁的压缩,挤压心肌间的静脉,促进其回流;舒张时静脉血的流出基本停止,所以,静脉血的回流要靠心肌收缩的挤压作用。
(6)代谢调节作用大于神经调节。
3.影响冠脉血流量的因素
(1)主动脉血压:因冠脉血流量与压差(主动脉压与右心房压之差)成正比,又因右心房压低(接近于零)而变化小,所以推动冠脉内血流的动力主要决定于主动脉内的血压。在心脏射血开始时,主动脉内血压较高,冠脉血流量随之增多。到缓慢射血期,主动脉压力下降,冠脉血流量又下降。
(2)冠脉阻力:冠脉血流量和阻力成反比,冠脉阻力不仅决定于冠状血管本身的紧张度,而且还受心肌收缩对冠脉挤压力的影响。
①冠脉血管本身的舒缩状态:小冠脉的舒缩对冠脉阻力有很大影响,冠脉舒张,冠脉血流量可显著增加。表明冠状小血管的舒缩状态是决定冠脉血流量的重要因素。
②心肌收缩的挤压力:由于冠脉的大部分分支深埋于心肌内,所以心肌收缩的挤压作用是构成冠脉阻力的重要因素。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肌的挤压力随心脏的节律性缩舒而变化,由此引起冠脉血流量的周期性(时相性)变化。心舒期是冠脉血流量最多的阶段,占心肌供血的80%左右。在等容舒张期,冠脉血流量突然增加,在舒张早期达到最高峰,然后随主动脉压的降低而回降。心舒张期最低的冠脉血流量与心缩期最高的血流量接近或略高。由此可见,动脉舒张压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是影响冠脉血流量的重要因素。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因血管壁弹性差,舒张压降低,可导致冠脉血流量减少。又如,心动过速患者,由于心动周期的缩短主要是心舒期缩短,因而冠脉的血流量也减少。
心肌收缩不但造成对冠脉的直接挤压作用,还引起室内压的升高,升高的室内压主要压迫心内膜处心肌,近心外膜处心肌受压较小,心外膜下心肌血流量大于心内膜,因此,冠脉血流量减少时,心内膜比心外膜更易受损。挤压力的大小和心肌发达程度有关,右心室心肌较薄,收缩挤压的力量较小,故右冠脉血流量在整个心动周期中的周期性变化较左冠脉小。
(3)心率对CBF(冠脉血流量)的双重影响:由于心舒期是CBF最多的阶段,心动周期的缩短主要使心舒期缩短,因此,心率加快可使CBF减少;但另一方面,心率加快时伴随的心肌代谢增加,可引起冠脉扩张而抵消前一作用。同样,心率减慢、舒张时间延长所致CBF增加的作用,可被心肌代谢降低引起CBF的减少作用所抵消。
(4)血液黏滞性:正常时血液黏滞性对CBF的影响不明显,但冠状动脉已有部分狭窄致使供血量不足者,血液黏滞性的增加使冠脉阻力增大,特别高脂餐后,血液含脂量较多,增加了血液黏滞性,有人认为这可能是高脂餐后心绞痛发生率变高的一个因素。
4.冠状循环的调节
(1)神经调节:冠状血管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刺激交感神经,可使冠脉先收缩后舒张。初期出现的冠脉收缩,乃由于交感神经对冠脉的直接作用;而后期出现的冠脉舒张,则是由于心肌活动加强、代谢产物增多造成的继发性反应。缩血管作用往往被强大的继发性舒血管作用所掩盖,因此,刺激交感神经常表现为冠脉舒张。
迷走神经对冠脉的直接作用是使冠脉舒张。但在完整体内,刺激迷走神经对冠脉血流量的影响较小,这可能是其扩张冠脉的作用被心肌活动减弱、代谢产物减少引起的继发性缩血管作用所掩盖。用起搏心率和冠脉内恒压灌注条件下,刺激迷走神经可导致大冠脉舒张CBF增加,同理,为排除心脏收缩对冠脉的挤压力,采用心脏停搏或心室颤动办法,此时刺激心交感神经,冠脉出现先收缩后舒张的效应。运用β受体阻滞药排除变力性和变时性效应,再刺激交感神经,冠脉阻力增加,提示交感神经对冠脉的原发作用是使冠脉收缩,该作用可被α受体阻滞药消除。表明冠脉上有α受体(起缩血管作用)和β受体(起舒血管作用)。
(2)体液调节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①低氧:这是调节冠脉血流量最敏感的因素,其效果极为明显,低氧反应的发生,可使其他调节因素受到掩盖。当冠状血管中的氧含量降低1%,冠脉血流量明显增加,可增加到5倍以上。在动物实验中,将支配心脏的神经切断,这一反应仍然存在。这属“自家调节”反应之一。其原因是由于在低氧时ATP分解为ADP和AMP,5’-核苷酸酶使AMP分解为腺苷,腺苷有很强的扩血管作用。
②H+和CO2:当心肌代谢增加时,所产生的H+和CO2增多,可直接使冠状血管舒张。
③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两者均有促进心肌代谢的作用,因代谢产物的增加可扩张冠脉。其中以肾上腺素的作用为强。
④血管升压素和血管紧张素Ⅱ:两种激素均可使冠脉收缩,冠脉血流量减少。
⑤甲状腺素:促进心肌代谢,使耗氧量增加,故冠脉扩张,血流量增加。
神经、体液因素主要通过改变冠状小动脉口径调节心肌供血量,两者比较,以体液调节更为重要。且神经调节主要是通过代谢产物间接发挥作用。实验证明,冠脉血流量和心肌代谢水平成正比。在代谢产物中,尤其是腺苷,是扩张冠脉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心肌代谢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冠脉血流量的多少。但冠状动脉硬化患者,心肌代谢的增强难以使硬化的冠脉扩张,因此可发生心肌缺血。
(3)大小冠脉和狭窄冠脉的调节特点
①大冠脉的调节特点:大冠脉—导流血管,不受心脏收缩的压迫,对神经递质敏感,有丰富的α受体,也有β受体;大冠脉是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是冠脉狭窄的主要部位。
②小冠脉的调节特点:小冠脉—壁内血管,以与主支成直角方向从心外膜穿入心肌,心脏收缩时易受压迫,CBF在收缩期显著减少,而舒张期CBF明显增加,时相性非常明显。小冠脉是调节冠脉阻力和CBF的主要部位,以β受体占优势,也有α受体(预先用β受体阻滞药处理后,小冠脉收缩作用大于大冠脉)。
③狭窄冠脉反应性的改变:舒血管能力严重受损与冠状动脉内皮受损有关。ACh舒张动脉平滑肌需要以血管内皮细胞的存在为前提。ACh首先作用于内皮细胞M受体,进而释放内皮血管舒张因子(EDRF),然后再作用于平滑肌,导致血管舒张。在动物实验中也证实,用气球扩张正常犬胃,可以引起冠脉血流量增加。但在狭窄冠脉犬中,同样运用ACh或扩张胃,则引起狭窄冠脉收缩或痉挛。CBF减少与狭窄冠脉的内皮受损、内皮细胞释放的EDRF 和PGI2减小有关。也可能和代谢性调节物质耗竭或EDRF释放减少有关。
④重度冠脉狭窄时神经调节又变得重要:冠状动脉狭窄时,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兴奋均可导致狭窄加重、冠脉血流量减少,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其机制可能与α肾上腺素受体的数量和(或)亲和性增加、β肾上腺素受体的反应性减少有关。也可能和代谢性调节物质耗竭或EDRF释放减少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