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谢海洲论治脑髓病及脑与脏腑关系讨论

谢海洲论治脑髓病及脑与脏腑关系讨论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脑与脏腑的关系脑作为脏器,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府……”那么,脑在人体中究竟起什么作用,与脏腑的关系又如何呢?下面就脑与各脏腑的关系进行讨论。由此可知,所谓“魂”,乃指脑主神明中情志活动的一部分,其功能是脑主神明在脏腑中的具体表现。

谢海洲论治脑髓病及脑与脏腑关系讨论

(四)脑与脏腑的关系

脑作为脏器,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府……”从中可以看出在《黄帝内经》时代对此已有争论,但由于以五脏为中心而建立了脏腑体系,故脑病的内容未保存下来,而把脑的作用归属于五脏,如脑主神明之功能归属于心,以心代脑;主记忆的功能归属于肾;主肢体运动的功能归属于脾等。这些理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脑病学的发展及人们对各种脑病的进一步认识,逐渐发现其中一些问题难以用五脏学说解释,故需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这个体系。那么,脑在人体中究竟起什么作用,与脏腑的关系又如何呢?这需要客观地从临床角度进行分析。

从《黄帝内经》来看,当时对脑和生命存亡的关系已有较深的认识,如《素问·刺禁论》在谈到针刺损伤身体要害器官的死期时说,“刺中脾,十日死”“刺中肾,六日死”“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肺,三日死”“刺中胆,一日半死”“刺中心,一日死”“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可以看出,古人已认识到脑比五脏更为重要,中脑立死。所以说脑为生命之关键所在。

无论是脑,还是五脏,对于人体来说都是重要的器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下面就脑与各脏腑的关系进行讨论。

1.脑与五脏的关系

(1)脑与心的关系:心居于胸腔,膈膜之上,圆而尖长,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卫护于外。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君主之官”。其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主血,而血对人体四肢百骸有着营养作用,对于脑也同样,若血虚不能荣养,则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当心血不足时,或心气不足不能推动血脉运行至头脑时,可出现头晕、耳鸣、头痛等症状。

心主神志是指心主神明,亦称心藏神。所谓神,在定义上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肢体活动等,都包含于神的范围。它除了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外,还包含有精神、思维、意识等。狭义的神,则指心所主之神,即人的某些心理思维活动。以往对这一点的认识,有一些偏见,将广义的神和狭义的神相互对立起来,即狭义的神指内在的思维活动,广义的神指机体活动的外在表现,显然是错误的,两者应当统一起来,也就是说狭义的神包含于广义的神之中,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的论述。但在中医脏象学中却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认为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楚,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等。但实际上,对外界的反应并不完全归属于心,当人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刺激后,可以产生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同反应,其中对于心来说,喜为其志,其他反应则归属于其他脏器了,故古代医家在指出心藏神的同时,也提出了五脏神藏的观点,这就说明了神非心独所主。

心与神有无关系呢?之所以提出“心藏神”的论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心主血脉,是人体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在人进行思维活动时,更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而心脏正是血液运行的源泉和动力,只有在充足的物质基础上,精神活动才能正常发挥出来,故《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血者,神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当心气旺盛,心血充盈时,则精神充沛,思维敏捷,所以《济生方》说:“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则心君自安矣。”反之,心气虚衰,心血不足,则精神疲惫,神思不宁。如《直指方》所说:“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宁”,血足则神旺,血亏则神疲,血亡则神灭,神靠血液供养,血为心所主,赖心气以运行。从这一点来讲,心藏神是客观存在的。

据上所知,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两者应该是并存的,但脑所主之神是指广义的神,它包括整个机体的外在生命活动和内在精神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藏神则指狭义的神,是广义的神的一部分,其功能是由于心主血脉来实现的。脑主神明的功能需要血液以维持,心藏之神隶属于脑的作用。

(2)脑与肝的关系: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肝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其主要功能为主疏泄,主藏血。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肝主疏泄之功能是指肝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能够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在调畅气机上,由于肝气的正常疏泄条达,使清阳之气升于脑并将所藏之血上奉于脑,使之得以荣养。当肝气升发不足或太过时,都可影响脑的功能。当肝疏泄功能减退时,气的升发就显得不足,血虚不能荣脑,出现头晕、视物昏花诸症。若肝的升发太过,则气的升发就显现过亢,形成肝气上逆的病机,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易怒等病理表现。气升太过,肝阳暴亢,则血随气逆,上扰清窍,轻者头痛耳鸣,重者导致猝然昏不知人,发为气厥,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甚者发为中风病。

肝藏魂,魂为肝之神,舍于血。《灵枢·本神》篇说:“肝藏血,血舍魂”“随神往来谓之魂”,魂乃神之变,是神所派生的,《类经》注云:“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之所以称肝藏魂,是因肝血的作用而言,当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若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可见惊骇多梦、卧寐不安、梦游、梦呓以及出现幻觉等症。由此可知,所谓“魂”,乃指脑主神明中情志活动的一部分,其功能是脑主神明在脏腑中的具体表现。

脑和肝的特性均为喜伸忌郁,两者常互相影响,当脑的功能失常时,可致肝气疏泄异常,出现肝气郁结或肝气横逆等证,如某些原因导致头痛时,可出现心烦易怒、不欲饮食等症状;而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时,亦常常引起头胀痛、口苦、耳鸣、耳聋等症状。

(3)脑与脾的关系: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与胃相表里,以消化水谷和吸收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称为“后天之本”。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五行属土,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主肌肉与四肢。

脾主运化水谷,吸收其精微并转输和散精,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以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从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由于脾主运化的功能正常,水谷得以运化,其精微可荣养全身,脑亦受益。气血充则脑神灵,气血亏则脑失聪,故《灵枢·平人绝谷》篇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临床上当气血亏虚时,患者常呈现出面色不华、两目无光、动作迟缓、思维不清等现象,称之为“失神”。

脾主统血,使血脉流行于脉中而不溢出。当肝阳暴亢,挟血上行时,可迫血妄动,失于统摄,溢于脉外,闭阻脑窍,轻者肢体不遂,言语謇涩,重者死不复生

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若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化生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头空痛等症。若有痰浊中阻,影响清气上升,亦可出现头晕等症。

脾藏意,意是脾作用于外部精神活动的反应,“心有所忆谓之意”,说明意有意识、忆想、思考、思虑等内容,这些功能都是脑神分析作用的结果,然其得以实现又均以脾所化生之气血为基础。(www.daowen.com)

(4)脑与肺的关系: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主要生理功能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肺主气司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通过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气的生成,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当肺的功能正常时,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保证了脑的需求,若肺气虚弱,呼吸不利,可出现两目无神、头痛、头晕等症,甚者出现两耳不闻、两目不视、神昏谵语、不省人事等危重证候。

肺对脑有支持供养的作用,脑对肺有一定的支配能力,如人的呼吸,可有其自主性,若用脑加以干涉,可有目的地增快或减慢其节律,如可用意念使之缓慢呼吸。

肺藏魄,所谓“魄”,也是精神意识活动的一部分,《灵枢·本神》篇说:“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左传·昭公七年》说:“人生始化为魄”,杜预注之为:“魄,形也”。其功能作用如张景岳在《类经·藏象类》中所述:“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觉也”。因此魄所指的是人体对外界的感觉功能和反应能力,属于本能的感觉和动作。之所以把其归之于肺,是由于肺主皮毛,而对外界的感觉和反应需要通过皮毛来实现。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皮毛只是对外界物体的感觉器官,通过它反应于脑,由脑进行思维判断作出决定后再通过皮毛来实现。例如临床上脑受到外伤后,不少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皮肤麻木不仁,感觉迟钝,这时肺主气及皮毛的功能并不异常,从肺进行论治亦无效果,这就说明了两者的关系。再如对肺开窍于鼻,主嗅觉之论,《黄帝内经》中有明确的记载,《灵枢·脉度》篇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对此又该如何理解呢?我们认为,鼻为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通道,当外感风寒时,鼻塞不通,不闻香臭,是由于气道不通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可用理肺的办法来治疗,临床上确有一定的效果。但若将所有不闻香臭之症均归属于肺,则太为绝对,不符合实际情况,否则,临床上不少病人用理肺的办法来治疗鼻不闻香臭之症并无效果,又当如何解释呢?所以,对外界味觉的感受亦是脑的功能,是脑通过肺主呼吸从鼻道吸入气体而感受的,脑不仅对此有分析判断作用,并有耐受作用,当长期接受某一气味时,会对此种气味产生适应性,这也是大脑对外界物质的反应。

(5)脑与肾的关系: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肾主骨生髓,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五行属水,在志为惊为恐,在液为唾。

肾藏精是指肾对精气具有闭藏的作用,目的是为了使真精在体内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理功能,以保证机体的生长、发育。肾精与脑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脑的形成首先是先天父母之肾精相搏而成,如《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其形成之后,又要靠肾所藏之精微不停地濡养补充之,才能正常生长并发挥作用。

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说明骨骼的发育和功能能否正常,取决于肾精化生以补充。当肾精不足时,会出现肢体酸软无力、肌肉消脱、不能行走等。应该认识到,骨这种支持人体、进行各种动作的结构,受着多种因素的维持,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为脑和肾,当脑髓不充时,会出现胫酸眩冒,懈怠安卧,脑髓充足则轻劲有力,自过其度。肾生髓以荣脑,若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可产生健忘、失眠、头痛、头晕等脑病症状,治疗时从补肾荣脑着手有较好的效果。

肾开窍于耳,肾虚病证导致耳病的发生是极为常见的,耳和脑的关系也很密切,这在脑生理中已论述,不再重复。

肾藏志,志为肾神,“志”指志向,“意之所存谓之志”,它说明人的志向产生于肾,古人把这种思维活动归属于肾,实际上是由髓海来完成的。另外,肾在志为恐为惊,临床上因惊恐为患导致脑病的发生更是多见,如癫、狂、痫等病都可由惊恐而作。

2.脑与六腑的关系

(1)脑与胆的关系: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内藏胆汁,为“中精之府”,助脾胃以消化食物,主决断。胆与脑两者均属奇恒之府,特性相同,均为“藏而不泻”,生理上,胆汁的正常分泌帮助脾胃运化以化生气血供脑营养,并承担脑主神明活动的一部分,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判断,作出决定。当胆气虚弱时,脑的功能会受影响,出现胆怯、易恐、迟疑不决等;同样,脑髓受损,或其他原因影响脑主神明时,胆亦不能判断决定。

(2)脑与大肠的关系:大肠居于腹中,上接小肠,下接肛门,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化糟粕,《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当大肠传导功能失调,腑气不通,燥屎内结时,可出现浊气上逆,干扰清窍,出现头痛、面赤,甚至神昏谵语等。

(3)脑与胃、小肠、膀胱、三焦的关系:脑与胃、小肠、膀胱、三焦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与之相表里的脏来体现的,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脑与奇恒之府的关系 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它们在形态上多属于中空而与腑相似,在功能上则不是饮食物消化排泄的通道,而且又贮藏精气,与脏的生理功能特点相似。故《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脑与胆的关系,已在前面论述,与髓、骨、脉的关系亦在相应脏器中提到,在此仅略谈脑与女子胞的关系。

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呈倒梨形。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而脑与女子胞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发生月经上。

女子月经来潮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古人认为是由于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后产生了“天癸”这种物质,它促进了女子生殖器官发育成熟,月经来潮,并调节了冲任二脉的盛衰。从现在来看,人们渐渐认识到天癸是一种肾和脑共同产生的物质。在儿童时期,脑发育尚未完全时,这种物质产生较少,至二七后脑发育渐成熟,天癸产生增多,作用于胞宫,促进女性器官的发育和月经的来潮,随着年龄的增长,至七七后,脑髓亏虚,天癸缺乏,冲任衰弱,则月事不行。所以说脑对月事有很重要的调节作用。若人能养脑,并慎藏真精,可使天癸不绝,虽人过七七月事如常。在临床上,有的女性患者经期头痛,有的经期感受外邪,热入血室后出现神昏谵语、狂妄等症状;有的患者因女子胞的功能失常,血流不止或大量出血,常引起头晕、头空痛等,都说明脑和女子胞密切相关。目前较为多发的情志病,由于精神因素影响月经的来潮更为多见,不胜枚举。

以上是对脑与脏腑的简单讨论,其实质尚须进一步深入研究,以真正揭示彼此的联系。关于脑和十二官的关系问题,赵献可在《医贯》中有所涉及,他说:“玩内经十二官之文,即以心为主,愚谓人身别有一主,非心也。谓之君主之官,当与十二官平等,不得独尊心之官为主。若以心之官为主,则下文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当云十一官矣,此理甚明,何注内经者昧此耶!盖此一主者,气血之根,生死之关,十二经之纲维”。近代医家冉雪峰亦说:“是十二官皆秉承于无上至清的脑,十二官不得相失,十二官与脑更不得相失。”明确指出了脑与十二官的关系。然而,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脑与十二脏器的关系亦然,它需要通过十二脏器来表现其功能,如五脏藏神的理论,就是对之的具体化和不同分工。再则,脑主神明的活动是通过五脏所产生的气、血、精、津液为基础的,故脑虽支配着五脏又受着五脏的约束,所以,在临床上形成脑病从五脏六腑证治的形式,并产生了一整套相应的理法方药,有效地指导并应用于临床。这种理论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应该保留并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