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阴证又称阴缩、阳缩,指前阴内缩,在男子又称缩阳或茎缩,妇女称乳缩。《医学纲目·前阴疾》曰:“阴缩,谓前阴受寒,入腹内也。”
【病因病机】 缩阴证与肝、肾有关,肝经“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肾脉“上股内后廉”。由于素体肾阳虚弱、肝血不足,复感外寒,或内食生冷,或房后受寒,肝血虚微,足厥阴筋脉失荣,气血运行不利,不能温养四末,寒主收引,故病阴缩囊卷。《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灵枢·经筋篇》曰:“足厥阴之筋……上循股阴,结于阴器,络诸筋,故而阴卷囊缩。”《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说:“众筋会于阴器,邪客于厥阴、少阴之经,与冷气相搏,则阴痛肿而挛缩。”《医学纲目·前阴诸疾》说:“足厥阴之疾,伤于寒,则阴缩入。”《验方新编·前阴》说:“男女交合后,或外受风寒,或内食生冷等物,以致肚腹疼痛,男子肾囊内缩,妇女乳头内缩……谓之阴症伤寒。”
临床症见肚腹冷痛,近两腿两侧筋脉牵掣作痛,男子阴茎阴囊抽缩,妇人乳头内缩,手足厥冷,唇青面白,甚则冷汗,精神恐惧,有将死之感。《外科真诠下部·肾囊痈·脱囊》曰:“阴茎全缩不见,而阴囊光肿不痛,此因肝气虚损,不能舒达也。”《外台秘要·虚劳里急方六首》说:“里急少气,手足厥冷,少腹挛急,或腹满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阴缩。”
【辨证用药】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的原则,其治疗大法为暖肝散寒,温补肾阳。肾阳虚寒治以温阳通脉、暖肝散寒法,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或正阳散;肝气寒郁治以疏肝解郁、通阳行气法,用柴胡舒肝散;湿热内蕴,气血亏虚,治用清热利湿、养血益气法,用三仁汤。
处方:当归、白芍、柴胡、小茴香、吴茱萸、附子、肉桂、桂枝、炙甘草、细辛、黄芪、滑石、薏苡仁、半夏、通草。
方中当归、白芍补血养肝;柴胡和肝;小茴香、吴茱萸暖肝散寒;附子、肉桂、桂枝大温肾阳;炙甘草和中补气;细辛驱陈寒;黄芪益气补虚;滑石、薏苡仁、半夏、通草清利湿热。
【典型医案】 刘某,男,57岁,医院职工。主诉小腹拘急牵痛,阴茎内缩2天。
患者素体阳虚,病咳喘(肺气肿、肺心病)多年,1周前复受风寒后觉小腹牵急而痛,阴茎内缩,伴畏寒肢冷,手足欠温,用治外感药不效。
症见小腹拘急而痛,阴茎时时内缩,乏力,有惊恐感,面色晦暗,形体瘦弱,咳喘不止,舌淡、苔白,脉沉弦。
辨证:素体阳虚,寒邪内侵,凝滞肝脉,肝肾俱虚缩阴证。治法:温肾暖肝,散寒行气。方用张仲景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处方:当归30克,小茴香15克,肉桂10克(后下),吴茱萸15克,乌药15克,白芍15克,生姜15克,细辛5克(后下)。水煎服。(www.daowen.com)
另以艾条灸三阴交、足三里、关元穴,每天1次。
1周后小腹冷急痛减,阴茎仍有时内缩。前方再进1周,诸症皆消,仍咳嗽。用止咳化痰药再进善后。
〔笔者按〕 肝主筋,为阴器及宗筋之会,患者素本阳虚又复感于寒,寒凝肝脉,气血凝滞,不荣肝筋而现诸证。用吴茱萸、附子、肉桂、小茴香、生姜、乌药、细辛温肝祛寒;白芍、甘草和肝温中,缓急止痛。
【附方】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 组成: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吴茱萸、生姜。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痹,阳虚血亏,寒入经脉。
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 组成: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功用:疏肝行气,和血止痛。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滑石、白通草、白豆蔻、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湿温初起,暑温夹湿。
正阳散(《古今医统大全》) 组成:附子、干姜、甘草、皂角、麝香。功用:温肾散寒。主治:阴缩囊卷。
大当归汤(《外科真诠》) 组成:当归、吴茱萸、肉桂、川芎、炭姜、木香、小茴香、炙甘草。功用:理气祛寒,暖肝行郁。主治:阴缩,肝气虚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