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惊悸与怔忡:原因及治疗

惊悸与怔忡:原因及治疗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惊悸及怔忡都是一种自觉心动悸、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症状。惊悸多由外因而引发,如惊恐、恼怒等,病轻证浅;而怔忡常由内因而成,外无所惊,病重证深。两者密切相连,惊悸日久可成怔忡,即“怔忡因惊悸日久而成”。暴怒伤肝,则气逆,惊恐伤肾,则精却,故阴虚于下,火逆于上,撼动心神而发惊悸。三是由于心阳不足、水饮上逆引发惊悸。证属瘦小体弱,平素胆怯,复受惊吓,致使心惊神摇。

惊悸与怔忡:原因及治疗

惊悸及怔忡都是一种自觉心动悸、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症状。惊悸多由外因而引发,如惊恐、恼怒等,病轻证浅;而怔忡常由内因而成,外无所惊,病重证深。两者密切相连,惊悸日久可成怔忡,即“怔忡因惊悸日久而成”。

【病因病机】 惊悸、怔忡的成因为精神因素、心血虚、心阳弱、痰饮、瘀血等。《医学正传》说:“惊悸、怔忡之候,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气入胆,母能令子虚,因而心血为之不足,又或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主亦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证作矣。”《医宗金鉴》说:“惊自外至,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惕,悸因中虚,故脉弱无力。”其成因有五:一是素有心虚胆怯,偶遇外惊(目视异物、耳闻怪声、身处险境),致使心动神摇,不能自主,渐成惊悸、怔忡。暴怒伤肝,则气逆,惊恐伤肾,则精却,故阴虚于下,火逆于上,撼动心神而发惊悸。二是由于思虑劳伤,耗损心血,或失血久病,而因心血不足,心失血养,不能藏神,而成神志不宁。《丹溪心法》指出本病的成因“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三是由于心阳不足、水饮上逆引发惊悸。脾肾阳虚,水液不化,停聚成饮,饮邪上逆,水乘火位而为惊悸;或“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伤寒明理论》)。四是房室无度,久病耗血,肾阴亏损,不能上济于心,而成惊悸。《景岳全书》说:“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五是因为心阳不振,血流不畅,或风寒湿邪,滞恋血脉,心血瘀阻,而成惊悸。

临床症见心悸不安。病因各异,症状有别。

【辨证用药】 本病病因必有内虚、外受惊恐。治疗除镇心安神外,亦当着重补益。

1.心胆气虚 症见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多梦少食。治以镇惊安神,补心养血。方用平肝镇心丹加减。

处方:酸枣仁、五味子、生地黄、远志、人参、茯神、茯苓、龙齿、牡蛎、磁石、朱砂

方中酸枣仁、五味子养肝血,敛心气,安心神;人参、茯苓、茯神、远志补气宁心安神;生地黄滋肾水补阴以制火,养血润燥;朱砂重镇安心神,并胜热以制浮火;磁石、龙齿、牡蛎益阴潜阳,重镇安神。诸药合用,能补益气血,重镇安神。

2.心血虚 症见心悸不安,面白头晕目眩。治则宜补心养血,健脾益气。方用归脾汤。

处方:人参、白术、黄芪当归、炙甘草、茯神、炒酸枣仁、远志、木香

方中人参、白术、黄芪、炙甘草补脾益气;当归养肝生血;茯神、炒酸枣仁养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定志宁心;木香理气醒脾。诸药合用,则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3.阴虚内热 症见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耳鸣。治以滋阴清热,养血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

处方:生地黄、人参、丹参、天冬、麦冬、当归、五味子、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黄连、朱砂。

方中生地黄养血润燥;人参、茯苓益气宁心;丹参、当归养血补血;天冬、麦冬甘寒滋润以清虚火;五味子、酸枣仁敛心气,安心神;柏子仁、远志、朱砂养心安神;黄连清心泻火。诸药合用,则滋阴补血以治其本,清热泻火、宁心安神以治其标,标本兼治以愈主证。

4.心阳虚 症见心悸头晕,倦怠乏力,胸脘痞满,形寒肢冷。治以温阳补心,健脾利湿。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处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附子、干姜、紫石英。

方中茯苓健脾利湿宁心;桂枝温阳以化饮,化气以利水,与茯苓相伍,一利一温,有温化渗利之功;白术健脾利湿;甘草益气和中;附子温脾肾,助气化,以行阴水停滞;干姜温阳散寒;紫石英镇心安神定惊除寒。诸药合用,则温阳化气,补心健脾,镇心安神。《金匮要略》中甘草、干姜、茯苓、白术,即苓桂术甘汤;干姜易桂枝,名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又名肾著汤,有暖土胜湿之功,主治寒湿下侵之肾著病。

5.瘀血内阻 症见心悸怔忡,胸闷心痛,形寒善恐,舌紫暗,脉涩。治以活血化瘀。方用活络效灵丹合失笑散。(www.daowen.com)

处方:当归、丹参、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紫石英。

方中当归活血养血,丹参加大活血祛瘀之力。当归补血大于活血力量,丹参祛瘀力量大于补血,还能祛瘀生新。乳香、没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乳香行气以活血,兼能伸筋通经疏络(偏于气),没药散血瘀而活血消肿止痛(偏于血),合用则相得益彰。蒲黄、五灵脂相须为用,通利血脉,祛瘀止痛。紫石英镇心安神定惊。诸药共用,能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安神定惊。

【典型医案】 洪某,女,12岁,学生。主诉因受惊吓后心悸、少寐、少食、怕声、怕人、口中常自语某句话,时已2个月,经用镇静药不效。求治中医

症见心悸不宁,少食少寐,怕声怕人,口中自语(重复)一句话,舌质淡红、苔薄,脉弦数。

证属瘦小体弱,平素胆怯,复受惊吓,致使心惊神摇。《素问·举痛论》曰:“惊则神无所依,心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治以镇惊安神,理气化痰,补血养心。方用温胆汤加减。

处方:茯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竹茹10克,胆南星10克,龙骨15克(先煎),牡蛎15克(先煎),紫石英15克(先煎),莲子心10克,炒酸枣仁10克,柏子仁10克,合欢10克,百合10克。水煎服。

服药7剂后已能睡觉,口中已不再自语。前方加首乌藤15克,继服7剂,诸症已消,基本治愈。再服上方1周巩固疗效。

【附方】

平肝镇心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酸枣仁、五味子、天冬、麦冬、熟地黄、远志、人参、山药肉桂、龙齿、朱砂、茯神、茯苓、车前子。功用:补气益血,养心安神。主治:惊悸怔忡,心神不宁。

归脾汤(《济生方》) 见“便血”。

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见“不寐”。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见“咳喘”。

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功用: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主治:气滞血瘀,心腹疼痛。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五灵脂、蒲黄。功用:活血祛瘀,散结止痛。主治:瘀血停滞,心腹剧痛。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方论》) 见“炙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