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实用中医诊疗手册-痰饮证:病因、症状及治疗

实用中医诊疗手册-痰饮证:病因、症状及治疗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痰饮证是机体内水液停积,不得输化的一种病证。临床上所见之痰饮不止肺部疾病,也可见于其他病证。脾肺虚弱,阳气不足,健运失职,痰湿内阻而成之留饮证。证属脾胃虚寒,寒饮内停之痰饮证。治以健脾和胃、温化痰饮法。治以温阳涤饮、宣肺化痰法。张仲景《金匮要略》之苓桂术甘汤为治痰饮要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药相合,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为痰饮之和剂。

实用中医诊疗手册-痰饮证:病因、症状及治疗

痰饮证是机体内水液停积,不得输化的一种病证。《黄帝内经》已有积饮之说,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首创痰饮之名,对脉证治阐述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按其水饮停积部位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医宗金鉴》说:“溢饮,即今之风水、皮水病也”)、支饮(清·陈修园认为“膈上伏饮,俗谓哮喘”)四类。临床上所见之痰饮不止肺部疾病,也可见于其他病证。

【病因病机】 本证由于中阳素虚,复感寒湿,饮食劳欲之伤,致使脾运失健,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周身,水液内停,变生痰饮。陈修园说:“凡五脏有偏虚之处而饮留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之胜……独胜则湿气内郁……饮发于中。”清·沈金鳌说:“由饮食水浆,乘时失度而成。”黄树曾说:“留饮者,饮之留而未去,因而为患也。”临床症见胸胁支满,咳吐白痰,胃脘部有振水声,呕吐清水,头晕目眩,短气心悸,或背寒冷如掌大,舌苔白滑,脉多弦滑。

【辨证用药】 本病病机属阳虚阴胜,输化失常,水饮停积为患。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治则当以温化为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痰饮……苓桂术甘汤主之。”

处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方中茯苓淡渗利水、健脾化痰,桂枝辛温通阳,两药相协,温阳化水;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甘草和中益气,两药合用,又能补脾制水。本方为治痰饮病的基本方,是“温药和之”的具体方法。

【典型医案】

例一 慢性气管炎(咳嗽)。

杜某,男,42岁。主诉咳嗽2年。

症见咳嗽吐白痰,自觉背部有一掌大小处寒冷如敷冰,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见沉弦。X线胸部摄片诊为慢性气管炎。

证属脾肺阳虚,寒饮内停之留饮。治以温阳涤饮,宣肺化痰。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处方:茯苓20克,白术15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5克,海浮石30克,沙参15克,陈皮15克。水煎服。

上方加减,服用6周,治愈。

〔笔者按〕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脾肺虚弱,阳气不足,健运失职,痰湿内阻而成之留饮证。如妄投苦寒,则会损伤脾胃化生之源。《素问·咳论》曰:“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古人论痰饮,以痰为热属阳邪,饮为阴邪,临床上所见背心寒冷(恶寒)、脉弦均为饮邪之征,有脉弦为饮邪之源。故用此法此方治疗而见效。

例二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脘痛)。

刘某,男,32岁,某医院职工。主诉胃脘痛反复发作7年。

症见胃脘部灼痛,痛连及背,喜热喜按,背寒冷如掌大,加重已有半个月,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见弦滑。钡剂透视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证属脾胃虚寒,寒饮内停之痰饮证。治以健脾和胃、温化痰饮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合良附丸加味治之。

处方:茯苓20克,白术15克,肉桂10克,炙甘草15克,白芍15克,高良姜15克,香附15克。水煎服。

药后2周症状大减;1个月背转温,诸症消失,治愈。

〔笔者按〕 黄树曾说:“心下,胃也,心之俞在背,心下有留饮,故背寒如掌大”(《金匮要略释义》)。痰饮为胃中水谷精微所化,脾虚健运失职,水谷不化精微而为痰饮,病痰饮者必胃中不和,而现胃脘痛。元·朱震亨曰:“戊己火衰,不能制物,食则不消,伤其太阴”(《脉因证治》)。“盖脾胃健运自无痰,故曰治痰先理脾胃,气顺通亦无痰,故治痰必先理气”(《杂病源流犀烛》)。治用温药以振阳涤痰和胃,方用苓桂术甘汤加芍药缓急止痛,良附丸散寒理气。

例三 肩周炎(痹病)。(www.daowen.com)

杨某,男,42岁,干部。主诉肩背部疼痛2年。汗出当风而现肩背部疼痛,诊为肩周炎,经过理疗、局部封闭等治疗无效。

症见肩背部寒冷而痛,恶风寒,睡时必置于被内,夏日亦如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见沉弦。

此为阳虚当风,寒袭经脉,饮邪留中,气血痹阻而成痰饮证。治以活血通络,化饮驱风,温经散寒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处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川乌(加蜜适量先煎)15克,葛根10克,僵蚕10克。水煎服。

药后2周症状锐减。上方药物变化继服,1个月而愈。

〔笔者按〕 痹属于寒者,必见局部冷痛。李时珍曰:“痰证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经络则麻木疼痛”(《本草纲目》)。方中加川乌以散其寒止其痛,与蜜同煎一者可缓乌头毒性,二者又可缓急止痛;白僵蚕化痰散结,以消湿胜之风痰;葛根解痉缓急止痛。

例四 间质性肺炎(咳嗽)。

陈某,女,40岁。主诉咳嗽3个月。自当年4月始现咳嗽少痰,经检查诊断为间质性肺炎,用青霉素等治疗症状仍在。

症见咳嗽吐白痰,背寒冷如掌大,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见弦滑。

此乃脾肺阳虚,寒饮留肺之痰饮证。治以温阳涤饮、宣肺化痰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之。

处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杏仁15克,桑白皮15克,白芥子15克。水煎服。

上方加减治疗4周,症状消失,治愈。

〔笔者按〕 脾虚湿胜而生痰,上渍于肺,肺气伤而不宣,是故生痰而成咳嗽。阴寒内阻,阳气不达则背寒冷。秦景明说:“饮留于背,妨督脉上升之阳,而为背寒”(《症因脉治》)。按照《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以苓桂术甘汤加杏仁、桑白皮、白芥子并进,以合前人法度。

张仲景《金匮要略》之苓桂术甘汤为治痰饮要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药相合,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为痰饮之和剂。千百年来,久用不衰。

留饮,又称停水,即留而不去的清稀之痰。黄树曾说:“留饮者,饮之留而未去,因而为患也”(《金匮要略释义》)。其症当见背寒冷如掌大,胁下痛,咳嗽时痛重,气短而渴,四肢关节疼痛,脉沉或弦等。张仲景云:“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金匮要略》)。

凡中阳素虚,复感寒湿,或饮食劳倦,使脾运失司,均可致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水液停积,留而为饮。陈修园谓:“凡五脏有偏虚之处而饮留之。”沈金鳌曰:“由饮食水浆,乘时失度而成。”对于本病治法沈金鳌认为“治痰治饮,不外理脾理气两法”。张仲景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痰饮为胃中水谷精微所化,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因制苓桂术甘汤以温阳,利水饮。

上述各病案其名各异,证虽不一,但病机相同,均属留饮,故同以苓桂术甘汤调治而愈。

〔附注〕 本文以《痰饮治验》为题发表在《中国跨世纪优秀医学专家名典》(316页)一书。其中部分作了修改。

【附方】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见“哮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