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免疫缺陷性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终身携带,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在发展成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好多年,一旦进入艾滋病期,病死率高。
【病原学】 HIV是一种反转录病毒,属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为单链RNA病毒。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弱,对热敏感,在56℃30min就能灭活,干燥环境中很快死亡。不耐酸碱,一般消毒剂如70%乙醇、0.2%次氯酸钠、5%~8%甲醛溶液等均能灭活。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本病的唯一感染源。
2.传播途径 目前公认的传染途径有3种。
(1)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恋和异性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
(2)血液传播:包括注射传播和血源传播,如与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头、输注被污染的血和血制品。
(3)母婴传播:可发生在子宫内、分娩过程中和产后。
3.易感人群 人类对HIV普遍易感,成人高危人群包括:同性恋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经常接受血制品者。性病患者(尤其有生殖器溃疡)可使HIV感染危险性增加3~5倍。
【发病机制】 HIV进入人体后,可通过直接侵犯辅助性T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或间接作用于B细胞和NK细胞等,使多种免疫细胞受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而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更易发生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临床表现】 HIV感染临床分3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
1.急性期 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6周,主要表现为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或流感样症状:发热、咽痛、皮疹和全身淋巴结肿大,或表现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痛和腹泻、脑膜炎等。经过对症处理,症状持续2~4周可以恢复正常。
2.无症状期 又称潜伏期,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性传播者的潜伏期大约是10年,经血传播者的无症状期明显较性传播者为短,未发病者,有的可长期甚至终身隐匿,成为危害极大的感染源。本期除HIV抗体阳性外,无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
3.艾滋病期 长期无症状之后,患者可以出现不明原因的渐进性消瘦、乏力,继而出现机会性感染、恶性病变和多系统损害。
(1)HIV相关症状:持续不规则发热、腹泻1个月以上;近3个月内体重减轻10%以上;部分患者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及痴呆等;体力衰退,严重者呈恶病质表现。
(2)各种机会感染和肿瘤发生:由于机体免疫功能遭受HIV的严重损耗,各种病原引起的感染反复发生,亦可发生恶性肿瘤。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发生率50%~60%。常呈亚急性经过,起病隐匿、发热、咳嗽、咳痰及体力活动后气短,持续数周甚至数月,逐渐加重。进而呼吸困难明显,出现发绀和呼吸衰竭。PCP是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
②念珠菌病:多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常表现为念珠菌性口咽炎、食管炎及胃肠炎等。
③肺结核和肺外结核:艾滋病患者肺结核的发生率高达70%以上,由原发感染或潜伏感染复发所致,粟粒性病变较为常见,血培养常可分离到结核杆菌。肺外结核,以结核性脑膜炎、肠结核较为常见。结核菌素试验常呈阴性。菌株耐药性强,治疗较为困难。
④鸟-胞内分枝杆菌感染:最常表现为肺部炎症,症状类似肺结核,可同时累及肝、脾、淋巴结、脑、骨髓和胃肠道等许多器官。
⑤人疱疹病毒感染:包括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Ⅰ型和Ⅱ型、EB病毒(EBV)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等。除HSV多引起口腔黏膜、生殖器及肛周的严重疱疹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体内VZV被激活,发生带状疱疹外,艾滋病期的各型疱疹病毒感染亦可表现严重的脑炎、肺炎和肝炎等多脏器播散。
⑥脑弓形虫病:由弓形虫引起的脑炎,常在颅内形成多发性病变,导致轻瘫、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癫发作等神经功能障碍。
⑦隐孢子球虫病:隐孢子球虫寄生于人体小肠绒毛的刷状缘,常引起肠炎,导致吸收不良而出现水泻和腹痛,严重者表现水、电解质紊乱和休克。隐孢子球虫肠炎是艾滋病患者迁延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除肠炎外还可引起胆道炎、胰腺炎等。
⑧其他严重感染:隐球菌脑膜炎,组织胞质菌病,各种细菌性感染和败血症等。
⑨恶性肿瘤:卡波西肉瘤(简称KS)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较为常见。KS见于30%~40%艾滋病患者,其发病与人疱疹病毒8型(HHV-8)感染有关。主要表现为高于皮肤或黏膜的紫红色或紫蓝色斑疹、斑块或弥漫性浸润。常初发于下肢、随后波及颈、躯干和外生殖器,数个至数十个不等。约有10%不表现皮肤损害,瘤体病变仅见于内脏。非霍奇金淋巴瘤大多发生于淋巴外组织,主要波及骨髓、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及肠道等。
【实验室检查】
1.特异性检查 HIV感染后1~4周可测得HIV核心抗原p24,以后逐步消失,至AIDS第3期又重现阳性;HIV感染2~3周或以后可测得血清HIV抗体阳性。
2.免疫性检查 T细胞明显减少,周围血CD4+T淋巴细胞数逐渐减少(早期可>0.5× 109/L,晚期<0.2×109/L直至降到零),CD4+/CD8+细胞比值<1;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增高。
3.血常规检查 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贫血或全血细胞减少。
【诊断】 诊断原则 HIV/AIDS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包括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史、输入未经抗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HIV抗体阳性者所生子女或职业暴露史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慎重作出诊断。诊断HIV/AIDS必须是HIV抗体阳性(经确认试验证实),而HIV RNA和P24抗原的检测有助于HIV/AIDS的诊断,尤其是能缩短抗体“窗口期”和帮助早期诊断新生儿的HIV感染。
诊断标准:
1.急性期 患者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
2.无症状期 无任何症状和体征,流行病学史,HIV抗体阳性。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此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基本正常,CD4+/CD8+>1。
3.艾滋病期 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加下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为艾滋病;或者HIV抗体阳性,CD4+T淋巴细胞数<0.2×109/L,也可诊断为艾滋病。
(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以上,>1个月。
(2)慢性腹泻次数多于3/d,>1个月。
(3)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反复发作的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6)肺孢子菌肺炎(PCP)。
(7)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
(8)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9)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
(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
(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www.daowen.com)
(13)弓形虫脑病。
(14)青霉菌感染。
(15)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16)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西肉瘤、淋巴瘤。
【治疗】 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无法根治,但通过以下治疗能延长HIV/AIDS患者的生命。
1.抗病毒治疗 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联合用药,这种高效抗反转录病毒联合疗法(简称HAART),即所谓“鸡尾酒疗法”。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种。
(1)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药(NRTIs):这类药物能选择性抑制HIV反转录酶的活性,掺入正在延长的DNA链中,从而抑制HIV的复制和转录。常用的有齐多夫定(AZT、ZDV)、司坦夫定(D4T)、拉米夫定(3TC)、去羟肌苷(DDI)、双汰芝(3TC+AZT)、阿巴卡韦(ABC)、三协维(3TC+AZT+ABC)、替诺福韦(TDF)、恩曲他滨(FTC)、Epzicom(ABC+3TC)、Truvada(TDF+FTC)等。
(2)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药(NNRTIs):主要作用于HIV反转录酶某位点使其失活,因不需要在细胞内磷酸化,不良反应相对少。常用的药物有:奈韦拉平(NVP)、依非韦伦(EFV)、地拉韦定(DLV)、利匹韦林(rilpivirine)、Etravirine等。
(3)蛋白酶抑制药(PIs):通过阻断HIV复制和成熟过程中所必需的蛋白合成,从而抑制HIV的复制。主要有:茚地那韦(IDV)、奈非那韦(NFV)、利托那韦(Ritonavir,RTA)、Kaletra(Lopinavir/Ritonavir)、沙奎那韦(saquinavir)、LEXIVA、阿扎那韦(ATV)、替拉那韦(Tiprranavir,TPV)和Darunavir(DRV,商品名Prezista)。
2.并发症的治疗
(1)肺孢子菌肺炎:可用喷他脒或复方磺胺甲唑。
(2)念珠菌病:应用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
(3)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可用异烟肼、利福平等。
(4)隐孢子球虫病和脑弓形虫病:可用螺旋霉素或克林霉素。
【护理】
1.隔离 传染病法规定艾滋病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同时做好保护性隔离,减少感染机会。
2.一般HIV感染者,工作、生活不需要限制,如出现乏力和虚弱等症状时,注意适当休息,减少活动,症状好转应督促和指导患者在不感觉疲惫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肌肉力度的锻炼来减少其乏力的感觉,同时应注意运动后的肌肉放松。长期卧床患者要注意保护肌肉和关节的功能,进行被动锻炼。
3.提供营养支持 艾滋病患者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维持体重需要增加20%~30%的能量,所以应采用高热量、高蛋白、富有维生素的饮食,除正规3餐以外,适当加餐。如有恶心呕吐患者,可少量多餐,应选择咸的食物或是平时患者喜爱的食物,注意进食环境,减少不良刺激。不能进食,应给予鼻饲或全静脉营养。
4.对症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完整:约90%HIV感染/AIDS患者可同时出现多种表现,相当部分患者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护理时应注意,室内温暖湿度适宜;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衣服要宽松,质地柔软,经常更换衣服和床单,剪短指甲,防止搔抓皮肤而出现擦伤,以防继发感染。一旦发生细菌、真菌感染,会形成各种皮疹,严重者脱屑、破溃、有脓性分泌物,可用1∶5000高锰酸钾水温热湿敷、抗生素软膏涂抹或理疗,有渗出液的伤口用凡士林纱布覆盖。
(2)保持口腔清洁:对病情危重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每日多次以3%NaHCO3水漱口或擦拭口腔,保持口腔碱性环境预防真菌感染。指导患者吮吸糖块、嚼口香糖或不断小口饮水的方法来缓解口干。若口干持续加之感染,就会发生口角炎,常伴口腔念珠菌病及EB病毒引起的口腔毛状白斑,此时应在清洁口腔后制霉菌素片擦拭患处或酮康唑溶液雾化吸入。有口腔溃疡者,可用锡类散涂抹患处或紫外线局部照射,进软食或半流质食物,少量多餐,也可用冷食,以利于麻木口腔,减轻不适和疼痛感,疼痛严重时,局部可选用止痛药。
(3)改善呼吸困难:呼吸困难通常为间质性肺炎所引起,患者常表现为发热、干咳、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发绀和进行性呼吸困难。病室经常通风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新鲜,患者应处于舒适体位。当呼吸困难时可垫高枕头,抬高床头,取半坐位或坐位。遵医嘱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观察患者呼吸困难和发绀变化,注意呼吸节律和类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早报告和治疗。即便患者并不缺氧,吸氧也可减轻患者焦虑给其以安全感。指导患者进行呼吸锻炼和放松对疏导患者紧张情绪、调整呼吸效果甚佳。为治疗咳嗽,可给予2%或4%利多卡因3ml每6h1次进行雾化吸入。
(4)减轻腹泻:消化系统是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常见部位,有报道50%~93%的感染者可有肠道的疾病,其中以腹泻最常见。因此护士应每日观察并记录排便频次、性状,同时送粪便标本培养以确定病因;同时要记录患者的体重和出入量,评估营养状态,以便调节饮食次数。给予低纤维素、低脂肪饮食,限制生冷饮食。每次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洁干燥,外涂鞣酸软膏或护臀膏。
5.用药指导
(1)应认真指导患者执行治疗方案,遵医嘱按时、按量正确服药,不得擅自停药,提高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2)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肾结石、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皮疹、头晕、恶心等。
6.心理支持:应有专业心理专家和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给予心理关怀,获得信任与合作,帮助患者克服悲观、愤怒等心理上的偏激情绪,减轻心理忧郁和焦虑,正视自己被感染的事实,排除其恐惧感和被歧视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预防】 目前尚无预防HIV感染的有效疫苗,预防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有关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使人们了解艾滋病的危害、传染途径和预防对策。
(2)加强性道德教育,洁身自好。
(3)拒绝毒品,不共用注射器。
2.对重点人群进行HIV抗体监测 如娼妓、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血液及其制品受者、有偿供血者、人工授精或器官移植受者、性病患者和与HIV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等,应进行HIV抗体检查。正确使用避孕套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3.对HIV感染者实施管理
(1)对无症状HIV感染者的管理包括:①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访视及医学观察;②要严格控制他们因性行为和血液污染而造成的传播,不得为他人提供血液、精液和脏器。夫妻间性生活应使用避孕套。
(2)对艾滋病期患者,合并有机会性感染或恶性肿瘤则应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应按规定施行严密消毒隔离措施。病情缓解,机会性感染基本治愈,一般情况改善则可出院,继续在门诊治疗并按“感染者”进行管理。
4.严格血源管理,合理、安全应用血液及血制品,控制HIV的血源传播 严格筛查血液、精液及组织器官供者。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射。注射、手术、拔牙操作等应严格实施消毒推行“一人一针一管”,防止医源性传播。
5.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1)如果不小心被针刺伤,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的血液,再用肥皂液或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受伤局部的伤口冲洗后,及时用70%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3)如果被暴露的是皮肤黏膜,应当反复用肥皂液或流动水清洗污染皮肤;属于眼部黏膜暴露的,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
(4)暴露后及时向医院有关部门报告,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6.阻断HIV母婴垂直传播 艾滋病或HIV感染者应避免妊娠,生产时选择剖宫产,使用HIV药物母婴阻断治疗,出生婴儿应避免母乳喂养。
(施建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