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口蹄疫病毒特征及护理-现代传染病护理学

口蹄疫病毒特征及护理-现代传染病护理学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人类患者分离到的口蹄疫病毒几乎都是O型,偶为C型。碘、硫酸盐类消毒剂对口蹄疫病毒有很好的消毒效果。牛肉存放时间及pH决定带毒时间,存放4℃,pH降到5.3肌肉中的口蹄疫病毒几天内灭活。4.易感人群人的口蹄疫常呈散发,各年龄均可发病,以小儿发病为多,主要见于夏秋季。该病一般良性经过,恶性口蹄疫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心脏活动受损,导致心力衰竭,迅速死亡。目前尚无人患口蹄疫死亡的报道。

口蹄疫病毒特征及护理-现代传染病护理学

口蹄疫也称口疮热,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 FMDV)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几乎专门侵犯偶蹄动物,其病变主要是在口腔黏膜、蹄、乳头及乳房的皮肤形成水疱和糜烂。人患口蹄疫的病例数很少,在所发生的病例中,常常表现低热,唇和口腔(主要是舌和腭)、手(主要是指)以及足的水疱,很快恢复,不留痕迹。人几乎无因口蹄疫死亡的报道。

【病原学】 属于微小核糖核酸鼻病毒属,小RNA病毒科口疮病毒属是偶蹄动物高度传染性疾病。形态结构与鼻病毒相似,为球形颗粒,核心为单股线型RNA,核心外有蛋白壳体,无包膜。共有7种不同的血清型:A、O、C、SATI、SAT2、SAT3和亚洲-1。主要侵犯猪、牛、马等家禽。从人类患者分离到的口蹄疫病毒几乎都是O型,偶为C型。我国流行主要有O、A、C三型及2B型,各型间无交叉免疫。碘、硫酸盐类消毒剂对口蹄疫病毒有很好的消毒效果。该病毒在奶或奶制品中存活能力强。部分病毒能抵抗72℃15s和pH4.6的酸度。血液和粪便中病毒存活120~170d,阳光直射60min杀死,煮沸3min死亡。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患口蹄疫的动物。主要有3型,各型不能互相免疫。

2.贮存宿主 口蹄疫病毒存在感染动物的食管和咽部体液以及呼吸道气溶胶中,在感染后、恢复期以及接种过疫苗的动物,一定时间内喉部带有病毒,牛可长达6~24个月,绵羊和山羊4~6个月,猪仅在疾病的临床期带病毒。动物发热期的血液和器官中广泛存在病毒,直接和间接接触组织、唾液、乳汁和精液等分泌物,以及汗、尿和粪等排泄物都可发生传播。排泄物,干燥的血液和尸体中的病毒,干草、土壤、树木、衣服和其他物品上的病毒,在自然状态下可存活很长时间,也可成为感染源。牛肉存放时间及pH决定带毒时间,存放4℃,pH降到5.3肌肉中的口蹄疫病毒几天内灭活。鲜肉速冻则停止产酸,病毒可存活6个月。

3.传播途径 人的感染主要经直接、间接与病毒接触,病毒经破损皮肤和口腔、肠道、或呼吸道黏膜感染。可通过接触皮肤,挤乳时感染,也可通过饮用病牛的生牛乳、食用病牛的肉和骨头感染病毒。人吸入患病动物呼出气溶胶后携带病毒至少24h,这种暂时喉部感染较少有临床症状,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少见报道。

4.易感人群 人的口蹄疫常呈散发,各年龄均可发病,以小儿发病为多,主要见于夏秋季。

【发病机制】 口蹄疫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发病机制:①从消化道黏膜或损伤皮肤进入人体,病毒繁殖并扩散到附近细胞,形成内疹或外疹,病毒进入血液和淋巴管,淋巴结受感染,病毒出现在各种体液,引起继发病毒血症,出现发热、不适、乏力等全身反应,病毒随循环浸入各系统器官,引起病变和相应症状,表现有、口、鼻、足等出现水疱,出现流涎、流涕、大多数累及消化道,表现口腔炎,甚至侵犯呼吸道、肝、肾、脾和心脏等器官。②病毒直接进入易感部位,如病毒直接进入口腔黏膜或脚等无毛的皮肤,可直接侵犯这些组织形成水疱。再从这些原发病灶进入血流和分布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自然暴露下3~8d,最长18d。表现突然发病,初期症状类似流感。

2.前驱期 初期症状不明显,通常表现为全身不适、疲乏、头痛发热、口腔、舌、咽黏膜充血,局部淋巴结肿大。

3.发疹期 病毒入侵处出现原发疱疹,多见于口腔黏膜、双手,引发病毒血症,病毒侵犯全身皮肤、黏膜与内脏,常见于口唇、口腔黏膜、舌及咽部也可波及鼻腔及附近皮肤,亦可见躯干疱疹,多累及手足部位。疱疹大小不一,较少融合,疱疹液清,逐渐浑浊形成脓疱,疱疹破溃形成溃疡,局部有烧灼感疼痛。该病一般良性经过,恶性口蹄疫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心脏活动受损,导致心力衰竭,迅速死亡。目前尚无人患口蹄疫死亡的报道。

4.恢复期 病程10~15d。恢复顺利,疱疹逐渐萎陷,形成溃疡者恢复较慢,四肢末端受累较重,指(趾)甲可脱落,无并发症,预后较好。

【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大多正常,若继发感染则白细胞数明显增加。病毒监测包括病毒学和血清学试验,采患者疱液病毒分离,并经特异性血清以鉴定病毒型别,或取患者7~30d的血清行补体结合实验、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或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诊断】 目前尚无早期、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结合所在地区动物口蹄疫流行史,病人曾接触患病动物或饮用未经消毒的生牛乳,出现口腔、手、足疱疹病变,可初步作出诊断,进一步可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诊。

【治疗】 本病无特异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卧床休息,多饮开水,减少刺激性食物。发生皮肤、口腔疱疹时,可外用干扰素,2/d,待疱疹萎陷结痂。眼结膜炎及角膜炎,可用阿昔洛韦眼药水滴眼。皮肤疱疹破溃明显可涂碘甘油或甲紫。全身症状明显者除给予维生素B、维生素C外,需补充糖盐水和足够热量,淋巴结周围注射转移因子,静脉滴注胸腺素等,合并感染者可应用抗生素

【护理】

1.隔离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保证营养供给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半流饮食,减少刺激性食物。

3.观察口腔黏膜及手、足疱疹的情况,减少疱疹的破溃。(www.daowen.com)

4.对症护理

(1)保持口腔清洁:早晚做好口腔护理,每餐后用温盐水或复方硼砂漱口液漱口,保持口腔黏膜清洁。

(2)保持皮肤清洁完整:保持皮肤及有疱疹部位的清洁,用温水擦洗,严禁用肥皂水擦洗,减少对皮肤的刺激,穿棉质宽松内衣,嘱患者不要抓挠疱疹,防止疱疹破溃、感染。遵医嘱涂抹干扰素,破溃疱疹可涂甲紫或3%碘伏。

(3)清洁眼睛和保护角膜:有结膜炎、角膜炎者清除分泌物,定时使用抗病毒眼药水。

【预防】 口蹄疫的防治措施是一种国家行为,每个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

1.预防口蹄疫的主要措施

(1)禁止从口蹄疫疫区进口动物及其产品,并加强入境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

(2)定期、详细的动物疫病报告记录,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3)严格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保存和使用。

(4)在消灭口蹄疫后不再进行免疫接种,以防由于疫苗原因引起口蹄疫的暴发和流行。

(5)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如搞好饮食卫生,畜肉煮熟煮透后食用等。

2.控制扑灭口蹄疫的主要措施

(1)封锁疫区,扑灭病畜和同群易感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2)禁止疫区内的动物及其产品向外流动,严格车辆、人员及货物的出入消毒制度。

(3)烧毁或深埋疫点的畜产品、饲草、垫料,用1%~2%的甲醛对疫区的畜舍及其附近进行彻底消毒。

(4)对疫点周围(10km)、控制动物移动区(20km)和监测区(50km)内,进行严格的疫情普查和检疫,对于检出阳性者和污染的动物产品全部扑杀销毁。

(5)对监测区以外与流行病学相关的区域进行严格的血清学和临床调查与监测,查清扑灭疫源。

(6)选用与当地流行毒型相同的疫苗对疫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易感动物进行接种。

(孟玉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