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阿根廷和玻利维亚出血热的现代护理学

阿根廷和玻利维亚出血热的现代护理学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阿根廷和玻利维亚出血热分别由鸠宁和马秋博病毒引起的,啮齿动物为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阿根廷出血热主要贮存宿主为仓鼠,玻利维亚出血热主要贮存宿主是Calomyscallosus野鼠,与患者密切接触可能患病。补体结合试验,不能早期诊断用,但可用于筛选阿根廷出血热免疫血浆供血者。

阿根廷和玻利维亚出血热的现代护理学

阿根廷和玻利维亚出血热(Argentine and Bolivian hemorrhagic fever,AHFand BHF)分别由鸠宁和马秋博病毒引起的,啮齿动物为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有发热,剧烈肌痛、出血、休克,神经异常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

【病原学】 引起阿根廷和玻利维亚出血热的鸠宁与马秋博病毒同属于沙粒病毒属,为单股负链RNA病毒。

该病毒对新生小白鼠和地鼠有致病性,故可用来分离病毒,马秋博病毒在形态和生物学特征上与鸠宁病毒相似。对乙醚、氯仿丙酮等脂溶剂和去氧胆盐敏感,4~20℃温度下相对稳定,高于37℃及pH5.0以下易灭活。56℃30min或100℃1min可灭活。对紫外线、乙醇和碘酒敏感。

流行病学

1.感染源和宿主 啮齿动物为自然贮存宿主。阿根廷出血热主要贮存宿主为仓鼠,玻利维亚出血热主要贮存宿主是Calomyscallosus野鼠,与患者密切接触可能患病。

2.传播途径 阿根廷出血热为多途径传播,主要是由鼠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尘埃或食物,经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也可经破损的皮肤使人感染;玻利维亚出血热,在密切接触情况下,可发生人群内传播。感染后多数发病,病后免疫较持久,但抗体出现较晚。

3.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阿根廷出血热主要分布于阿根廷北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大草原上,并向北向西扩大;玻利维亚出血热分布于玻利维亚东北部省。

(2)人群分布:玻利维亚出血热无明显年龄、性别、职业的差别;阿根廷出血热以男性、青壮年为多,农民多于城镇居民,尤其是收获玉米暴露于田野者。

(3)时间分布:玻利维亚出血热以5~9月份为流行高峰;阿根廷出血热夏末开始流行,秋季达高峰,冬初消失。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清楚,多数研究提示,认为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是主要的,病毒进入人体后经复制增生产生病毒血症,引起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引起出血、水肿、休克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潜伏期6~14d,起病徐缓。(www.daowen.com)

第1病周:逐渐出现不适,体温渐升,第3病日可达39℃,剧烈头痛、腰痛、肌肉关节痛、厌食、恶心、呕吐、上腹痛,部分患者眼眶疼痛,亦可有便秘或腹泻,体检见面、颈及上胸部潮红,上胸、上臂及腋窝皮肤可见瘀点、瘀斑,淋巴结中度肿大,结膜充血,眶周水肿,口咽黏膜充血,细小瘀点,软腭有大小不一的水疱,牙龈充血或出血,1/5病例于第4~6病日出现特殊的神经症状,表现为定向障碍,手和舌意向性震颤,中度共济失调,皮肤感觉过敏,腱反射和肌张力减退,女性患者常有轻度至中度的子宫出血,并可作为阿根廷出血热的首发症状,少数患者急性起病,似急腹症而致手术,第1周末随着发热的迅速消退而出现低血压、少尿和不同程度脱水,持续48h后渐恢复,病重者可发生昏迷休克,少数在48~72h死亡。

第2病周:70%~80%患者上述症状和体征减轻,但乏力、脱发及记忆力减退需经1~3个月恢复期,不留后遗症,20%~30%患者在8~12病日出现胃、肠、鼻、牙龈、子宫等严重出血或神经系统损害(意识障碍、共济失调、兴奋和震颤、甚至谵妄、抽搐、昏迷),也可同时出现,导致死亡,此期常合并肺炎,尿道炎,败血症,甚至气性坏疽,但白细胞增高不明显,易被延误诊断。

【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最常见,血沉正常。蛋白尿和管型较常见。

2.免疫组化方法如免疫荧光或PAP法,利于本病早期诊断。

3.血清学检测:间接荧光试验和空斑还原试验,检测特异性抗体,用于早期诊断。补体结合试验,不能早期诊断用,但可用于筛选阿根廷出血热免疫血浆供血者。

【诊断】

1.临床诊断 在流行区(阿根廷或玻利维亚)或进入流行区人员,或有与鼠类接触史,出现发热、剧烈头痛、腰痛、肌肉关节痛、眼眶痛、上腹痛、皮肤瘀点、瘀斑及子宫出血等,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眶周水肿、咽黏膜充血、瘀点、瘀斑及小水疱出现。

2.参考实验室检查可作出早期诊断。

【治疗】

1.对症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针对出血、休克、神经系统症状,以及重叠感染,进行对症处理。

2.特殊治疗 应用高效价免疫血浆,按1000~3000U/kg,在第8病日内输注,可中和病毒血症,减轻出血和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降低病死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