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由4个血清型登革热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高热、皮疹、肌肉及关节剧烈酸痛,颜面部及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等症状为主要特征。临床可分为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病原学】 登革热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现在归入披盖病毒科黄热病毒属。病毒颗粒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形,髓核为单股线状核糖核酸(RNA),登革病毒有4个血清型即DV1、DV2、DV3及DV4。型与型之间各具特异性抗原,同型不同株也表现有抗原差异。
登革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甲醛可以灭活。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热病毒的主要感染源和宿主。从潜伏后期到发病1~5d为病毒血症期传染性强,易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大量的登革热病毒,病后9~20d仍可从血中分离到病毒,血清中可检测到登革病毒抗体。
2.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以埃及伊蚊(黑斑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主。登革病毒经蚊虫叮咬传染给人,雌蚊仔叮咬有病毒血症的人时,如受到干扰更换吸血宿主,可立即传播登革热病毒,雌蚊吸血后病毒穿过蚊中肠屏障经血、淋巴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8~10d的外潜伏再传播病毒。后者在登革热病毒传播中较为重要,病毒在蚊体内科存活数天甚至终身具有传染性。
3.易感人群 人对登革热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感染后对同型病毒具有牢固免疫力,并可保持多年,但数月后仍可感染另一亚型病毒。由于对不同型别毒株感染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发生二次或者多次感染。
4.流行特征 本病广泛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尤其是东南亚、西太平洋。主要发生在城镇人口集中地区,然后向农村蔓延,且在一个家庭中可发生多个病例。发病季节与伊蚊密度、雨量相关,在气温高而潮湿的热带地区,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发病。我国广东、广西为5~10月,海南省3~10月。流行多突然发生,传播迅速,发病率高。
【发病机制】 登革热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即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第1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之中,再复制至一定程度,释出于血流中,引起第2次病毒血症。引起感染等中毒症状。体液中的抗登革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皮疹、出血等,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减少和出血倾向。
【临床表现】 潜伏期5~8d,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无症状登革病毒感染 指无临床表现,但血中可分离出登革病毒和检测到登革病毒IgM抗体者。
2.典型登革热
(1)发热期:发病急骤,临床表现为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体温达39℃以上,一般持续5~7d,热型多不规则,1d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形热。患者出现全身毒血症状,表现为头痛及眼眶后痛,背、腰、四肢肌肉及关节疼痛似骨折样或碎骨样;消化系统表现为厌食、乏力、恶心、呕吐,少数病例见腹痛、腹泻或便秘;患者还会出现颜面潮红,咽及眼结膜充血。有相对缓脉,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脾大质软,肝稍大。2~4d症状消失。
(2)缓解期:多出现于第4天,表现为迅速退热,部分病例于第3~5天体温降至正常,症状减轻或全消,部分患者就此痊愈,本期经过仅1~5d。
(3)出疹期:发病后4~7d又出现高热及侵袭期的症状。手掌、足底、前臂、小腿及外露关节部位等出现斑丘疹或粟粒样皮疹,并逐渐延及上臂、大腿和躯干,除面部外可遍及全身,皮肤瘙痒,疹间有正常皮肤,压之褪色,皮疹1~5d消退,退疹后很少脱屑。部分患者手、足、腿背面、踝部、腋窝等处出现小瘀斑;甚至发生鼻出血、皮下出血或胃肠道出血;并伴有虚弱、乏力、抑郁等症状。此外,部分患者心电图可有传导阻滞改变,登革热的病死率极低。
3.非典型登革热
(1)轻型登革热,症状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发热较轻,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没有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肿大,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1~4d痊愈。
(2)重型登革热,患者在病程3~5d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谵妄、狂躁、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缩小等脑膜脑炎表现。有的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此型发展迅速,多于24h内死亡,死亡原因常为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
4.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
(1)发热期:其症状和体征与登革热相似。2~3d后,面部前额及四肢出现瘀点或瘀斑,部分患者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尚可见斑疹或斑丘疹。束臂试验阳性。
(2)休克期:发热2~5d后,病情突然恶化,患者出现烦躁不安,颜面潮红,四肢厥冷、体温下降、脉搏细弱,部分患者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或有皮肤大片瘀斑等。偶有昏迷,少数患者可并发支气管肺炎、脑水肿、颅内出血等,可持续12~24h,病死率高达10%~40%。
(3)恢复期:经及时抢救,患者休克、出血控制后1~2d好转,恢复迅速而完全,无软弱或抑郁现象。偶有心动过缓或期前收缩等。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降低,常在4×109/L左右,中性粒细胞减少。登革出血热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多正常,严重病例或有合并感染者白细胞可增高,最高达20×109/L;血小板减少,常在100×109/L以下,退热1周后恢复正常;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血细胞比容增高。
2.脑脊液检查 重型病例可有脑脊液压力升高,蛋白和白细胞数正常或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3.血清学检查 可检测出特异性抗原、抗体,或取早期患者血液,接种于白伊蚊细胞株(C6/36),分离出病毒。(www.daowen.com)
【诊断】 根据流行地区、雨季发病,有两度高热、剧烈头痛、眼眶、肌肉及关节明显疼痛,在第1次退热或第2次高热时出现皮疹,有表浅淋巴结或脾大,白细胞减少等,临床上即考虑为登革热。合并有面部及四肢广泛瘀斑,束臂试验阳性,有大出血、休克,血液浓缩,白细胞数正常或升高,血小板减少,临床可考虑为登革出血热。双份血清登革热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或急性期CF抗体效价1∶32以上或抗-HDVIgM阳性,即可作出诊断。由于该病特异性IgM早期出现,故用IFAT或ELISA检测HDVIgM阳性有利于早期确诊。如为新发地区,有条件时可进一步做病毒分离。
【治疗】
1.基础治疗 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多饮水,以流食为主,富含高热量、高维生素,对于不能进食者静脉补充营养,如脂肪乳等能量合剂。
2.对症治疗
(1)降温:高热者首先采取物理降温,高热不退者加用药物降温如新癀片口服、吲哚美辛栓从小剂量始纳肛,出现中毒症状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也可采用亚冬眠疗法。
(2)镇痛:剧烈头痛、肌肉或关节痛时可用盐酸曲马朵0.05g口服,疼痛不能耐受时给予吗啡注射液0.01g肌内注射,烦躁不安者给予地西泮肌内注射,或者苯巴比妥口服,儿童可用水合氯醛灌肠。
(3)止血、抗休克:迅速补充血容量,立即输入平衡盐、低分子右旋糖酐、新鲜血浆或代血浆等纠正休克,但要注意防止心力衰竭,一般不宜输入全血,以防加重血液浓缩,也可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异丙肾上腺素等,上消化道大出血者,加用止血药物如巴曲酶、酚磺乙胺莫菲管静脉滴注,醋酸奥曲肽维持静脉滴注,奥美拉唑、西咪替丁抑酸。
(4)对于脑水肿者,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推注和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
【护理】
1.隔离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生物媒介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加强休息 患者住有防蚊设备的隔离病房,室内保持空气清新,开启空气净化器2/d,早期以卧床休息为主,恢复期的病人也不宜过早活动,体温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无出血倾向,才可适当活动。
3.保证营养供给 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蛋白流食或半流食,如米汤、稀粥、乳制品、豆制品、蔬菜、面条等。补充含高蛋白的食物,如肉、鱼、蛋等。发热期间食欲不佳,应根据患者口味选择合适的食物。饮水、饮食都要少量多次,避免强求饮食量而导致胃肠负担过重加重恶心症状。在退热后应每天增加1~2餐,补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4.严密观察病情 ①监测体温,记录体温变化情况;②观察皮疹形态、分布,每日1次,防止挠抓;③观察皮肤瘀点、瘀斑,鼻、牙龈出血情况及呕吐物、排泄物颜色、性质、量;准确记录出血部位、出血量。
5.对症护理
(1)降温: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辅助药物降温。采用降低室温,头部置冰帽,以保护脑细胞。此类病人高热不宜全身使用冰袋,以防受凉发生并发症。对于出血症状明显者,应避免乙醇擦浴,以免皮肤血管扩张加重出血。应用退热药物时应加强观察效果,退热后更换衣服、床单位,保持皮肤清洁。发热期间新陈代谢增加,口腔容易干燥,应加强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保持皮肤清洁、完整:嘱皮疹伴瘙痒者勿留长指甲、勿抓挠,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指导患者着宽松的衣服,面料柔软舒服勿穿紧身的衣服,瘙痒不能耐受时可给予冰敷或者冷毛巾湿敷,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不适。
(3)缓解疼痛:记录剧烈头痛、关节痛患者发作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根据病情选择给药,遵循按需给药的原则,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和用药后的镇静状态。
6.休克的护理 ①予“中凹”卧位,给予吸氧。②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准确、迅速给予输入液体扩充血容量,并应用碱性液及血管活性药,以迅速纠正休克,快速扩容时,注意观察心功能,避免发生急性肺水肿。③做好交叉配血、备血,为输血做好准备。④做好各种抢救的准备工作,备好急救药品及抢救设备。
7.稳定病人情绪 登革热出血病人因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自觉症状重、常伴有出血等情况,病人及家属多有紧张和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应使患者保持安静,提供心理支持,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增强自愈信心。
【预防】
1.管理感染源 登革热患者严密隔离,不得少于5d。加强疫情的监测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对来自疫区的人员应隔离进行医学观察,并进行血清学检查,对可疑者进行病毒分离,识别隐性感染者。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防蚊和灭蚊工作。重点区域进行广泛的药物喷洒,提倡用蚊帐、驱蚊剂等加强隔离蚊虫。
3.保护易感人群 在流行期间,对易感人群实行涂布昆虫驱避剂,以防蚊虫叮咬。
(文 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