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现代传染病护理学:黄热病病原及诊断详解

现代传染病护理学:黄热病病原及诊断详解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引起的病期短症状重的蚊媒性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城市型黄热病的主要感染源是患者,病毒血症一般在发病后持续3d,所以起病3d内传染性最强;丛林型黄热病的主要感染源是热带丛林中的猴子以及其他灵长类动物。3.易感人群人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未发现有再感染者,流行区内成人大多有免疫力,故以儿童发病占多数。病毒分离、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及血清学试验可确诊。

现代传染病护理学:黄热病病原及诊断详解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引起的病期短症状重的蚊媒性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黄疸、出血、蛋白尿等。流行于非洲和美洲,从未在亚洲和澳大利亚被报道过。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人类病毒病,也是第一个被证实由蚊子进行生物学传播的疾病。

【病原学】 黄热病病毒为黄病毒科的黄病毒属,它属虫媒病毒B组,是小的有包膜的病毒,为RNA病毒,呈球形,病毒包膜蛋白在嗜细胞性、毒力和免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包膜蛋白基因的突变将改变这些功能。该病毒抵抗力弱,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等迅速灭活。蚊子总是从各种猴子获得病毒,然后通过被感染的雌蚊(已知有20多种)叮咬传播给人,人是病毒的终端宿主,形成猴-蚊-人的链式传播,也可能存在人-蚊-人的循环。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感染黄热病的人和猴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源。城市型黄热病的主要感染源是患者,病毒血症一般在发病后持续3d,所以起病3d内传染性最强;丛林型黄热病的主要感染源是热带丛林中的猴子以及其他灵长类动物

2.传播途径 城市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以人→埃及伊蚊→人的方式循环。丛林型黄热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有驱血蚊属、煞蚊属,蚊吸血感染后,一般在24~30℃、经4~10d增殖后才具有传染性并可终身带毒。

3.易感人群 人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未发现有再感染者,流行区内成人大多有免疫力,故以儿童发病占多数。

4.流行特征 黄热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44个热带国家,流行季节多在3~4月,此时雨多,湿度大,气温高,利于蚊媒孳生及病毒在蚊体内的繁殖。散发者季节性不明显,全年均可发病。

【发病机制】 黄热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靶细胞损害可能为病毒直接作用所致。肝是主要靶器官,由于肝细胞受损而出现黄疸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同时可见肾、心脏等受累。肝和脾的巨噬细胞产生的TNF等细胞因子、氧自由基堆积、内皮细胞损伤、微血栓形成和DIC,是多脏器损害和休克的可能原因。

【临床表现】

潜伏期3~7d,黄热病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极轻型、轻型、重型和恶性型。极轻型、轻型1~2d自愈,重型和恶性型黄热病,临床上可分为3期。

1.感染期 急性起病,寒战、发热,可达39~40℃,相对缓脉。剧烈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痛,恶心、呕吐。结膜和面部充血,鼻出血,上腹不适,压痛明显,尿色深,第3天出现黄疸,第4天出现蛋白尿。症状持续3~5d。

2.中毒期 患者出现短暂的体温降低,症状改善。但几小时至24h后症状再度出现并加重,表现为热度上升,心率减慢,血压降低,黄疸加深,尿蛋白量增多,频繁呕吐,上腹痛更明显。各种出血征象相继出现,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呕血、黑粪、血尿、子宫出血等。如出现频繁呃逆或呕吐鲜血、黑粪、昏迷、谵妄、无尿等,均为病情转危的先兆。该期一般3~4d,少数病例可延长至2周以上。该期患者有20%~50%在发病后的7~10d死亡。

3.恢复期 经历过中毒期后患者体温开始下降,尿蛋白逐渐消失,黄疸渐退,食欲渐渐恢复。乏力可持续1~2周。一般无后遗症,也有报道患者在恢复期死亡。

【实验室检查】

1.常规及生化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减少,但血小板正常,血清转氨酶可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重者达255~340μmol/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尿常规示蛋白尿,并有颗粒管型及红细胞。粪便检查大便隐血试验可阳性。

2.血清学检查 由于黄热病毒可与黄病毒科其他成员如登革病毒、西尼罗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产生交叉血清学反应,所以要设立对照,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捕获法检测IgM抗体的结果较为可靠,一般发病后第5~7天出现;采用ELISA、免疫荧光抗体测定(IF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IgG抗体,患者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

3.病原学检查 使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抗原,可以避免和其他黄病毒的交叉反应;应用RTPCR等核酸扩增技术检测黄热病毒RNA,具有特异性强灵敏性高的特点,可用于早期诊断,另外发病后4d内血清、全血或死亡病例的肝组织可分离到病毒。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及一些特殊临床表现如颜面充血、多部位出血、黄疸、蛋白尿等均有重要诊断价值。对从非洲、美洲黄热病流行区以及伊蚊盛行可能传入黄热病的地区来的发热患者应考虑到黄热病的可能。病毒分离、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及血清学试验可确诊。

【治疗】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1.营养支持 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高热时宜采用物理降温,可给予少量镇静药,但阿司匹林应慎用或忌用,因其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可诱发或加重出血。

3.频繁呕吐可使用止吐药如甲氧氯普胺5~10mg口服或肌内注射,腹痛明显者可给予阿托品。

4.预防和治疗出血、低血压休克。(www.daowen.com)

【护理】

1.隔离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生物媒介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患者住隔离病房,保持环境清洁、空气新鲜,空气净化器开启2/d、地面、物体表面等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剂擦拭2/d。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严格限制探视。

3.保证营养供给 鼓励患者少食多餐,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避免摄入过咸、过甜、过辣的刺激性食物。随时保持口腔清洁,促进食欲。向患者说明摄取足够营养的重要性,与患者共同制定饮食计划,变换食物的色香味刺激患者食欲。剧烈呕吐不能进食者通过静脉输液给予纠正,口服补液时应少量多次以免引起恶心呕吐,口服未纠正时加用静脉输液以恢复和维持机体的液体平衡状态。

4.病情观察

(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直至稳定,高热时要注意监测体温,1~2h1次;血容量不足可发生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血压降低,特别是直立性低血压;持续呕吐至大量胃液丢失会发生代谢性碱中毒,患者呼吸可浅、慢。

(2)准确记录患者的出入量,观察失水征象及呕吐的特点,记录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气味。

(3)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征象,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点瘀斑、呕血和便血等,采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磕碰、延长注射后局部按压时间,防止皮下出血。

(4)观察和记录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及缓解方式等。

5.对症护理

(1)降温:调节空调温度保持室温在26~28℃,采用物理降温如头枕冰袋、冰帽,或者在体表大血管处置冰块,但要防止冻伤;用45%乙醇擦浴,部位包括颈部、背部、肢体、手心、足背皮肤,忌腹部、足底;也可给予冷盐水灌肠;必要时药物降温,如口服新癀片,吲哚美辛栓纳肛,该药从最小剂量开始使用,避免一次剂量过大引起患者虚脱。在降温期间注意观察患者出汗情况,勤监测体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出现异常时随时报告医生处理。

(2)缓解疼痛:①保持环境安静,控制噪音,避免不良刺激,取舒适体位,如头痛可取头低卧位。②对疼痛部位采用适当按摩和放松运动,缓解肌肉紧张。③对剧烈疼痛应进行药物镇痛。

(3)减轻瘙痒:皮肤黄疸时减少洗澡次数,选用中性温和浴液,水温不宜太热,浴后要涂抹润肤露,内衣柔软、棉质,局部瘙痒时,可使用湿冷敷、手掌按压,拍打代替抓痒,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

(4)保持口腔清洁:持续高热或禁食,使唾液分泌减少。给予早晚刷牙或口腔护理,观察口腔黏膜情况,每次进食后给予温开水漱口,保持口腔湿润,预防口腔炎发生。

(5)保持肛周皮肤清洁:腹泻和便血病人便后要用温水冲洗干净、软纸擦干,减少对肛周皮肤的刺激,必要时局部涂抹护臀膏或鞣酸软膏,防止红臀。

6.呕血的护理 大出血时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将下肢略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或误吸,必要时使用负压吸引器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配合医生迅速、准确及时地输血、输液、各种止血治疗及用药等抢救措施。输液开始应快,必要时测定中心静脉压作为调整输液量和速度的依据,避免因输液、输血过快引起急性肺水肿。准备好急救用品。疑有休克时留置导尿管,保证每小时尿量大于30ml。

7.心理护理 精神上的安静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富有同情心,以语言、行为去感化患者,消除他们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唤起患者求生的希望和信念,正如巴甫洛夫把语言引起的机体反应称之为“条件反射”一样,语言是促进护士与患者相互交流和认识的工具,也是护理成功的前提。

【预防】

1.管理感染源 对疑似和确诊病例应严密隔离治疗。对来自黄热病疫区人员实施卫生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防治本病的重要措施,同时消除蚊虫滋生地。

3.保护易感人群 普种疫苗是预防黄热病的最佳方案,前往黄热病疫区人员应提前接种黄热病减毒疫苗,在疫区做好个人防蚊措施。

(文 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