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现代传染病护理学:森林脑炎疫情与防控措施

现代传染病护理学:森林脑炎疫情与防控措施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森林脑炎是森林地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系由森林脑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上以急起高热、意识障碍、瘫痪、脑膜刺激征为主要特征。森林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蜱传染脑炎病毒中的一型,具有嗜神经性。②脑膜脑炎型,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常伴有惊厥及脑膜刺激征,或有锥体或锥体外系症状。准备进入疫区工作的所有人员均应接种森林脑炎疫苗。

现代传染病护理学:森林脑炎疫情与防控措施

森林脑炎(forest encephalitis)是森林地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系由森林脑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上以急起高热、意识障碍、瘫痪、脑膜刺激征为主要特征。

【病学原】 森林脑炎病毒(forest encephalitis virus)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蜱传染脑炎病毒中的一型,具有嗜神经性。病毒对热与消毒剂敏感,经煮沸或加热至60℃10min即可灭活。30%过氧化氢溶液、3%甲酚皂溶液对病毒有杀灭作用。用甲醛灭活的病毒仍保留其抗原性。本病毒对乙醚、氯仿均敏感,在50%甘油中2~4℃至少可保存5~12个月,在低温下可保存更久。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多种林区野生齿类动物均为本病的感染源。

2.传播途径 硬蜱为唯一的传播媒介,经蜱叮咬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 本病具有严格的地区性、季节性与职业性。主要见于我国东北及西北原始森林地区。流行于春、夏季。

【发病机制】 病毒经不同途径侵入人体,首先在局部淋巴结、肝、脾及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进行复制,经3~7d后,病毒侵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随后病毒随血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实质广泛性炎症改变,而出现为脑炎症状与体征。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7~21d,一般为10~14d。

急性起病有发热、头痛、乏力、全身不适和四肢酸痛等前驱症状。发热于2~3d达高峰,体温可达40℃或以上,高温可伴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无力及全身肌肉疼痛等。发热后2~3d后出现神经症状与体征,如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弛缓性瘫痪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以颈、肩及上肢瘫痪最多见,由于颈肌和肩胛肌瘫痪而出现特有的头部下垂表现,经2~3周后,体温下降,肢体瘫痪逐步恢复,各种症状消失而康复。

根据神经系统损害不同表现,本病可分为以下几型:①脑膜炎型,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而无瘫痪和意识障碍。②脑膜脑炎型,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常伴有惊厥及脑膜刺激征,或有锥体或锥体外系症状。③脑脊髓型,除脑膜脑炎症状、体征外,出现颈、肩肌及肢体弛缓性瘫痪等脊髓性神经受损的表现。④脊髓型,主要出现肢体瘫痪,以上肢为主。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发热急性期白细胞计数有中度增加,为(10~20)×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嗜伊红细胞增多而淋巴细胞减少。血沉加快。

2.脑脊液 清澄而透明,压力偏高,细胞数增多,为(50~500)×106/L,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含量稍高,糖与氯化物均正常。

3.血清学检查 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及中和试验检测血清抗体,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发病初期增长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检测单份血清时,补体结合抗体效价达1∶16以上,而血凝抑制试验的抗体效价则需1∶320以上才有诊断意义。(www.daowen.com)

4.病毒分离 取患者血液、脑脊液或脑组织标本制备成悬液,以0.03ml接种给易感的实验动物脑内可分离病毒。

【诊断】 本病发生在有流行的疫区或在多发季节与自然疫源保持经常接触的特定职业人群中,参考患者被蜱叮咬史或饮生奶史和本病多发季节,不难作出流行病学诊断;根据临床所见和实验室特异性强的检查方法所获阳性结果,则可确诊。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主要为支持及对症治疗,包括补充营养、维生素及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发病3d内的早期患者,可采用恢复期患者或林区居住多年人员的血清,每日20~40ml肌内注射,用至体温降至38℃以下停用。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每日6~9ml,肌内注射,亦有效。

【护理】

1.隔离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生物媒介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加强休息、保证营养 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保证入量2000~3000ml/d。频繁呕吐不能进食及意识障碍者应按医嘱输液,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严密观察病情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频率、节律、幅度,以及有无发绀等缺氧症状、体征和指尖血氧饱和度等;②观察并记录患者神志、意识、肌力及头痛、恶心、呕吐等,及时评价意识障碍情况。

4.对症护理

(1)降温:高热时应首先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如冰敷、温水擦浴、乙醇擦浴等,以免化学药物退热时大量出汗引起虚脱或血压下降;必要时进行药物降温,降温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注意保暖,及时为患者更换衣裤。

(2)维持和提高颈、肩肌及上肢肌肉功能:①卧床休息;②体位应自然、舒适、稳定,全身放松以减少全身肌肉和关节的紧张;③病情许可时应经常变换体位、被动活动或下床活动,以保持肌肉和关节的功能,防止关节挛缩变形。

(3)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加床挡、放置扶手、运用拐杖、步行器、轮椅等辅助移动和行走。

(4)其他症状参见“流行性乙型脑炎”护理。

【预防】 本病具有严格的地区性,凡进入森林地区工作人员,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在疫区野外活动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穿用五紧防护服,头戴防虫罩,防蜱叮咬。森林地区住地及工作场所应做好环境卫生,加强灭鼠、灭蜱工作。准备进入疫区工作的所有人员均应接种森林脑炎疫苗。未经疫苗免疫者被蜱叮咬后,可肌内注射高价免疫丙种球蛋白6~9ml,以防发病。

(鲍鹤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