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在现代传染病护理学中的研究成果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在现代传染病护理学中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是由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典型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轻者表现为流感样症状,重者可出现脑膜脑炎,偶可表现为脑膜脑脊髓炎,本病为动物疫源性疾病,具有自限性,预后良好。病毒侵入血液循环,导致病毒血症,到达全身网状内皮细胞内生长繁殖,并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或脑膜脑炎。脑脊液呈无菌性脑膜炎改变,病程2周左右,预后良好。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在现代传染病护理学中的研究成果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LCM)是由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LCM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典型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轻者表现为流感样症状,重者可出现脑膜脑炎,偶可表现为脑膜脑脊髓炎,本病为动物疫源性疾病,具有自限性,预后良好。

【病原学】 LCMV为RNA病毒,属沙粒病毒属,呈圆球形或多形性,病毒在细胞质内繁殖,通过胞膜出芽而成熟,能在鸡胚或鼠纤维母细胞组织培养中生长。对人和鼠、豚鼠、兔等动物均有致病性。病毒对热、乙醚、甲醛紫外线等敏感,20℃室温放置3h失去传染力,在56℃1h即可灭活。但在50%甘油中4℃下可存活6个月,-70℃可长期保存。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鼠类。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年长儿童及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动物饲养者患病机会较多。

4.流行特点 呈世界性分布,一般为散发,以秋冬季为主,实验室感染可造成本病暴发流行。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病毒经呼吸道,也可经消化道、眼结膜或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样”症状。病毒侵入血液循环,导致病毒血症,到达全身网状内皮细胞内生长繁殖,并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动物和人感染大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或慢性带毒状态。LCMV发病机制与细胞免疫有关,同时体液免疫损伤在引发LCM方面起重要作用。

【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日至数周,短至3d,长至23d,一般为6~12d。病程长短不一,病情轻重差异也大,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可分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1.流感样型 大多急性起病,高热,体温有时达40℃,常伴头痛、背痛和全身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酷似重型流感。少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腹泻、咽痛、畏光、皮疹、淋巴结肿痛。

2.脑膜炎型 在流感样症状后(常有短暂缓解期),或直接以脑膜炎症状开始。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嗜睡、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呈无菌性脑膜炎改变,病程2周左右,预后良好。

3.脑膜脑炎型和脑脊髓炎型 临床罕见,表现为剧烈头痛、谵妄、嗜睡等。重症者有频繁抽搐,昏迷、瘫痪、精神失常等。脑膜刺激征不明显。部分患者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失语、失聪、共济失调、复视、斜视等不同程度语言和运动障碍。

4.慢性感染型 临床表现类似结核性脑膜炎。有不规律长期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或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程可长达1~2年。一般可痊愈。

本病偶可并发睾丸炎、腮腺炎、肺炎、关节炎、妊娠流产、先天性视力丧失等。(www.daowen.com)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和脑脊液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没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脑脊液外观透明或微浑,压力正常或稍高,细胞数呈中度增加。糖和氯化物正常。

2.病毒分离 早期患者鼻咽分泌物、血液、脑脊液等接种于小白鼠或豚鼠脑内或腹腔内,也可接种于猴肾、鸡胚或人胚成纤维细胞进行病毒培养分离,阳性可确诊。

3.血清学检查 有免疫荧光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检测血清抗体

【诊断】 根据患者与鼠类有接触史,有流感样症状,出现过脑膜炎症状,脑膜刺激征阳性,可考虑本病。确诊依靠病毒分离和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测定。

【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措施。主要为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注意营养与热量供应,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高热者物理降温或退热剂处理,头痛剧烈时给予镇痛药。颅压升高者可采用甘露醇等脱水药治疗。重症患者应防治呼吸衰竭。

【护理】

1.隔离 本病为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接触患者时应戴口罩、帽子和手套

2.休息与环境 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多饮水。保持环境安静,光线柔和。有计划安排各种治疗、检查、护理操作等,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3.保持营养供给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饮食,保证机体对能量的需求,病情轻者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少量多餐,昏迷或者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或者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和热量。

4.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有无嗜睡、谵忘、疼痛、呼吸困难、脑膜刺激征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5.对症护理 参见“病毒性脑膜炎”对症护理。

【预防】 鼠为本病主要感染源,预防应以防鼠灭鼠为主。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进食可能被鼠类污染的饮食。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动物饲养员应加强个人防护措施。目前尚无疫苗免疫预防。

(鲍鹤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