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现代传染病护理学:轮状病毒感染及流行特征

现代传染病护理学:轮状病毒感染及流行特征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易感人群A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最高发病年龄为6~24月龄,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时也可感染。B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青壮年,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20%~30%,但其他人群亦可感染。C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儿童,成年人偶有发病。4.流行特征A组轮状病毒感染遍及全世界。

现代传染病护理学:轮状病毒感染及流行特征

轮状病毒(rotavirus)为腹泻病毒中研究最多和最深入者,亦为最多见的腹泻病毒。目前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已取得了明显进展,部分已开始试用,其中含有能激发抗所有4种主要人轮状病毒血清型特异性的第二代多价重配疫苗口服接种预防严重腹泻,有效率达80%以上,与自然感染获得的保护力相似。其他类型疫苗,如病毒样颗粒、DNA疫苗以及适于口服的其他活疫苗株正在研制之中。

【病原学】 轮状病毒为RNA病毒,属呼肠病毒科,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已初步将轮状病毒分为A、B、C、D、E、F和G7个组,7组病毒均能引起动物腹泻,但只有A、B、C3组能感染人,其中最常见的是A组。

轮状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比较稳定。对温度抵抗力较强,在室温中可存活7个月;耐酸,不被胃酸破坏;-20℃可长期保存,可被乙醚、氯仿、蛋白酶、50℃15min灭活。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患者及无症状带毒者均为本病的感染源。症状出现前1d粪便开始排病毒,第3、4病日为排毒高峰。病后1周排毒大多停止,少数可排毒2周。极少数可形成慢性腹泻而长期排毒。患病婴儿母亲粪便的带毒率可达70%左右。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为主要途径,还存在通过空气传播的可能性。

3.易感人群 A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最高发病年龄为6~24月龄,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时也可感染。B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青壮年,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20%~30%,但其他人群亦可感染。C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儿童,成年人偶有发病。

4.流行特征 A组轮状病毒感染遍及全世界。在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870000名儿童感染轮状病毒,B组轮状病毒主要发生在我国,以暴发流行为主,1次发病可达数万人以上。有明显季节性,流行季节各国不尽相同,我国以冬季及春末夏初为高峰。

【发病机制】 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和空肠,而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是病毒感染的关键。近年研究发现,肠上皮细胞膜上存在轮状病毒受体,轮状病毒外壳蛋白VP4是病毒感染细胞的吸附蛋白,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而进入上皮细胞。然后在上皮细胞胞质中复制,使绒毛变短变粗,细胞变形,出现空泡继而坏死,使小肠失去消化、吸收蔗糖、乳糖的功能。糖类滞留于肠腔引起渗透压增高,从而吸引体液进入肠腔,导致腹泻和呕吐。乳糖下降到结肠细菌分解后,进一步增高了渗透压而使症状加重。大量的吐、泻丢失水和电解质,导致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此外,呼吸系统及心、肝、脑、肾等脏器也可发生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A组轮状病毒潜伏期为2~3d。B组、C组均为3d左右。

2.症状和体征

(1)A组轮状病毒感染:起病较急,首发症状为发热、腹泻,部分患者为呕吐和咳嗽。轻至中度发热,高热者少见。腹泻每日10余次至数十次,水样便或黄绿色稀便,有酸臭味。半数患者于腹泻出现前有流涕、轻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伴有支气管炎肺炎。发热和呕吐持续约2d,但腹泻可持续3~5d或1周,少数可达2周。40%~80%有轻、中度脱水,大多为等渗性,其次为低渗性,少数为高渗性。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出现重度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发生DIC及多器官衰竭。平均病程7d,可自愈:少数可迁延不愈而形成慢性,导致营养不良

(2)B组轮状病毒感染:患者多为成年人,突然出现中等程度的腹泻,每日大便10次左右,绝大多数为水样便,持续6~7d。病初2~3d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乏力等,有轻度脱水。部分患者可有呼吸道症状,发热者很少。

(3)C组轮状病毒感染:主要侵袭儿童,症状与A组感染相似,但持续时间较长。(www.daowen.com)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分类正常。

2.粪常规 水样便,pH<7,镜检正常或偶有少量白细胞。

3.电镜和免疫电镜检查 检测粪便标本中病毒颗粒,诊断率可达45%~90%,应争取在病程3d内留取新鲜水样便,标本瓶要无菌,并防止混入尿。

4.病毒抗原检查 采用补体结合试验、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及ELISA法检测粪便标本中病毒抗原。

5.病毒核酸检测 阳性率75%左右,可鉴别不同组的病毒。核酸杂交和PCR法可直接对标本中的病毒核酸进行血清型的鉴定和分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6.血清学检测 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轮状病毒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为阳性,或恢复期抗体滴度≥1∶64亦有诊断意义。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当地流行情况,可初步诊断,确诊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

【治疗】 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

1.饮食疗法 吐泻频繁者,禁食8~12h,然后逐步恢复饮食。

2.口服补液盐(ORS)治疗 对有些脱水(轻、中度脱水)的患者,可予ORS液口服。

3.静脉补液治疗 对于脱水严重患者要进行静脉补液,同时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4.肠黏膜保护药的应用 目前使用较为普遍者为双八面体蒙脱石(思密达)微粒,口服后2h便可均匀覆盖在整个肠道表面,对消化道黏膜有很强的保护能力、能抑制轮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提高黏膜屏障的防御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