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E)简称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感染源和传染途径与甲型肝炎相似。青壮年发病率高,儿童常见隐性感染,未见有确切的慢性病例和病原携带状态。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可因粪便污染水源或食物引起暴发流行。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可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大及肝功能异常,不少病例出现黄疸,特别是孕妇,病死率较高。病后可能有一定时期的免疫力。
【病原学】 戊型病毒性肝炎为球形颗粒,无包膜,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HEV归类为未分类病毒。HE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本病毒不稳定,对高盐、氯化铯、氯仿敏感,在碱性环境中较稳定。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患者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源,亚临床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也是感染源。潜伏期末和急性期早期传染病最强。
2.传染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也可以经母婴垂直传播和输血传播。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青壮年发病率高,儿童和老人发病率较低。
【发病机制】 戊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甲型肝炎相似。可能是病毒直接致肝细胞病变和细胞免疫引起肝细胞损伤。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戊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0周,平均6周。也有更长或更短潜伏期的报道,可能与病毒自身的特性和病毒感染的数量有关。
2.急性戊型肝炎(黄疸型) 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与甲肝相似,但与急性甲型肝炎相比,发病年龄偏大,黄疸前期较长,胆汁淤积程度深,症状更重。
(1)黄疸前期:主要表现为起病急,起病时可有发热、乏力、周身不适、继之出现食欲减退,有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肝区痛、腹胀、腹泻等)。部分患者有关节痛,尿色逐渐加深,到本期末呈浓茶色。此期持续数天至半月,平均3~4d。
(2)黄疸期:随着体温下降,消化道症状可有减轻,但尿黄更明显,大便色浅,呈灰白色,巩膜、皮肤出现黄染并逐渐加深,皮肤瘙痒,此期一般为10~30d。
(3)恢复期:此期一般为2~3周,少数达4周。肝、脾回缩,症状、体征及化验指标全面好转。(www.daowen.com)
3.急性戊型肝炎(无黄疸型) 表现比黄疸型轻,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儿童感染HEV后,多表现为亚临床型,而成年人则多表现为临床型感染。
4.淤胆型戊型肝炎 淤胆型戊肝比较常见,发生率高于甲肝,特别是老年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较长时间的肝内梗阻性黄疸,而消化道症状相对较轻。黄疸常在2~6个月后或以消退,本型预后多数较好。
5.重型戊型肝炎(肝衰竭) 约占戊型肝炎的5%,发病率高于重型甲型肝炎,表现为急性重型肝炎和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经过。老年人和病毒重叠感染者及孕妇患者肝衰竭发生率高,尤以乙肝患者再感染HEV时更易发生。
急性重型戊型肝炎在孕妇多见,尤其是妊娠晚期更多;病情发展迅猛,多数孕妇在正常生产和早产后病情急剧变化,黄疸在轻度和中度升高时即可呈现一系列肝衰竭(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肝活检镜下可见部分水肿、变性的肝细胞,肝性脑病和脑水肿程度深,而昏迷病例皆有脑水肿,易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病死率高达20%。亚急性重型戊型肝炎较为少见(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之比约为17∶1),黄疸程度深,持续时间长,肝性脑病程度轻,而腹水及低蛋白血症比较明显。
【实验室检查】
1.抗-HEV抗体的检测 抗-HEVIgG抗-HEVIgM。
2.HEV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RT-PCR可特异性地检测HEVDNA。
【诊断】 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抗-HEVIgM病程急性期阳性率100%。
【治疗】
1.病情较轻的给予适当休息、合理的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即可迅速恢复健康。
2.对于暴发性肝衰竭患者,可考虑肝移植。
3.对于孕妇和老年人,应及早采取综合治疗,加强支持治疗,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