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HCV直接致病作用及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与诊断

HCV直接致病作用及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与诊断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HCV的直接致病作用可能是急性丙型肝炎中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而慢性丙型肝炎则以免疫损伤为主要原因。2.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表现取决于肝疾病所处的阶段。乏力是慢性丙型肝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根据疾病的阶段不同,50%~100%的患者有乏力。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作出诊断。

HCV直接致病作用及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与诊断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所引起的以进展性的肝炎症为主的病毒性肝疾病,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类型。

【病原学】 丙型肝炎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HCV呈球形颗粒,病毒基因组易于在复制过程中变异。HCV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100℃5min或60℃10h、高压蒸汽和甲醛熏蒸等均可灭活病毒。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病毒携带者有更重要的感染源意义。我国人群抗HCV阳性者达3.2%。

2.传染途径 类似乙型肝炎,为RNA病毒,主要有以下途径。

(1)输血及血制品:经输血传播HCV曾经是导致输血后肝炎的主要原因,占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85%。我国自1992年对献血员筛查抗-HCV后,该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第1代酶免抗-HCV检测方法的应用使输血传播HCV的危险性降低了80%,但检测的“窗口期”较长,急性感染尚未出现症状且抗-HCV尚未转阳者仍可能成为感染源。使用第3代酶免抗-HCV筛查献血员,窗口期漏检的比例已大幅度下降,约为0.0004%。血制品的用量和HCV感染的危险性直接相关。

(2)注射:不安全注射、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

(3)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暴露传播: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共用剃须刀牙刷、文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4)生活密切接触:有部分HCV感染者没有明确的输血及血制品、注射史,推测可能与家庭生活中密切接触。

(5)性接触传播:多个性伴侣及同性恋者属高危人群。

(6)母婴传播:围产期HCV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母婴传播的平均传播率为2%。影响母婴传播的因素包括母亲HCV RNA的滴度和母亲合并感染HIV。

【发病机制】 HC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与HCV的直接致病等有关。HCV的直接致病作用可能是急性丙型肝炎中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而慢性丙型肝炎则以免疫损伤为主要原因。

丙型肝炎慢性化的可能机制:①HCV易变异,从而逃避机体免疫;②HCV在血液中水平很低,容易产生免疫耐受;③HCV具有泛嗜性,不易被清除;④免疫细胞可被HCV感染,导致免疫紊乱。

【临床表现】

1.急性丙型肝炎 平均潜伏期为7~8周,但波动范围较广,为2~26周。

急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不明显,症状轻微,临床症状和其他病毒性肝炎症状相同,包括不适、尿黄、恶心,部分患者可伴有呕吐,腹部不适和(或)黄疸。2/3以上的病例可无黄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2.慢性丙型肝炎 临床表现取决于肝疾病所处的阶段。在没有肝硬化的慢性肝炎患者中,约1/3有临床症状,症状与其他慢性肝病相同,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部不适。乏力是慢性丙型肝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根据疾病的阶段不同,50%~100%的患者有乏力。其他表现在疾病初期都比较少见,随着疾病的进展而明显。还可有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和瘙痒。30%~70%的患者有轻到中度肝大,部分患者有脾大。

3.肝外表现 近来有照研究显示,HCV感染与迟发性皮肤卟啉病,扁平苔藓,白癜风,特发性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非霍奇金淋巴瘤密切相关。与糖尿病、低度恶性的B细胞淋巴瘤、Mooren角膜溃疡、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干燥综合征、特发性肺纤维化、关节痛、肌痛可能有关。(www.daowen.com)

明确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肝外表现和与HCV感染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由于慢性丙型肝炎的发展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乏力,因此,对于HCV感染肝外表现的认识可以促进对于慢性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第二,有些疾病对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有效,比如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在抗病毒治疗后缓解,因此,对该类患者应当立即予以治疗;第三,具有这些表现的患者在临床上应该检测HCV的感染标志。

【实验室检查】

1.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 病程早期即可出现。

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 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而不是保护性抗体。

【诊断】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流行病学史:2~16周(平均7周)前有明确的HCV暴露史。

(2)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腹部不适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3)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阳性。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作出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包括特发性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血管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迟发性皮肤卟啉病,B细胞淋巴瘤,Mooren角膜溃疡,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干燥综合征,扁平苔藓,特发性肺纤维化。

【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丙型肝炎最有效的治疗。

1.聚乙二醇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2.普通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

治疗目标:清除或持续抑制HCV的复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延缓肝病变的进展,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