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乙型病毒性肝炎概述及传染源、病程与症状

乙型病毒性肝炎概述及传染源、病程与症状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病变为主的传染病。AsC因其数量多、分布广、携带时间长、病毒载量高,是重要的感染源,其中血中HBeAg、HBV DNA、DNAP慢性的患者传染性最大。2.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也可见到无黄疸者及非典型者,虽然病史较短,症状轻,但具有慢性肝病体征及肝功能损害;或似慢性迁延性肝炎,但经肝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概述及传染源、病程与症状

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简称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以肝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呈全世界范围分布,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目前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乙型肝炎发病较缓慢,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黄疸型HBsAg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

【病原学】 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在电镜下可见3种颗粒:①Dane颗粒,也称大球形颗粒,是完整的HBV颗粒,内含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核心抗原,是病原复制的主体。②小球形颗粒。③管型颗粒。HBV抵抗力很强,能耐受60℃4h,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煮沸10min、65℃10h或高压蒸汽消毒可灭活。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主要是HBV无症状携带者(AsC)和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sC因其数量多、分布广、携带时间长、病毒载量高,是重要的感染源,其中血中HBeAg、HBV DNA、DNAP慢性的患者传染性最大。

2.传播途径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

(1)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最重要的是发生在围生(产)期。水平传播指未经系统乙肝免疫接种的围生(产)期后小儿发生HBV感染,主要来自母亲或家人的亲密接触,也可来自社会

(2)医源性传播 ①经血传播:输入HBsAg阳性血液可使50%受血者发生输血后乙型肝炎。输入被HBV污染的凝血Ⅷ因子、Ⅸ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可以传染HBV。成分输血如血小板、白细胞、压积红细胞也可传播。②经污染的医疗器械传播:不遵循消毒要求的操作、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均是感染HBV的重要途径。静脉内滥用毒品是当前极需防范的传播途径。③其他:如修足、文身、扎耳环孔,共用剃须刀牙刷和餐具等也可以经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HBV。

(3)性接触传播:HBV可经性接触传播,西方国家将慢性乙型肝炎列入性接触传播疾病。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含有HBsAg和HBV-DNA。性滥者感染HBV的机会较正常人明显升高。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共用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唾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3.易感人群 凡未感染过乙型肝炎也未进行过乙肝免疫接种者对HBV均易感。新生儿普遍易感,发病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

4.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乙肝呈世界性分布,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

(2)季节性:无一定的流行周期和明显的季节性。

(3)性别与年龄分布:乙肝的感染率、发病率和HBsAg阳性率均显示出男性高于女性。我国在1992年把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

【发病机制】 HBV通过注射或破损皮肤、黏膜进入机体后,迅速通过血液到达肝和其他器官,引起肝及肝外相应组织的病理改变和免疫功能改变,多数以肝病变最为突出。目前认为,HBV并不直接引起明显的肝细胞损伤,肝细胞损伤主要由免疫病理引起,即机体的免疫反应在清除HBV的过程中造成肝细胞的损伤。此外还可能与感染者的年龄、遗传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潜伏期6周至6个月,一般为3个月左右。

1.急性乙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按病程可分为3期,总病程2~4个月。黄疸前期:起病较缓,主要为厌食、恶心等胃肠道症状及乏力。少数有呼吸道症状,偶可高热、剧烈腹痛,少数有血清病样表现。本期持续数天至2周。黄疸期:巩膜及皮肤黄染明显,于数日至2周达高峰。黄疸出现后,发热渐退,食欲好转,部分患者消化道症状在短期内仍存在。此期持续2~6周。恢复期:黄疸渐退,各种症状逐步消失,肝脾回缩至正常,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持续4周左右。临床和血清学恢复后肝组织病变减轻,但充分恢复需在半年以后。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徐缓,症状类似上述黄疸前期表现,不少患者症状不明显,在普查或查血时,偶尔发现血清ALT升高,患者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有5%~10%转为慢性肝炎。

2.慢性乙型肝炎 病程超过6个月。

(1)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临床症状轻,无黄疸或轻度黄疸、肝轻度增大,脾一般触不到。

(2)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临床症状较重、持续或反复出现,体征明显,如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肝大、质地中等硬,多数脾大。肝功能损害显著,ALT持续或反复升高,血浆球蛋白升高,A/G比例降低或倒置。部分患者有肝外表现,如关节炎、肾炎、干燥综合征及结节性动脉炎等。也可见到无黄疸者及非典型者,虽然病史较短,症状轻,但具有慢性肝病体征及肝功能损害;或似慢性迁延性肝炎,但经肝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慢性活动性肝炎。(www.daowen.com)

3.重型肝炎 是一种最为严重的临床类型,临床分为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为:①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高于171μmol/L;②肝进行性缩小、肝臭;③出血倾向,PLA低于40%;④迅速出现腹水,中毒性鼓肠;⑤肝性脑病;⑥肝肾综合征: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血尿素氮升高等。

4.淤胆型 与甲型肝炎相同,表现为较长期的肝内梗阻性黄疸,而胃肠道症状较轻,肝大、肝内梗阻性黄疸的检查结果,持续数月。

【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 ①胆红素、AST、ALT升高,急性肝炎时ALT明显升高,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LT轻度或中度升高或反复异常。重症肝炎时出现“酶胆分离”现象。②凝血酶原时间延长。③A/G降低或倒置。④血氨升高等。

2.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

(1)HBsAg与抗-HBs:HBsAg阳性提示HBV感染,抗-HBs阳性提示有HBV抗体

(2)HBeAg与抗-HBe: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抗-HBe阳性提示复制静止期。

(3)抗-HBc:抗-HBcIgM阳性提示急性期感染;抗-HBc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

(4)HBV-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病的直接指标。

【诊断】 有不洁注射、手术及输血和血液制品史、乙型肝炎密切接触史等,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黄疸、肝功能异常,根据病原学结果可以确诊。

【治疗】

1.急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急性病毒性肝炎一般具有自限过程,注意适当休息。症状较重,有黄疸者应卧床休息。给予清淡、富含营养且易消化吸收的饮食,注意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恶心呕吐致影响进食、热量不足者应每日输液补充。

2.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1)基础治疗:休息、合理饮食。

(2)抗病毒

①干扰素治疗: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

②核苷酸类: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等。

(3)免疫调节:包括胸腺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治疗性疫苗、糖皮质激素。

(4)抗炎保肝和抗纤维化治疗:包括甘草酸、联苯双酯、双环醇等。

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