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现代传染病护理学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现代传染病护理学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肠道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灰质炎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有较强抵抗力。低温下可长期保存,在50~55℃中经30min后即可灭活,日光和人工紫外线对脊髓灰质炎病毒都有很好杀灭作用。如果在采集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或检测出相应的抗体可确诊。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现代传染病护理学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肠道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它能侵袭任何年龄人群,但主要是3岁以下的儿童,常可导致受感染者终身瘫痪,严重时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随着1961年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的研制成功和开展免疫接种工作,脊髓灰质炎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1991年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承诺,2007年7月证实从1994年10月起已达到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

【病原学】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无包膜,为单股RNA。有三个血清型,即Ⅰ型、Ⅱ型、Ⅲ型,型间无交叉免疫。国内以Ⅰ型为主。

脊髓灰质炎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有较强抵抗力。因其外衣不含脂类,可以耐受化学消毒剂,如70%乙醇和5%煤酚皂液。低温下可长期保存,在50~55℃中经30min后即可灭活,日光和人工紫外线对脊髓灰质炎病毒都有很好杀灭作用。各种氧化剂亦有很强的杀灭作用,臭氧、1%H2O2、高锰酸钾、2%碘酊等。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惟一自然宿主,隐性感染(占99%以上)和轻症瘫痪型患者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源。

2.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为接触传播,也可飞沫传播。发病前3~5d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

3.易感人群 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以6个月至5岁发病率最高。感染后,血清中出现的保护性中和抗体可维持终身。

【发病机制】 脊髓灰质炎病毒由口进入人体,首先在鼻咽部淋巴组织及胃肠淋巴组织内增殖,若机体能及时将病毒清除,可不发病而呈隐形感染。若病毒进入血流,导致病毒血症,此时如果体内抗体能中和病毒则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患者仅有上呼吸道和肠道症状,形成顿挫型。若病毒致病力强或抗体产生过迟或不足,病毒进一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无瘫痪型或瘫痪型。

【临床表现】

1.潜伏期3~35d,平均5~15d。

2.临床类型 依据病毒毒力强弱与机体免疫力高低,人体感染后可临床表现轻重不等,有隐性感染、顿挫型、非麻痹型及麻痹型。其中隐性感染占90%~95%,麻痹型仅占全部感染者的1%~2%,但它是本病的典型表现。

3.临床分期

(1)前驱期:大多有低热和中等度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如轻咳、流涕、咽痛、腹痛、腹泻或食欲缺乏、腹胀、全身不适等。持续1~3d,症状消失而痊愈。部分患者病情发展进入瘫痪前期。

(2)瘫痪前期:少数患者体温再次上升。呈双峰热,麻痹前期后1~2d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头痛、颈、背、四肢肌痛、颈部强直、凯尔尼格征阳性等,患儿静卧不动,拒绝触碰。多数患者经3~5d体温下降,症状消失而痊愈(无瘫痪型),少数患者进入瘫痪期。

(3)瘫痪期:一般于起病3~4d(2~10d),出现肢体瘫痪,并逐渐加重,体温正常后瘫痪就不再发展,临床上可分为脊髓型、延髓型、脊髓延髓型和脑型。临床以脊髓型最多见,脊髓型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呈弛缓型瘫痪,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多表现为下肢瘫痪。

(4)恢复期:急性期过后1~2周瘫痪肢体逐渐恢复,肌力自肢体远端开始逐渐增强,腱反射随自主运动的改善渐恢复。达6~7周,恢复较快,之后恢复的速度减慢,重者需0.5~1.5年才能恢复。

(5)后遗症期:有些受害肌群由于长期功能受损,血液供应不足,营养障碍,可能持久性瘫痪和肌肉萎缩、畸形,如马蹄足内翻或外翻,营养障碍,从而影响其功能。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少数早期继发感染白细胞计数可增高。

2.脑脊液检查 在瘫痪前及瘫痪期细胞数轻度增多,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此后以淋巴细胞为主。在瘫痪期蛋白含量逐渐增多,氯化物、糖改变不明显,在瘫痪3周后,蛋白仍继续增高,此时白细胞数已正常,在部分瘫痪患者脑脊液可始终正常。

3.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抗体效价在第1周即可达高峰,以IgM上升为快,用于早期诊断。中和抗体持续时间长,并可维持终身,补体结合抗体则消失较快。双份血清4倍增长者可确诊。若中和试验阳性而补体结合实验阴性,则提示既往感染,两者均阳性提示近期感染。

4.病毒分离 起病后1周内可从鼻咽部、血液、脑脊液分离病毒。病后2~3周粪便持续分离到病毒。(www.daowen.com)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当地有本病的发生,未服用疫苗者接触患者后出现发热、多汗、感觉过敏、颈背疼痛、强直、腱反射消失等现象可考虑本病,出现弛缓型瘫痪有助于本病诊断。如果在采集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或检测出相应的抗体可确诊。

【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麻痹前期可试用免疫球蛋白和干扰素,补充营养、多种维生素及水分。麻痹期可用促神经肌肉传导的药物,适当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促神经细胞代谢药物,积极对症治疗。观察有无呼吸肌麻痹和脊髓麻痹,必要时气管切开。明确肺部感染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循环衰竭、感染性休克时,及时对症处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采用针灸、按摩及理疗,必要时手术矫正畸形。

【护理】

1.隔离: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隔离至病后的40d。

2.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直至热退后,瘫痪终止。

3.保持营养供给:发热期间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应含适量的钠盐及钾盐,有助于维持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热退后改用普食,严重病例如存在吞咽障碍,可采用鼻饲或完全胃肠外营养。

4.保持皮肤清洁:由于多汗并长期卧床,应每日用温热水擦浴,及时清理排出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衣着应宽松,内衣裤勤换洗。

5.防止压疮:每2h更换1次体位,防止骨隆突部位的皮肤长期受压,动作应轻柔。

6.病情观察

(1)观察有无皮肤感觉过敏、肌肉强直、疼痛等瘫痪前期表现。

(2)观察患者呼吸节律、吞咽功能及发音变化。

(3)观察肌张力,每日进行肌力分级评估,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7.对症护理

(1)减轻肌肉疼痛:受累肌肉明显疼痛时,可用热敷法改善肌肉疼痛与痉挛,4~6/d,每次20~30min(如患者感觉丧失,使用热水袋时,水温应低于50℃,注意勿烫伤皮肤),或遵医嘱使用镇痛药。对已发生瘫痪的肢体,避免刺激和受压,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2)保持有效通气:喉部痰液聚积时应抬高床尾15°左右,行体位引流,随时清除痰液,勤翻身叩背,并指导患者咳嗽排痰,先进行5~6次深呼吸,在吸气后张口,然后咳嗽一下将痰咳至咽部,再迅速将痰咳出;或用吸痰器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肌瘫痪时应给氧,缺氧严重者根据病情做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应用人工呼吸器。

(3)保持肢体功能位:患者应躺在有床垫的硬板床上,瘫痪肢体可用支架保持患肢功能位,避免形成挛缩,出现足下垂或足外翻。

8.康复训练 恢复期应尽早开始肢体的主动或被动运动,体疗、针灸、理疗、按摩和推拿可同时进行,如肌力达到3级可鼓励起床活动,逐步增加活动量,循序渐进。活动时须有人看护,防止跌倒。

【预防】

1.使用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是关键,全球扩大免疫规划,推荐1岁以内儿童接种4次OPV作为常规免疫。首次于出生2周内完成。强化免疫以迅速有效切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循环,我国规定在每年12月5~6日和1月5~6日开展两轮强化服药,对象是所有小于4岁的儿童。发现脊髓灰质炎疑似病例后,需行应急接种,即局部强化免疫。

2.预防VAPP(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的发生,可通过严格控制OPV不适宜人群,使用增效型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和OPV联合免疫策略、研发新的减毒活疫苗或基因工程疫苗。

(尚丽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