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幼儿急疹:症状、传播途径和诊断方法

幼儿急疹:症状、传播途径和诊断方法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人类疱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的常见于婴幼儿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2.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是主要途径,病毒可以经唾液由母亲传染婴儿。2.皮疹热退疹出是幼儿急疹的主要特点。在皮疹出现之前往往难以确诊,患儿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常需辅以病毒学检查。当患儿全身症状轻难以解释高热现象时,应考虑到幼儿急疹可能。

幼儿急疹(exanthema subitum)又称婴儿玫瑰疹(roseola infantum),是人类疱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的常见于婴幼儿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突发高热全身症状轻,3~5d后热退疹出,皮疹1~2d消退,并发症少见,预后良好。

【病原学】 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 perpesvirus6,HHV6)是该病的主要病原,但并不是唯一病原。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感染亦可引起本症。HHV-7与HHV-6同属于β-疱疹病毒科,电镜下的形态、体外生长条件非常相似,为线性双链DNA病毒,呈球形,由包膜和核衣壳构成。

流行病学

1.感染源 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感染源。本病传染性不强,同一家庭中很少有两人以上发病。

2.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是主要途径,病毒可以经唾液由母亲传染婴儿。

3.易感人群6~18个月小儿患病最多,90%以上患儿<1岁。由于婴儿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6个月以内发病较少,病后能获得持久免疫力,年长儿很少发病。

4.流行特征 终年散发,偶有局部流行,多数为隐性感染,有典型临床经过的约占30%。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四季均可见。

【发病机制】 目前尚不太清楚,因为本病预后良好,死亡者罕见,缺乏病理解剖资料。关于皮疹,有人认为是病毒血症引起的局部表现,也有人认为是免疫损伤所致。少数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者,可能因HHV-6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或脑病。

【临床表现】 潜伏期8~15d,平均10d。

1.发热 起病急,无明显前驱症状,突起高热,数小时内高达39~41℃,少数伴高热惊厥,但患儿一般状况良好,玩耍如常,发热一般持续3~5d骤降。

2.皮疹 热退疹出是幼儿急疹的主要特点。皮疹在热退或热度将退时出现,为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直径2~3mm,周围有浅色红晕,压之退色,皮疹呈分散性,很少融合成片。皮疹可类似麻疹风疹,初见于颈部,迅速波及躯干、四肢近端,而面部、肘及膝以下极少。皮疹隐退很快,1~2d全部退尽,不留色素沉着,无脱屑。也有少数只见皮疹而无发热或只有发热而无皮疹的不典型病例。

3.其他症状体征 可伴轻咳、流涕、咽部轻度至中度充血,少数发生结合膜炎、扁桃体炎、鼻炎,口腔多无黏膜疹。发热时可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常见颈后、枕部淋巴结轻度肿大,无压痛,肿大程度不如风疹明显,持续数周才完全消退。偶见脾轻度大。病初高热时可发生惊厥、前囟饱满,极少数惊厥反复发作者伴意识障碍

4.并发症 极少发生,偶见中耳炎、下呼吸道感染、心功能不全等,也有严重并发症的报道,如致死性脑炎或脑病、重度肝功能损害、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 病初24~36h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升高,发热3~4d或以后白细胞总数降至(3~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至0.70~0.80,偶有单核细胞增多。

2.脑脊液 当出现惊厥或前囟饱满时,脑脊液检查一般在正常范围,偶见压力轻度升高或蛋白含量增高。

3.病原学检查

(1)病毒分离:血液中分离出病毒可确诊。(www.daowen.com)

(2)特异性抗体检测: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或中和试验检测血清、脑脊液中抗HHV-6。

(3)病毒核酸检测:用PCR法检测血液、脑脊液、咽拭子或组织中的HHV-6DNA。

【诊断】 临床诊断主要根据婴儿突发高热、热退疹出、斑丘疹1~2d即退,以及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等为特征。在皮疹出现之前往往难以确诊,患儿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常需辅以病毒学检查。需注意与其他出疹性病毒性疾病如麻疹、风疹、肠道病毒感染及药物疹相鉴别。当患儿全身症状轻难以解释高热现象时,应考虑到幼儿急疹可能。

【治疗】 无特殊药物,主要给予对症治疗。

1.退热 高热时给予对症治疗,如物理降温,必要时酌情给予小剂量退热药物。

2.镇静止惊 高热伴烦躁不安患儿尽早使用镇静药,如出现惊厥立即应用足量的止惊药物。苯巴比妥可致药物疹,应避免使用。

【护理】

1.隔离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保证营养供给 给予充足的水分和容易消化清淡的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B和维生素C等。母乳喂养的患儿可继续喂哺,已添加辅助食品者可暂停几天,待3~5d热退后,仍按月龄需要喂养。

3.病情观察 定时监测体温变化,防止高热惊厥;观察有无伴随症状,如皮疹、咳嗽、腹泻的症状。

4.对症护理

(1)降温:高热时(超过39℃)给物理降温,如冷敷头部、温水擦浴或遵医嘱使用少量的退热药物,以免发生惊厥。患儿的衣服和被褥不要过多过厚,以利皮肤有效出汗和散热。

(2)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轻擦皮肤,出汗后及时更换内衣,保持清洁,穿宽松棉质衣裤,减少对皮肤刺激。

5.用药护理 幼儿退热药物以口服为主,患儿出现哭闹、恶心、呕吐而拒绝吃药,应避免强行灌药,应选择口感好、水质的退热药物。避免使用苯巴比妥,容易引起药疹。

6.健康指导 患儿需要隔离,不要送托幼机构;室内要经常通风。

(张 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