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应用可的松和抗生素以来,用于切除正常垂体的方法很快应用于治疗垂体肿瘤。随着经验的积累,决定垂体肿瘤手术的时间提早了,手术效果也不断改善。
1.经颅垂体肿瘤切除术 20世纪50年代美国Bronson开展了80例垂体肿瘤手术而无死亡,抗生素和可的松对此提供了很大帮助。青霉素消除了术中额窦穿破所致感染的危险,可的松应用则“术后很快恢复健康”,有时也从濒临危急中挽救过来,目前已知这些情况是与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关。他切除肿瘤,保留正常的垂体组织,对已向垂体窝外扩展的肿瘤,仔细将其与视神经和视交叉分离,约50%患者术后接受了放疗,术后3年仅4例死亡。
在世界范围内,自应用可的松以来,经颅垂体肿瘤切除的平均手术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12%下降至60年代的5%。当时并非所有外科医师都主张对肿瘤做根治手术,仍有不少医师仅施行简单的减压术。美国Eugene Stein发现,在肿瘤清除的患者其手术死亡率和术后复发率均最低,故建议按患者情况尽可能做次全或全切除术,这一观点逐渐被各地所采纳。
2.经蝶窦显微外科手术 发展很迅速。1965年,英国James发现经蝶窦可将肿瘤减压和部分切除,并报道了选择性切除腺垂体腺瘤而保留正常垂体组织,有些患者术后得到完全缓解。Hardy对有视力损害和向蝶鞍上扩展而无合并症的肿瘤进行手术,气脑造影和电视显像的应用已向鞍上扩展的肿瘤仍能经蝶窦切除,故选择性腺瘤切除并保留垂体正常功能已成为可能。
通过手术显微镜可看到被挤压的对正常垂体所形成的假包膜,如经刮除已无肿瘤组织残留,可不必将其切除,蝶鞍内小型颅咽管瘤等也可经此途径切除。(www.daowen.com)
3.垂体微腺瘤摘除术 垂体微腺瘤也可引起内分泌性疾病。1927年,库欣在1例肢端肥大症患者尸检时发现存在微垂体肿瘤。1933年他强调指出,在他的8例垂体嗜碱性细胞增殖性腺瘤患者中,除1例外其肿瘤直径均小于1 cm。1969年,Hardy在手术时发现了不少小型垂体腺瘤,并用“微小腺瘤”的命名来描述直径为1~8 mm(后改为直径<10 mm)的微腺瘤。这些肿瘤有些是静止的,另一些则可导致激素分泌亢进综合征。库欣1927年曾提出要对蝶鞍尚小的肢端肥大症患者的垂体腺瘤“采取进一步措施”来治疗,但他未能付诸实施。Hardy 1968年3月对1例X线平片和标准CT图像上垂体窝正常的肢端肥大症患者进行了手术,他找到并切除了微腺瘤,术后患者临床和生化指标明显改善。随后他报道8例取得了相同结果,其中1例为库欣综合征。
CT技术的改进有时能查见直径仅为4~5 mm的微小腺瘤,并于手术时得到证实,至1978年,90%以上患微小腺瘤的患者都能从放射学检查中发现有垂体窝异常,而且几乎都是分泌ACTH的微小腺瘤。
Hardy提出蝶鞍鞘膜之内的“包裹性腺瘤”和侵蚀鞍底或向鞍上发展的“浸润性腺瘤”两种病变,他对“浸润性”肿瘤不采用组织学穿刺检查。CT是1972年英国发明的一种非损伤性诊断技术,被用于查明鞍上肿瘤和向鞍外发展的垂体肿瘤。至1980年,CT改进了对鞍上肿瘤和向鞍外发展垂体肿瘤的确诊,也增加了微小肿瘤的发病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