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乳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我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恶性肿瘤中仅次于子宫癌,占第2位。近年发现乳腺癌在女性肿瘤中已超过子宫癌。发病率在我国为23/10万,发病年龄以40~60岁居多,其中又以45~49岁(更年期)和60~64岁为最多。由于乳腺癌易于发现,及时治疗,故预后较一般内脏恶性肿瘤为好。
乳腺癌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流行病学调查有家庭遗传倾向,尤其是生母或同胞姐妹患有乳腺癌。乳腺癌的发病与雌性激素的变化有很大关系,激素的变化可引起乳腺腺体上皮细胞的过度增生发生癌变,尤其是雌酮(E1)具有明显致癌作用。月经来潮过早(<12岁)或绝经期愈晚(>55岁),超过40岁仍未孕者,发病率较高。未生育、晚生育或未哺乳的妇女患乳腺癌者较一般妇女多。高脂低纤维饮食也是乳腺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临床表现】
1.发病部位 乳腺癌45%~50%发生在乳房的外上象限,15%~20%发生在乳头、乳晕区。
2.乳房肿块 最早是乳房内出现单发、无痛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活动度差。肿块常是患者在洗澡、更衣时无意发现。发生在导管的癌早期有血性渗液由乳头流出。
3.浸润转移症状 乳腺肿块增大速度较快,肿瘤可向周围组织浸润,并经淋巴管向附近淋巴结转移,引起胸大肌外侧缘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并可侵入锁骨下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局部浸润筋膜、胸肌,使癌灶固定在乳房内或乳房固定在胸壁上而不能被推动;癌灶的表面皮肤向下凹陷或与癌发生粘连可使癌块表现皮肤凹陷。患侧乳头比健侧高,乳头附近的癌常使乳头向内回缩或把乳头牵向癌灶方向。晚期局部出现疼痛。
由于皮肤的淋巴管阻塞,故皮肤有橘皮状水肿,皮肤可溃烂,有时癌灶周围的皮肤出现红色的小结节。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而且很硬,锁骨上淋巴结也可肿大。患侧上肢可以发生水肿。至晚期全身衰弱,贫血,并发生肺、骨等远处转移。
4.年轻妇女或妊娠哺乳期妇女乳腺癌 癌体生长快,病变发展迅速,常累及整个乳房,皮肤有发红、发热、水肿等改变,称炎性乳腺癌。检查时整个乳房肿大发硬,无明显的局限性肿块。炎性乳腺癌转移早而广,对侧乳房常被侵及,预后极差,常在数月内死亡。
5.乳头湿疹样乳癌 很少见,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表现为乳头刺痒、灼痛,出现慢性乳头和乳晕皮肤发红、糜烂、潮湿等湿疹样改变。如病变继续发展,则乳头内陷、破损、乳晕深部可扪及肿块。淋巴转移出现很晚。
在临床乳腺癌可分为4期,对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第Ⅰ期:癌灶完全位于乳房组织内,其直径不超过3cm,可推动,与皮肤没有粘连。无腋窝淋巴结转移。
第Ⅱ期:癌灶直径不超过5cm,尚能推动,与表面皮肤有粘连。同侧腋窝有数个散在而能推动的淋巴结。
第Ⅲ期:癌灶直径超过5cm,与表面皮肤有广泛粘连,且常形成溃疡;或癌灶底部与筋膜、胸肌有粘连。同侧腋窝或锁骨下有一连串融合成块的淋巴结,但尚可推动。胸骨旁淋巴结有转移者亦属此期。
第Ⅳ期:凡癌广泛扩散至皮肤,与胸肌、胸壁固定。同侧腋窝淋巴结成硬块或有锁骨下淋巴结转移,或有远处转移者。
【诊断要点】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三大原则,是提高乳腺癌治愈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宣传普及乳腺癌的基本知识,倡导乳腺自我检查或定期医师检查,对早期发现乳腺癌有重要意义。不少乳腺良性肿瘤有恶变可能,所以乳房内发现的任何肿块均应高度重视。
1.近红外光扫描 简便无痛苦,无损伤;诊断阳性率高。可发现乳腺原位癌,可造影诊断导管肿瘤,但有假阳性出现。
2.B超 简便无创伤,诊断阳性率高,能准确测定肿块大小,有假阳性出现,定性分辨较差。
3.X线摄片和造影 特异性强,诊断阳性率高,可明确导管肿瘤的部位,假阳性率低,但多次接触X线对机体有一定危害。
4.细针穿刺和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 简便易行;可直接明确肿块病理学性质;假阳性率很低;不会引起针道肿瘤种植。
5.病理学活体组织学检查 可直接明确诊断,并作出病理学分类。如证实为乳腺癌,则应在数周内进行根治性手术。
6.国际TNM分类法 国际抗癌协会建议采用:T(原位癌)、N(局部淋巴结转移)、M(远处转移)分类法,介绍如下。
(1)原位癌(T)
T1:癌瘤直径不超过2cm,乳房皮肤正常。
T2:癌瘤直径超过2cm,与表面皮肤粘连,与胸肌不粘连。
T3:癌瘤大小不计,但有皮肤浸润,溃疡,橘皮现象,与胸肌有粘连。
(2)局部淋巴结转移(N)
N0: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N1: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尚可推动。
N2:同侧腋窝肿大的淋巴结彼此融合,或与周围组织粘连。
N3:同侧胸骨旁淋巴结转移。
(3)远处转移(M)(www.daowen.com)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超越患侧乳房及其局部淋巴结范围的转移。
根据以上T,N,M情况进行组合,把乳腺癌分为4期。
第l期:T1~T2,N0,M0。
第2期:T1~T2,N1,M0。
第3期:T1~T2,N2,M0或T3,N0~N2,M0。
第4期:包括M1在内的任何TN组合。
【治疗】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1.手术治疗 手术仍然是治疗乳腺癌的最主要方法,应根据不同时期乳腺癌选择相应的合理手术方式。
(1)经典根治术:即薄皮瓣,切除全乳及表面皮肤,胸大、小肌及肌间淋巴结,腋下全部脂肪和淋巴组织。该术式的优点是能比较彻底清扫局部癌组织及有癌转移的腋窝淋巴结,基本达到局部治愈的目的,术后局部复发率较低。主要适用于临床第Ⅱ期患者,对于无法配合术后综合治疗的地方,临床第Ⅰ期也可考虑该术式。
(2)改良根治术:有两种类型,即保留胸大肌和胸小肌的根治性乳房切除术(Ⅰ式)和仅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的根治性乳房切除术(Ⅱ式)。该术式主要优点是保留胸大肌,使胸壁外观接近正常,术后上肢水肿较轻,能保持上肢的良好功能。主要适用于临床第Ⅰ期患者,最理想的指征是微小癌。
(3)扩大根治术:即在经典根治术的基础上清除第1~4肋间内乳区的淋巴结,其优点在于清除内乳区淋巴结,比较彻底地清扫了乳腺的全部一级淋巴组织,更加减少局部复发率,但并发症较其他术式为多。主要运用于临床第Ⅰ期病例,尤其是癌灶位于乳腺内侧及中央者。
(4)单纯乳腺切除术:作为乳腺癌姑息性切除适用于临床第Ⅲ、Ⅳ期患者。
(5)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
2.化学药物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是乳腺癌术后的常规治疗方法。术后常规化疗以6个疗程、时间以6个月为宜。化学药物治疗方案按卫生部“乳癌诊治规范”推荐的有CMF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阿霉素)、氟尿嘧啶],ACMF方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MFO方案(丝裂霉素、氟尿嘧啶、长春新碱)等。化疗期间,应经常检查肝功能和白细胞计数,如白细胞计数降至3×109/L以下,应延长间隔时间,必要时停药。
3.放射治疗 放疗的疗效是肯定的,主要用于术后,指征如下。
(1)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者。
(2)原发癌灶位于乳房内侧或中央,未做扩大根治术者。
(3)改良根治术和保乳术后放疗作为常规辅助治疗。
4.内分泌治疗 卵巢切除联合应用雌激素受体拮抗药辅助治疗乳腺癌已广泛采用。对雌激素和孕酮受体测定,已成为许多医院对术后病理标本检查的常规项目,阳性者常规服用雌激素受体拮抗药三苯氧胺(TAM),绝经前一般每日口服20mg,绝经后分2次服用。
【注意事项】
1991年,卫生部对乳腺癌综合治疗提出了推荐方案,可供参考。
1.第Ⅰ、Ⅱ期(早、中期)乳腺癌。腋窝无转移淋巴结或仅有少数可能推动的淋巴结,特别是高龄患者,可行改良根治术。如果腋窝淋巴结肿大、并有锁骨下淋巴结肿大者,在改良根治术后,应行化疗和放疗。带有雌激素受体(ER)阳性者加用TAM治疗。
2.第Ⅲ期(晚期)乳腺癌。能手术者行根治术,不能手术者于化疗或放疗后考虑姑息切除乳腺,并分别于手术后辅以化疗和放疗。带有雌激素受体(ER)阳性者加用TAM治疗。
3.第Ⅳ期(末期)乳腺癌。一般酌情考虑姑息切除乳腺,并定期化疗,对绝经期后患者加用雌激素受体拮抗药三苯氧胺(TAM)以增强疗效。
4.近期,有关术式优劣的争议颇多,总的趋势是缩小手术范围,仍以经典根治术为首选。
5.广泛开展乳腺癌防治宣传。普及乳腺癌防治知识,定期检查,并指导成年妇女进行自我检查,乳腺有肿块,及时到医院就诊。以期早发现乳腺癌。
6.及时治疗乳腺纤维瘤、乳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囊性增生病等可能恶变的乳腺疾病。
7.提倡母乳喂养。中年以上,尤其是绝经期后妇女减少脂肪摄入。
8.对40岁以上,绝经期后妇女及有乳腺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应定期上医院检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