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肝郁气滞,胃络血瘀论治
【病案】 患者,女,34岁,2001年4月12日初诊。上腹部疼痛1年,反复发作加重1个月。空腹时上腹部疼痛,进食后缓解,骨后灼痛,且每遇进热食时或生气后加重,咽干口苦,食欲振,大便黏腻不爽,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舌苔薄黄,脉弦。胃镜检查示:食管中下段黏膜粗糙,见散在条状糜烂,色泽红,扩张,未见溃疡与异常隆起;贲门关闭差;胃底黏液浑浊,黏膜充血,胃体黏膜光滑,色泽均匀,分泌物少;胃角拱,光滑,胃窦黏膜红斑样改变,分泌物少,蠕动好,幽门圆,放差;见大量白色液体反流,十二指肠球腔变形见假憩室成,黏膜充血水肿,色泽红。西医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全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假憩室形成。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胃络血瘀。治疗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
处方:丹参18g,川芎18g,三七6g,郁金12g,柴胡12g,黄芩12g,陈皮12g,香附18g,枳壳24g,厚朴24g,佛手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www.daowen.com)
复诊:服上药10剂后症状减轻。随症加减治疗1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继以上方研细为蜜丸,每日2次,每服9g,连服3个月停药。半年后胃镜复查:基本正常。1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语】 慢性胃炎的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颗粒状增生隆起,皱襞粗大,息肉,甚则糜烂,溃疡,腺体萎缩等,都是瘀血或瘀血的病理产物,病变部位的胃黏膜不同程度地存在血液循环障碍。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丹参、川芎、蒲黄、三七等活血化瘀类中药能降低炎性病灶局部毛细血管通透,减少渗出,减轻水肿,改善胃的血液循环,促进胃黏膜组织的能量代谢,增加局部营养,保证高速度的黏膜上皮细胞再生及溃疡底部及边缘部腺体再生,促进坏死组织的分解和吸收,促使胃黏膜及腺体生长。(翟熙君,刘战河.慢性胃炎从瘀论治举隅.河南中医,2007,6: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