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渗出性胸膜炎诊断及治疗

渗出性胸膜炎诊断及治疗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诊断为右侧渗出性胸膜炎,右上肺Ⅲ型肺结核。药量随病情调整,守方继续治疗1个月。渗出性胸膜炎,属于中医学胸痹、悬饮等范畴,多由正气不足,病邪乘虚而入,侵犯肺络,痰热蕴结,闭阻胸络,肺气不宣,气滞血瘀,脉络瘀阻,胸阳不振,津液不能四布,水饮停滞胸胁而成。1982年2月上旬出现咳嗽,潮热、盗汗,右胸胁疼痛等症状,经X线检查诊断为胸膜炎合并粘连。经胸片复查,双肺及胸膜均正常。

渗出性胸膜炎诊断及治疗

★ 从肺络血瘀,水饮内停论治

【病案】 患者,男,40岁,2004年5月就诊。半个月前曾因咳嗽、发热(T38.8oC)就诊于某诊所。当时右侧胸痛,胸闷气促,以感冒论治,症状减轻,体温降至37.6℃。半个月后,因胸痛,胸闷,气促加重,午后低热盗汗乏力而来诊。X线胸片检查:右肺上野斑点状密度增高影,同侧肋膈角消失,伴胸膜轻度肥厚。诊断为右侧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中等量),右上肺Ⅲ型肺结核。查口唇轻度发绀,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滑数。证属肺络瘀滞,水饮内停。治以行气化瘀,佐以利水。方用血府逐瘀汤

处方: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川芎4.5g,赤芍6g,牛膝9g,桔梗4.5g,柴胡3g,生地黄9g,葶苈子10g,枳壳6g,防己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同时服用异烟肼、吡嗪酰胺、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0.75g每日1次肌内注射。

复诊:用药2周,体温恢复正常,胸痛胸闷气促减轻。药量随病情调整,守方继续治疗1个月。

三诊:药后自觉症状缓解。胸片示:右肺上野病灶明显缩小,胸腔积液基本吸收,唯肋膈角欠锐利。守方继服半个月,症状消失。胸片示:右上肺野病灶吸收稳定,肋膈角锐利。

【按语】 渗出性胸膜炎,属于中医学胸痹、悬饮等范畴,多由正气不足,病邪乘虚而入,侵犯肺络,痰热蕴结,闭阻胸络,肺气不宣,气滞血瘀,脉络瘀阻,胸阳不振,津液不能四布,水饮停滞胸胁而成。由此可见,胸腔积液与血瘀的关系甚为密切,在治疗上必以化瘀为先,瘀血祛则水自消。(李秀莲.血府逐瘀汤治验三则.山东中医杂志,2006,10:703)

★ 从痰瘀互结,气机不畅论治(www.daowen.com)

【病案】 刘某,男,32岁,1983年2月13日就诊。1982年2月上旬出现咳嗽,潮热、盗汗,右胸胁疼痛等症状,经X线检查诊断为胸膜炎合并粘连。住院治疗2个月后,咳嗽、潮热、盗汗症状基本消失,但右胸胁疼痛如故,持续半年不愈。刻诊:右胸胁疼痛,咳引痛甚,咳吐白色黏痰,苔白腻质暗,脉弦滑。辨证属痰瘀互结,气机不畅。治以活血化瘀,理气化痰之法。方选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处方:赤芍12g,红花6g,川芎10g,郁金12g,白芍12g,桔梗12g,柴胡10g,炒枳实10g,炒葶苈子12g,白芥子12g,半夏12g,青皮12g,陈皮12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

复诊:服药3剂,其症减半。继以上方加减出入,并配合西药异烟肼(雷米封)、维生素B治疗。

三诊:又坚持服药1个月余,诸症悉除。经胸片复查,双肺及胸膜均正常。

【按语】 胸胁属肝经循行之处,本例因痰瘀互结滞于肝经,故胸胁疼痛,咳吐痰浊。仿血府逐瘀汤和二陈汤以疏肝理气,化痰祛瘀,使气达痰除瘀消,故胸胁疼痛自除。(蜀祯学.血府逐瘀汤临床运用举隅.四川中医,1985,6: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