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湿热毒邪内瘀肝胆论治
【病案】 胡某,女,30岁,2001年9月10日初诊。半年前患黄疸型肝炎,辗转医治,其病不瘳。刻诊见巩膜黄染,右肋胀满,食欲缺乏,时有呕恶,舌质暗,舌苔黄腻,脉濡数。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305U/L,谷草转氨酶85U/L,总胆红素68.5μmol/L,直接胆红素45μmol/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证属湿热毒邪,内瘀肝胆。予茵丹栀柏汤加减。
处方:丹参30g,赤芍15g,牡丹皮15g,郁金10g,败酱草30g,垂盆草30g,板蓝根30g,栀子10g,茵陈30g,黄柏10g,豆蔻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
二诊:服药10剂后,黄疸明显减退,食欲渐增。随症加减,继服月余,诸症若失,肝功恢复正常,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转阴。半年后复查:肝功正常,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阴性。
【按语】 近年来,丙型病毒性肝炎有增多趋势,且尚未找到理想的治疗方法。慢性丙型肝炎,病程迁延,缠绵难愈,以中、青年为多,临床症状、体征与乙肝相似,大多数患者有乏力纳差、尿黄、胁肋胀满等症,肝功能胆红素升高,转氨酶中度升高,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乙丙病毒重叠感染者较常见。其病之初以湿热毒邪蕴结肝胆为主,继则湿热未尽,终致气滞血瘀。其病机特点易慢性化,致瘀致虚较早。慢性肝炎多由气及血,出现气虚血滞或蕴毒挟瘀、肝脉瘀阻之证。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肝炎的形成与自身免疫有关。亦有人提出,肝微循环障碍是慢性肝炎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活血化瘀药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能扩张肝内血管,增加肝血流量,改善肝细胞的耐氧能力,加速病灶的修复,促进肝细胞再生,故在慢性肝炎治疗中,活血化瘀应当贯穿于始终。丹参、当归、赤芍、郁金、泽兰、生山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活而不峻,利不伤阴,养血行血,既无耗气伤正之弊,且避腻滞碍邪之嫌,是为治疗慢性肝炎的有效良药;败酱草辛散味苦,清热解毒,行瘀排痈,现代研究发现,其能降酶,降絮,有促进肝细胞再生和防止肝细胞变性变死的作用;绞股蓝味甘,性平,清热解毒,能增强免疫力,改善肝功能,似有养肝和血之功,保护肝脏,扶正祛邪,各类肝炎均可适当选用;肝体阴用阳,黄芪甘温,补肝气以助疏泄,益中气振奋功能,合黄精、党参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配合活血化瘀之品,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转阴有较好的作用,但益气之品对祛湿不利,于疏肝有碍,故湿热未清,及肝气郁结者,不可过早运用。
急性丙型肝炎多责之湿热毒邪为患,倘若病重药轻,祛邪不利,湿毒未清,余邪残留,迁延日久,每致湿热交阻,蕴结难解,或湿盛之体,脾运不利,湿困中州,湿热相搏,湿热蕴毒深入血分,瘀血内阻。诚如《金匮要略》谓:“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温疫论》云:“搏血为瘀。”症见身黄呕恶,厌油腻,腹胀纳呆,胁肋刺痛,舌红苔厚腻或舌暗有瘀斑,脉弦数。其治者,当清热解毒,活血行瘀。自拟茵丹栀柏汤,方中茵陈、栀子、黄柏、败酱草、垂盆草清热解毒;丹参、泽兰、郁金活血行瘀;藿香、豆蔻芳香化浊。腹胀胁痛者,生麦芽、木香亦可随机加入,取其疏肝理气之功。(李金刚.丙型病毒性肝炎从瘀辨治3法.山西中医,2007,4:42)
★ 从湿热内蕴,气郁血滞论治
【病案】 田某,男,26岁,2001年5月10日初诊。低热2个月,伴腹胀纳呆,两肋胀痛,口苦咽干,恶心干呕,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数。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228U/L,谷草转氨酶155U/L,r-谷氨酰转肽酶15U/L,总胆红素 41.5μmol/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证属肝胆湿热内蕴,枢机不利。拟小柴胡汤加减。(www.daowen.com)
处方:丹参15g,赤芍15g,牡丹皮15g,黄芩15g,虎杖20g,柴胡15g,绞股蓝20g,茵陈20g,败酱草20g,垂盆草30g,板蓝根30g,半夏10g,竹茹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
二诊:服药10剂后,低热退,食欲渐增。上方随症加减服36剂,诸症皆瘳。继服小柴胡冲剂,板蓝根冲剂2个月。复查:肝功能正常,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转阴。
【按语】 足少阳之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里。若肝胆受邪,肝失疏泄,胆热内郁,气郁血滞,必致胸肋苦满,恶心呕吐,口苦心烦,食欲缺乏,胁肋疼痛,头晕目眩,舌质红,脉弦数。治宜小柴胡汤为主,以疏利肝胆,调达气机,转运枢机,扶正祛邪。更加茵陈、金钱草、败酱草清利肝胆,丹参、赤芍、虎杖凉血通络。(李金刚.丙型病毒性肝炎从瘀辨治3法.山西中医,2007,4:42)
★ 从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论治
【病案】 张某,男,40岁,2002年3月10日初诊。患慢性乙肝3年未瘳,现胸腹胀满,右肋疼痛,身倦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暗,舌苔薄白,脉沉弦。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40μmol/L,谷丙转氨酶275U/L,谷草转氨酶125U/L,r-谷氨酰转肽酶 90U/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B超示:肝大,脾大。证属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拟肝炎汤加减。
处方:丹参20g,当归15g,赤芍20g,泽兰10g,郁金15g,垂盆草20g,茵陈20g,绞股蓝20g,柴胡15g,云茯苓15g,白术15g,生麦芽30g,厚朴10g,豆蔻6g。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
二诊:服药12剂后,腹胀胁痛消失,食欲增,仍身倦乏力。上方加黄芪、五味子继服。随症加减,服3个月,肝功能正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均转阴。B超:肝脾未见异常。随访至今,未发病。
【按语】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胃升降运化赖于肝之疏泄,若毒邪侵入,肝失疏泄,必会影响脾胃运化。《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胜已所胜,而侮所不胜。”所以然者,以肝病日久,肝木侮土,导致肝郁脾虚,脾胃不和。然肝郁者每血运不利,脾虚者气行不畅。症见腹胀夜甚,两胁刺痛,食欲缺乏,神疲,便溏,舌质暗,脉弦无力。其治者,遵《金匮要略》肝病实脾之治法,当疏肝健脾,活血行滞。自拟肝炎汤,方中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丹参、郁金、泽兰活血行滞;生麦芽、豆蔻疏肝醒脾;败酱草、垂盆草清热解毒。然治肝之法当“补用酸,助用焦苦,宜用甘味之药调之”,故五味子、焦山楂、黄芪、黄精等酸甘焦苦之品,亦可随机加入。(李金刚.丙型病毒性肝炎从瘀辨治3法.山西中医,2007,4: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