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产科临床热点:服务模式演变过程

产科临床热点:服务模式演变过程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阶段,虽然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但产妇被看作“病人”而不是健康人,分娩过程被看作是一个“病理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正常的、健康的过程;产科服务的目的是满足产妇和新生儿的生理需要;产科的诊疗技术过多地依赖于发达的技术和先进的仪器。研究组3 437人,实施陪伴分娩,采用WHO鼓励使用的措施;对照组3 321人,采用传统的产时服务模式。

产科临床热点:服务模式演变过程

(一)20世纪以前

20世纪以前,妇女妊娠和分娩是整个家庭的一个特殊事件,她们受到了来自丈夫和其他家庭成员悉心的照顾和关怀,但是限于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和落后的科学技术,妇女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只能靠女性长辈或女性朋友的经验对妊娠和分娩是否正常进行判断和处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有了社会分工,部分有处理分娩经验的妇女成为了职业接生员,她们具有接生的经验,但她们仍然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她们仅仅是凭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对分娩过程进行处理,对产妇和新生儿进行护理。也就是说,20世纪以前,妇女在整个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处理,但却得到了家庭成员无微不至的关怀,分娩被看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家庭事件。

(二)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

20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医学也不断取得进展。借助于自然科学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医学专家对人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妊娠和分娩。医院开始建立产科病房,妇女开始到医院分娩,经过医学专业培训的产科医师和助产士成为了产科服务的主力队伍,科学的接生代替了旧法接生,分娩镇痛开始在产科施行,孕产妇及胎、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然而,产房环境的严肃和陌生,以及为了防止感染,产房制定了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限制丈夫及其他家人的陪伴,新生儿也被抱到婴儿室进行照顾,产妇感到孤独和痛苦;助产士按功能分工,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要面对许多“陌生人”;医务人员“对病不对人”,按医疗护理常规给予过多的干预,使分娩成为一个痛苦和恐惧的过程。此阶段,虽然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但产妇被看作“病人”而不是健康人,分娩过程被看作是一个“病理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正常的、健康的过程;产科服务的目的是满足产妇和新生儿的生理需要;产科的诊疗技术过多地依赖于发达的技术和先进的仪器。(www.daowen.com)

(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上对母婴死亡率长期徘徊甚至区域升高的状况十分不满。产科专家们开始对产房的制度、产科的某些医疗护理常规进行重新评价和研究,并对某些产科制度和常规进行改革,如欧洲一些国家通过研究证实剃毛、肛查、灌肠、禁食、常规静脉输液等许多措施是无科学依据的;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M.Klaus提出让分娩更自然,并相继在危地马拉和美国开展了导乐陪产的研究;同时,发达国家普遍开展了分娩镇痛,所采取的镇痛措施包括非药物和药物镇痛,使分娩更健康、更轻松;1994年,英国卫生部提出改变产时服务模式的要求;1996年,美国促进产时服务模式联盟(CIMS)倡议“爱母分娩”;同年,WHO总结了十多年各国对产时适宜技术的研究,出版了“正常分娩监护实用手册”。其主要内容为:①鼓励使用的措施包括陪伴分娩、全面支持、自由体位、口服营养、非药物性镇痛、心理保健;②常用但不适宜的措施有控制饮食、常规输液、全身镇痛、硬膜外麻醉、胎心电子监护、缩宫素滴注、严格控制第二产程、常规侧切、产后冲洗宫腔、家属戴口罩;③无效的措施如剃毛、灌肠、强迫体位、肛查;④需研究的措施包括常规人工破膜、加腹压等;2001年,我国卫生部启动了WHO与卫生部的合作课题“保护支持促进自然分娩”,由中华预防保健学会牵头,在全国9所二、三级妇幼保健院进行了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组3 437人,实施陪伴分娩,采用WHO鼓励使用的措施;对照组3 321人,采用传统的产时服务模式。结果显示:分娩过程中,研究组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为8.1%比28.6%;产后出血率为1.3%比2.0%;新生儿病死率为0.05%比0.24%,新生儿窒息率为3.2%比3.9%;产妇负性心理明显减少,对产房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明显增高,研究组为94.1%,对照组为79.5%。

总之,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医院开展了“母婴同室”、“家庭化分娩”,尽量减少医疗干预的“自然分娩”、“分娩镇痛”、“导乐陪产”、“产时心理支持”、“爱母服务”等,逐渐形成了“产科现代服务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