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黄芩功效:泻肺火、降热痰、治五脏火

黄芩功效:泻肺火、降热痰、治五脏火

时间:2023-1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遂取黄芩片一两,水两钟,煎成一钟,给李时珍服。元代朱丹溪有一名方清金丸,以黄芩为末蜜丸,“泻肺火,降隔上热痰”。所有这些,均是黄芩去诸热之功。古医家认为,黄芩中枯者为枯芩,细条者为条芩,枯芩体轻主浮,专泻肺、胃、上焦之火;条芩体重主降,专泻大肠、下焦之火。《千金方》中的加减三黄丸,系用黄芩、黄连、大黄三药,据四季调整剂量,竟能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泻五脏火,以通为补。

黄芩功效:泻肺火、降热痰、治五脏火

宿根外黄内却黑,腹中腐烂更奇绝。

泻火祛淋治痈肿,止血安胎除诸热。

一药协耦行四径,独味治疾亦千百。

如鼓应桴善肯萦,医中之妙要承接。

苦芩竟救一巨人,本草纲目世人得。

【形态采制】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又名腐肠。叶对生,卵状披针形。夏开紫色唇形花,总状花序,腋生。花偏向一方,萼钟形。秋结小坚果,黑色近圆形。主根长大,略呈圆锥形,外皮褐色。陶弘景说:“圆者名字芩,破者名宿芩,其腹皆烂,故名腐肠,其别名还有妒妇、内虚、空肠。”

【药用逸事】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回忆说:他在26岁时,感冒咳嗽,久咳不止,发热,火燎皮肤,痰每日碗许,口渴多饮,寝食几疲。其父是当时名医李言闻,用柴胡、荆芥、竹沥、麦冬之类均无效,病逐日加剧。家人及邻居认为必死无疑。李言闻查遍医书,偶然发现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治肺病如火燎的论述,恍然大悟,原来烦躁引饮而盛者属气分之热,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气分之火。遂取黄芩片一两,水两钟,煎成一钟,给李时珍服。次日即身热尽退,痰咳皆愈。事后,李时珍颇有感叹:“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据分析,李时珍所患可能是大叶性肺炎、肺脓疡之类,属中医肺热实火之证。因黄芩苦寒,以泻实火除肺热见长,从而挽救了这位大药物学家,才使《本草纲目》能问世,而造福人类。

《本草纲目》记载两个案例:“昔有人素来多酒欲,病小腹绞痛不可忍,小便如淋,诸药不效,偶用黄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止。有人因虚服附子药多,大便秘,服黄芩、黄连药而愈。此皆热厥之症也。”

黄 芩

孙思邈《千金方》也有只用一味黄芩煎服,“治淋,亦主下血”。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有黄芩散,即用一味黄芩为末调服,“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许叔徵《普济本事方》,也单用一味黄芩为细末,治“崩中下血”。元代朱丹溪有一名方清金丸,以黄芩为末蜜丸,“泻肺火,降隔上热痰”。《兰室秘藏》中的小清空膏,以黄芩为末茶调服,“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瑞竹堂经验放方》的芩心丸,独以黄芩新枝者二两为末泛丸,“治妇人四十九以后天癸却行,或多不止”。《本经逢原》中还说:“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本草正》进一步指出:“枯者清上焦之火,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所有这些,均是黄芩去诸热之功。

关于黄芩配伍,清代邹澍对张仲景用黄芩总结“仲景用黄芩有三耦”,其一,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其二,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如黄芩汤、黄连阿胶汤;其三,湿热中阻者与黄连为耦,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芩黄连汤。黄芩协柴胡清气分之热,协芍药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解热生之湿。《本草图经》云:“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金代张洁古用黄芩配白芷“治眉眶作痛”。李时珍、李士材体会,黄芩得酒上行,得猪胆汁清肝胆火,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古医家认为,黄芩中枯者为枯芩,细条者为条芩,枯芩体轻主浮,专泻肺、胃、上焦之火;条芩体重主降,专泻大肠、下焦之火。故黄芩主治不外清肺、大肠、胆三经之火,枯芩走肺,重在清肺火;子芩走大肠,重在清大肠之火。

焦树得说:黄芩酒炒偏于泻肺火,治上卫湿热;黄芩炭可用于各种热性出血;枯芩(又名片)偏于清肺胃之火,清肌表之火;条芩(又名子芩)偏于清肠胃之火,并常用于清热安胎。元代朱丹溪云:“黄芩、白术乃安胎圣,俗以黄芩为寒而不敢用,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行乃能养胎。”(www.daowen.com)

《丹溪纂要》中有一方叫三补丸,仅黄芩、黄连、黄柏三味苦寒之药,“治上焦积热,泻五脏之火”。

《千金方》中的加减三黄丸,系用黄芩、黄连、大黄三药,据四季调整剂量,竟能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泻五脏火,以通为补。

【保健作用】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常用于治疗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衄血、痈肿疮毒、胎热不安。但炮制品种功用又不相同,清热多用黄芩,安胎多用炒黄芩,止血多用黄芩炭。

黄芩抗菌谱很广,如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肺炎球菌)、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霍乱杆菌、结核杆菌、淋病双球菌、幽门螺旋菌)以及脑膜炎双球菌、钩端螺旋体及多种真菌。

黄芩清肺配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治外感热病配黄连、栀子、石膏;治阴虚有热配天冬、麦冬;清大肠热配黄连、葛根;疗湿热黄疸配茵陈、黄柏、栀子;疗膀胱湿热、小便淋漓涩痛配木通、滑石;疗热止血配生地黄、白茅根、三七;疗热安胎配白术、当归;疗热毒痈肿、咽肿配金银花、连翘、板蓝根

【便方推荐】

(1)清肺抑火丸:黄芩140克,栀子80克,知母60克,浙贝母90克,黄柏40克,苦参60克,桔梗80克,前胡40克,天花粉80克,大黄120克。可清肺止咳,化痰通便。水丸1丸6克(1次),大蜜丸1次9克,每日2~3次。

(2)黄芩7克50%煎液。1岁以下每天6毫升,1岁以上8~10毫升,5岁以上酌加。均分3次服用。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

(3)黄芩30~40克。水煎分3次顿服。治疗妇女妊娠恶阻。

【保健提示】

常用量3~9克。

脾肺虚寒、少食便溏者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