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茯苓:近现代茯苓珍贵发现及养生功效

茯苓:近现代茯苓珍贵发现及养生功效

时间:2023-1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23年前后在九资河发现重达48千克、54千克的茯苓王,至今在林业部珍藏。《中国医药报》报道,浙江农民李陈树栽培出重78千克、长100厘米、宽50厘米的巨茯苓。后人将此物名为茯苓,以示对小伏、小玲的纪念。一医告知其用茯苓煮服可治。他便买来茯苓煮服,结果病情加重。北京已故名中医岳美中用500~1000克茯苓磨成粉,每天6克,开水送服,治好了秃发。经研究,慈禧太后养生补益药共64种,而使用率最高的一味便是茯苓。

茯苓:近现代茯苓珍贵发现及养生功效

皮黑肉白生松根,奇形怪状窟中神。

神话墨客颂异物,专著民间传奇文。

古有云安今罗田,松灵变成多树魂。

伏胎养生不可缺,绛晨更生金翁人。

【形态采制】

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常寄生于松树根地下20~30厘米处,球形、卵形或椭圆形。新鲜时,外皮略皱,淡褐色,内皮粉色。干后坚实,外皮极度皱缩,色变黑,内皮变为白色,内有红筋,是与松根相连的部位。

茯 苓

春秋采挖,只要松林地面有裂隙,敲打有空响,地面有白色菌丝,松根内皮有黄白色浆汁流出,就能证明有茯苓生长。取后去腐朽部分,刷净泥土,去外皮即得白色茯苓,干后生用。主产于云南、湖北、河南。

茯苓栽培历史悠久,在1 500多年前已有人栽培。南北朝陶弘景有“彼土人乃假斫松作之,形多少,虚赤不佳”的记述。到了宋代,我国栽培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南宋周密《癸辛杂记》记述:选用小茯苓作种,把脂液渗入破开的大松根中,沃土埋好。这种方法传至今日。

经过研究,现在可在槐、桑、栎、柳、枫等阔叶树下也可栽培,以适应需要。

《滇海虞衡志》记:“茯苓,天下无不推云南,曰云苓。自安庆茯苓行,而云苓愈少,贵不可言。”湖北罗田县为“茯苓之乡”,罗田九资河茯苓名扬四海。元明时,罗田就从野生改为人工栽培,李时珍到罗田赞曰:“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1923年前后在九资河发现重达48千克、54千克的茯苓王,至今在林业部珍藏。《中国医药报》报道,浙江农民李陈树栽培出重78千克、长100厘米、宽50厘米的巨茯苓。

茯苓别名很多,如茯兔、茯灵、松木薯、金翁、更生、绛晨、伏胎、云苓等。

【传说故事】

茯苓神话很多,《土宿真君本草》、《天王玉册》、《太清药要经》记述较多。

从前,有一位员外生一女小玲,家有一个打工仔小伏。二人相爱,员外不允,二人外逃山村。小玲因风湿病不能动,更不便起床。小伏见一小白兔,挽弓射中,兔中箭逃至松林而不见。寻至松树旁,见有一大球状物,箭插其上。小伏掘之,其物色白,后煮熟食之,小玲病情好转。小伏便每天采这些东西给小玲吃,小玲风湿得以痊愈。后人将此物名为茯苓,以示对小伏、小玲的纪念。

早在2 000年前,西汉淮南王刘安等所著的《淮南子》中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之说。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个叫任子季的人,连续服用茯苓18年,天上的玉女就来与他相会,并且能有隐形之术,不食人间五谷,面孔与身体如同美玉一样娇润。

孙思邈《枕中记》记载:茯苓久服,百日病除,二百日昼夜不眠,二年驱使鬼神,四年玉女来侍。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公元737-819年),字子厚,山西永济人。他在《柳宗元集》记载,一次自己生病,腹脘胀闷、心慌。一医告知其用茯苓煮服可治。他便买来茯苓煮服,结果病情加重。找医问之,医说:你买的是芋头,不是茯苓。他便写了《辨茯苓文并序》,以警世人。

唐代李商隐《送阿龟归华》云:

草堂归来背烟云,黄绶垂腰可奈何。

因汝华阳寻药物,碧松之下茯苓多。

唐代杜甫诗云:

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

归来稍喧暖,当为属青冥。

翻动神仙窟,封题鸟兽形。

并将老藤杖,扶汝醉初醒。

(注:老员外即杨维)

唐代伍融《病中宜茯苓寄李谏议》云:

千年茯兔带龙麟,太华峰头得最珍。

全是晓煎云样粉,玉瓯寒贮露含津。

王微赞扬茯苓云:

皓苓下居,彤丝上荟。(www.daowen.com)

中状鸡凫,其容龟蔡。

神侔少司,保延幼艾。

终志不移,柔红可佩。

红楼梦》第六十回:描述:广州官来拜贾家,送上茯苓霜篓做门礼,并说茯苓霜怪峻,雪白的,拿人奶和了,每日早上吃上一盅,最补人的。看来,曹雪芹深知茯苓性味。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当王夫人说到大夫说的丸药的名字时,一时想不起来,宝玉就罗列了一堆,其中有“千年松根茯苓胆”。《红楼梦》多处写道茯苓,其实黛玉吃的人参养荣丸,秦可卿吃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中都有茯苓这味中药

茯苓霜是新鲜茯苓去皮,磨浆,晒成白粉而成,白如霜而细腻,故而得名。《本草正》记载:“若以人乳拌晒,乳粉既多,补阴亦少。”

宋代黄庭坚鹧鸪天》云:

泛水瓷一座春,长松树下得灵根。

吉祥老人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

灯火焰焰酒醺醺。壑源曾未破醒魂。

与君更把长生碗,略为清歌驻白云。

相传成吉思汗中原作战,遇阴雨数月,大部分将士染上了风湿,眼看兵败。正巧,有几个战士偶食茯苓而风湿痊愈。成吉思汗大喜,急忙派人到盛产茯苓的罗田弄来一批茯苓,战士们食而病愈,便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明清时代罗田茯苓作为贡品,作为朝廷保健养生之用。

北京已故名中医岳美中用500~1 000克茯苓磨成粉,每天6克,开水送服,治好了秃发。所以,用茯苓饮治疗秃发效灵。他认为秃发是上行水湿所致。

历代医家、道家,特别是养生家对茯苓特别重视。《神农本草经》记述:“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到了魏晋时代,服饵茯苓以求长生已经蔚然成风,当时道教思想家、医家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辞官隐退,梁武帝每日赐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以供服饵(梁王·弘景传)。

到了唐宋,食用茯苓之风更盛。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就是制作茯苓饼的能手,他的《服茯苓赋》、《东坡杂记》记述了他服茯苓之方法。以九晒九蒸之胡麻,用茯苓加白蜜少许,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见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他60岁时记忆惊人。宋苏颂《图经本草》记:茯苓粉浸在酒蜜中封月余成甘美的茯苓酥。

到了清代,茯苓成了养生之要药,尤其慈禧太后经常食用茯苓,并以此赏赐大臣。经研究,慈禧太后养生补益药共64种,而使用率最高的一味便是茯苓。

民间做茯苓饼方法:用粳米、白糯米(粳米与白糯米的比例为7∶3)加上与粳米重量相等(略少亦可)的茯苓、芡实、莲子肉、山药等(少一两种无关紧要),共碾成粉,拌匀做饼,蒸熟当作点心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除介绍茯苓粥外,还介绍了茯苓馄饨的做法:黄雌鸡肉四两,茯苓末二两,白面六两,做成馄饨,入豉汁煮食,三五次可治疗噎食不通。《北山酒经》记:瑶泉曲、邛崃药曲中都加茯苓。北京除茯苓饼外,还有茯苓包子、茯苓糕。

【保健功能】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肺、肾经,用于渗湿利水,健脾止泻,宁心安神,保健益寿。

茯苓配人参、白术、山药、薏苡仁,治疗脾虚、消化不良;配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治疗湿热水肿;配白术、桂枝,治疗痰停于胃;配半夏、陈皮,治疗痰停于肺;配天麻、白术,治疗痰眩;配黄芪当归、远志,宁心安神。

【便方推荐】

(1)茯苓50克,白术、赤小豆、麦芽各100克。水煎服。用于治疗水膨胀痛。

(2)茯苓(带皮)50克,苍术、柳树根须各500克。共为末,文火熬成粗膏。每日3次,每服3匙。用于治疗肠结核。

(3)茯苓皮。水煎服。每服15~25克。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

(4)赤苓15~50克。利水通淋,用于治疗小便赤涩、淋漓。

【保健提示】

(1)常用量6~12克,大剂量达30克。

(2)气虚下陷、虚寒、滑精者慎用。

(3)服药期间忌米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