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土茯苓:百草养生逸闻,治疗梅毒的神奇草

土茯苓:百草养生逸闻,治疗梅毒的神奇草

时间:2023-1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土茯苓为攀援状灌木,具根状茎,茎无刺。此人穴居山野以度残年,饮山水泉,食野果,生啖山地粟(土茯苓),数月后,病愈如初,方悟山地粟有治疗梅毒之功。明代汪机《本草汇编》亦有用土茯苓治梅毒的。具体用量:成人土茯苓50~60克,水煎服,每日2~3次,10~20天1个疗程,但亦可用60~140克,疗程可达2个月,而少不良反应。土茯苓60克研末包煎,每天1剂,每日2次,15剂为1个疗程。

土茯苓:百草养生逸闻,治疗梅毒的神奇草

除风怯湿功特异,

解毒治梅效称奇。

风神方不可丢,

前人经验不妨依。

【形态采制】

茯苓

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土茯苓为攀援状灌木,具根状茎,茎无刺。叶革质,椭圆形、卵状披针形,长3~13厘米,宽1.5~6厘米,掌状脉5条,最外边的一对紧贴边缘且增厚。叶柄上常有2条纤细的卷须。秋季开花,雌雄异株。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花蕾三棱形,花被片6,排成2轮,外轮的倒心形,内轮的圆形。雄蕊6,近无花丝;雌花中有3枚退化雄蕊。浆果球形,直径6~8毫米。生于旷野和林中。主产于广东、浙江、安徽、湖南、四川。蔓生如莼,所以又叫“过山龙”;“过岗龙”,饥可食,又叫“山地粟”;其根茎呈块状而不规则,其结节状隆起如盏连缀,大若鸡卵,半在土中,皮如茯苓,藤藤相接、攀援,故名。处方中叫鲜奇良。异名20余种,有人称禹余粮,但叫禹余粮多种为“麦冬”、“余粮石”、“筛草”、“余粮石又叫自然谷”,而土茯苓还有叫“山归来”、“山牛”、“山奇粮”、“异河椽”、“过岗龙”等,都因为禹治水饥而食,食而余,故名。

【传说故事】

古时有一人好色,得杨梅疮,用轻粉医而无效,或愈或复发。此人穴居山野以度残年,饮山水泉,食野果,生啖山地粟(土茯苓),数月后,病愈如初,方悟山地粟有治疗梅毒之功。随传此法于世,戒恶习,潜心学医,后成当地名医,救济众生。

本草纲目》云:“今医家有搜风解毒汤,治杨毒疮,不犯轻粉。病深者月余,浅者半月即愈。服轻粉药筋骨挛痛,瘫痪不能动履者,服之亦效。”明代兰茂《滇南本草》有一方:土茯苓一或五钱,水酒浓煎服。明代汪机《本草汇编》亦有用土茯苓治梅毒的。张山雷说:“土茯苓淡而无味,极其平和之物,断非少数能奏绩。今惟专用大剂量,采取鲜根,熬膏长服,并以为日常用之品,能食至数十百斤,以多为贵,则一味可治最重最危之症。”已得实验数人,此则未经前人道破之语。西药往往复发,不易根治,多服此药,永无后患。

【保健功能】(www.daowen.com)

土茯苓味甘、淡,归肝、胃经,功可除湿、解毒、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痛肿、瘰疬、疥癣、梅毒及尿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土茯苓治疗湿热引起的热淋,常与木通、萹蓄、蒲公英、车前子同用;对湿热疮毒阴痒、带下等症,常与苍术、黄柏、苦参同用;用土茯苓、生地黄、赤芍、地肤子,可治疗慢性湿疹;土茯苓、菝葜,可治疗银屑病。

【便方推荐】

(1)土茯苓配金银花甘草,或苍耳子、白鲜皮、甘草,或忍冬藤、蒲公英、马齿苋、甘草。水煎服。治疗梅毒或急性梅毒。具体用量:成人土茯苓50~60克,水煎服,每日2~3次,10~20天1个疗程,但亦可用60~140克,疗程可达2个月,而少不良反应。

(2)土茯苓60克研末包煎,每天1剂,每日2次,15剂为1个疗程。用于治疗牛皮癣

(3)土茯苓30克,何首乌9克,天麻当归、防风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治疗头痛。

【保健提示】

(1)服本品忌辛辣发散食物,不能吃茶茗,否则易患脱发病;肝肾阴亏者不宜服用。

(2)常用量宜大,一般15~60克,或者更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