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椒大红袍,麻辣味品调。
温中止泻佳,暖胃去痛好。
杀虫平喘优,民间偏方巧。
肉目两者别,用时需通晓。
花 椒
闭口戟刺喉,误食气绝扰。
周颂载芳馨,马王堆中宝。
后妃宫中墙,酒浆春长葆。
【形态采制】
花椒属芸香科植物,以其干燥果皮入药。川椒、蜀椒人称大红袍,果皮革质,具特殊强烈香气,味麻辣而持久,以鲜红、光泽、皮细、均匀无杂者佳。内含挥发油及川椒素,不饱和有机酸皂素。其皮叫椒红、椒肉。其子叫椒目,光黑如人瞳仁。同类者如秦椒、汉椒、巴椒,因产地不同而异名,其性亦异。
【药用逸事】
汉后妃宫墙是用椒捣烂和泥涂壁,芳香辟邪,多子昌隆,故叫“椒房”。用椒实浸酒是古代后辈敬长辈一种方式。“屈原《九歌·东皇太一》云:“奠桂酒兮椒浆。”《荆楚岁时记》云:“椒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芳香,故采花以贡樽。”还有一种“椒柏酒”,即除夕日取椒及东向侧柏叶浸酒一年,可辟一切疾疠不正之气,服之使人体耐老。伏邪鬼,性下行,火热下达不上熏。有椒红丸、仙方椒芩丸等。若花椒喂白鼠,可使白鼠内分泌腺发达,生殖腺体加大。可知花椒有补命门元阳的功能。
《本草纲目·椒红丸诗》云:
其椒应五行,其仁通六义。
欲知先有功,夜见无梦寐。
四时去烦劳,五脏调元气。
明目腰不痛,身轻心健记。
别更有异能,三年精自秘。
回老返婴童,康强不思睡。
九虫顿消亡,三尸自逃避。
若能久饵之,神仙应可冀。(www.daowen.com)
诗中所谓椒通五行,即指其叶青、皮红、花黄、膜白、子黑,所谓仁通六义,即指苦寒、行水、平喘、和肝、散浊,而椒肉辛、温,散寒止痛,杀蛔虫等。
椒乃玉衡星精,马王堆汉墓有蜀椒。《周颂》云“有椒其馨。”
明代医家李世材云:“凡空心早起沸汤送生椒20粒,有治热治冷之妙,消食散寒之奇,久服永不受风寒湿之邪,大补下焦。”
【保健作用】
花椒辛、温,有毒,归脾、肺、肾经,除湿止痛,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心腹冷痛、疝痛、齿痛、肠痉挛、鲜鱼腥毒、阴痹、蛲虫病、蛔虫病等。
【便方推荐】
(1)元代《寿亲养老新书》、明代《普济方》和《本草纲目》、清代《老老恒言》均载:蜀椒研末极细,取3~5克,同面粉100~150克,生姜3片煮粥,有温中补虚、暖胃止痛之效,肠鸣腹泻者适宜。
(2)川椒目、五味子各3克,麻黄根、炙黄芪各9克。水煎服。治疗盗汗颇捷。
(3)花椒、白矾各15克。煎水洗。用于皮肤瘙痒。
(4)花椒2克,生姜6片。捣碎,水煎服。治疗胃痛。
(5)花椒。水煎洗。可治疗冻疮。
(6)花椒9克。煎水洗。治疗头虱。
(7)花椒120克。炒出油,即刻浇黄酒1碗,去渣服。用于治疗蛔虫感染所引起的腹痛腹冷。
(8)花椒3克,干姜6克,附子5克(先煎60分钟)。水煎服。用于治疗肠冷下痢、腹泻不止。
【保健提示】
(1)凡胃嘈杂呕吐酸水、头目肿痛、口舌生疮、咽干喉痛、出血、吐血、衄血、咯血、咳血、腹痛拒按、喜食冷及孕妇忌用,阴虚火旺者忌用。
(2)用椒选择开口者,闭口者有毒,若误食,则戢刺咽喉,气闭欲绝。
(3)口服剂量1~3克。
(4)外用为末敷或煎水浸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