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骨碎补:疗折伤,补肾强骨,治愈传染性软疣体

骨碎补:疗折伤,补肾强骨,治愈传染性软疣体

时间:2023-1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皇帝大喜,特命名“骨碎补”。骨碎补苦温,有毒,归肝、肾经,能活血,疗折伤,补肾强骨,续筋。骨碎补骨碎补30克,闹羊花9克。用骨碎补浸泡于70%的乙醇中,48小时后过滤,涂于传染性软疣体上,每日2次,3~25天治愈。骨碎补、红藤、败酱草各12克。骨碎补、炙龟甲、土鳖虫各30克,自然铜15克。骨碎补为苦温之品,若牙、头目、咽喉、口舌生疮等属实火者忌服;尿黄便秘阴虚之象者忌服。

骨碎补:疗折伤,补肾强骨,治愈传染性软疣体

后唐明宗特命名,魏刺史子久泻停。

闹羊花配斑秃愈,续筋接骨软疣平。

动脉粥样硬化防,降毒补肾聋复听。

【形态采制】

骨碎补是水龙骨科多年生附生植物槲蕨的干燥根状茎。槲蕨为附生植物,根状茎肥厚多肉,横走,密覆鳞片,鳞片线状凿形,边缘流苏状。叶2型,营养叶鳞片状,斜贴于根茎上,可聚集腐殖质和水分,无柄,红棕色,常干膜质,阔卵形,长5~7厘米,宽3~6厘米,顶端短尖,上部羽状浅裂,裂片三角形,长1~1.5厘米,叶脉明显;孢子叶革形,轮廓为长方形,连柄长25~40厘米,叶柄具狭翅,与根状茎有关节相连,叶片羽状深裂,裂片7~13对互生,披针形,长7~9厘米,宽2~3厘米,顶端短尖或钝,基部裂片明显缩短呈耳状,叶脉明显,小脉连成长方形网眼。孢子囊群大,圆形,沿裂片中脉排成2~4行,无囊群盖,环带有13个细胞。孢子两面形。常附于老树上或林中岩石上。主产浙江、湖北、广东、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全年可采挖。去泥干燥,火燎去茸毛炮制即可。别名过山龙、石毛姜、石岩姜、毛生姜、猴姜、软碎补。

【传说故事】

本草纲目》记载:“魏刺史久泻,垂殆。予用此药末入猪肾中煨熟与食,顿止。盖肾主大小便,久泻属肾虚,不可专从脾胃也。”

后唐明宗外出围猎,突然一金钱豹窜出,宠妃因惊吓而摔下马,筋断骨裂,鲜血直流。当时御医不在身边,一名卫士从岩石上采集一种草药,捣烂敷之,血痛立止。次又断骨接续而愈,这药均起很大作用。皇帝大喜,特命名“骨碎补”。

【保健作用】

骨碎补苦温,有毒,归肝、肾经,能活血,疗折伤,补肾强骨,续筋。养生保健中利用其苦温性降,既可补肾又收浮阳之特性,治疗耳鸣、耳聋、牙松、闪腰、骨折、斑秃、白癜风、久泻。

【便方推荐】

骨碎补(www.daowen.com)

(1)骨碎补30克,闹羊花9克。酒浸7天,用棉花球蘸擦患处。若用骨碎补、胡麻、鱼(漂)胶、何首乌、侧柏叶各等份制成丸内服更佳。治疗斑秃(鬼剃头)。

(2)用骨碎补浸泡于70%的乙醇中(含药量达20%),48小时后过滤,涂于传染性软疣体上,每日2次,3~25天治愈。

(3)《药典》抗骨增生丸其配方为熟地黄210克,肉苁蓉140克(蒸),狗脊140克(盐制),女贞子70克(盐制),淫羊藿140克,鸡血藤140克,莱菔子70克,骨碎补140克,牛膝140克。制成水蜜丸,可补腰肾、强筋骨、活血、利气,用于治疗增生性脊椎炎、颈椎病综合征、骨刺等。每日2次,每服2.2~3克。

(4)骨碎补、山茱萸、补骨脂、杜仲各30克。为末为蜜丸,每丸9克。每日2次,每次1丸,淡盐水服。用于治疗肾虚所致的牙痛、耳鸣、耳聋、腰膝酸软、肾虚腰痛。

(5)骨碎补、红藤、败酱草各12克。水煎服。用于治疗阑尾炎。外用将其药渣热外敷患处(阑尾区)更佳。

(6)骨碎补、炙龟甲、土鳖虫各30克,自然铜15克。为末。每日3次,每次3克,饭后温酒送下。或单味浸酒服。亦可用单味热外敷患处。用于治疗跌打损伤

【保健提示】

(1)骨碎补为苦温之品,若牙、头目、咽喉、口舌生疮等属实火者忌服;尿黄便秘阴虚之象者忌服。

(2)常用量10~20克。

(3)100克煎服可中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