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五味子:功效、用法及配伍

五味子:功效、用法及配伍

时间:2023-1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浆果球形,熟时红色或黑色。五味子有南北之分,南皮红,北皮黑。现在常用北五味子。一般风寒咳嗽南五味子效奇,虚损劳伤北五味子功妙。用五味子八两,浸半日,煮烂去渣,熬成饴加蜜收膏,以作强身补益。五味子之五味兼备,而酸独胜,用其收敛可止之性,止咳、止喘、止遗、止汗、止泻。五味子500克(去核),蜜1000克。或五味子配覆盆子,或配熟地黄。五味子15克,麦冬15克,党参10克。五味子50~50克,白酒500~1000毫升。

五味子:功效、用法及配伍

五味兼备酸独春,嗽神善疗嗽黄昏。

遗痢泻汗喘咳止,轻重用量善自斟。

红黑皮色分南北,风寒虚损细殷分。

补虚益气五脏养,养生保健立奇勋。

【形态采制】

五味子为木兰科藤本植物,长达8米。皮暗灰褐色,微裂,棕褐色小枝,稍有棱角。叶互生,宽椭圆形或倒卵形。花单性,雌雄同株,乳白色或淡紫红色。花期6~7月。浆果球形,熟时红色或黑色(北五味子)。果期8~10月。生于杂木林,或缠绕在林缘沟边的树上。果熟采后晒干即可。

五味子有南北之分,南皮红,北皮黑。南五味子指四川、湖北、陕西、山西、云南等地所产,果小肉薄;北五味子指东北三省、河北等地所产,果肉气微弱,种子破碎后有香气,粒大肉厚。现在常用北五味子。一般风寒咳嗽南五味子效奇,虚损劳伤北五味子功妙。

五味子

【药用古训】

《黄帝内经》云:“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子五味俱全,故孙思邈有“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之说。明代李时珍认为:“五味子酸或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李世材云:“五味子入肺、肾经,滋肾经不足之水,收肺气耗散之金,除烦热,生津止渴,补虚痨,益气强阴。”故誉为“生津之要药,收敛之妙剂”。清朝光绪皇帝遵循孙真人之训,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上则滋源,下则滋肾。用五味子八两,浸半日,煮烂去渣,熬成饴加蜜收膏,以作强身补益。

宋代苏颂云:“五味子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见也。”五味子之五味兼备,而酸独胜,用其收敛可止之性,止咳、止喘、止遗、止汗、止泻。日本人《和汉药考》曾美其名为“嗽神”。《伤寒论》中说“凡是咳者总加五味子、干姜,义甚深奥。”“黄昏嗽”是属肺虚气逆兼挟虚火,黄昏阴盛发动所至,用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不合干姜,而合炒麦冬,更灵。

【保健作用】(www.daowen.com)

五味子性温,味酸,归肺、肾、心经,敛肺滋阴,涩精止泻,生津敛汗,宁心安神,益气养阴。

五味子治疗水泻,配白术、茯苓、车前子、吴茱萸、酸枣仁,为分水神丹;遏汗、敛汗,配熟地黄、麦冬、桑叶,或配生地黄、天冬、麦冬、玄参、酸枣仁;止汗(治疗大汗),配黄芪当归、桑叶(头顶汗)。

【便方推荐】

(1)五味子500克(去核),蜜1 000克。慢火成膏,日服1~2匙。或五味子配覆盆子,或配熟地黄。治疗肾炎遗精。

(2)五味子15克,麦冬15克,党参10克。水煎服,每日2次。治疗肺虚咳嗽。

(3)五味子50~50克,白酒500~1 000毫升。浸半月且振摇,每日2~3次,每次3~15毫升。用于治疗更年期神经官能症,见失眠、头晕、心悸、健忘、乏力、烦躁。

(4)五味子3~10克,枸杞子5~10克。沸水泡,代茶饮。补五脏。

【保健提示】

(1)常用量为3~10克,水煎服。或末服1~3克。

(2)内有实热、初起咳嗽、麻疹初发者不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