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上看他可能有着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品德,看上去也是斯文儒雅的,可说不定这就是一个有抑郁症的孩子。由于中国妈妈对于精神健康的重视不足,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的精神世界就成了其教育中的盲点,致使会对孩子精神的不良状况视而不见。在面对孩子由于抑郁而产生的一些表现时,有的妈妈会报怨孩子是窝囊废;有的妈妈会抱怨孩子是不知上进;有的妈妈会抱怨孩子说待人没热情……这些抱怨看似是对的,也会一下子击中问题的根源。但职场妈妈忽略了一个问题:孩子是病态的,因此抱怨是没用的。特别是对于精神上有障碍的人,抱怨往往会加重他的病情。如果把孩子的病当做是孩子的过错来处理,那么就会加重孩子的郁闷感,这就不是对孩子教育,而是在对孩子进行摧残。因此,对孩子的抑郁,我们要把它当做是一种“病”来治疗,这种“病”更多的是要引导孩子放弃心里那些引起抑郁的根深蒂固的理念,慢慢地让孩子接受新的观点,有必要时还要服用一些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孩子抑郁的种种表现,都来源于“抑郁情绪”,这种情绪形成的原因往往各有不同,有的是长期受不良情绪的影响;有的是他对一些事情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当这些偏差经过长时间的强化以后,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地保留了下来;还有的是自己生活的环境、情感上突然有很大的起伏,这种突然的刺激一下子推翻了孩子对世界原有的认知,这样他就会走向抑郁的泥潭。
王小清是一个16岁的少年,他以优异成绩考进了省级重点高中。但高中生活还不到一个月,他却反复对母亲说自己“不想上学”;孩子有时还有头疼、胸闷、厌食等不适应症状;他常在家发脾气,还用毛笔写大大的“烦”字,扔得满屋都是。他的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一年只回来两三次,和他一起生活的母亲不知所措,有的人还以为孩子是中了邪了。
事情直到孩子父亲从外地回来才真相大白,原来,小清进入重点高中后,他不能在同学中表现得很优秀了,这使他内心有着很严重的无奈情绪,于是孩子就选择逃避和发泄来避免自己在学校受挫折——孩子在情绪上有了抑郁症状。
但孩子爸爸的归来,使王小清比往日开心了一些,父亲也很想改变儿子当前的状况。他很自然地向爸爸倾吐着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宣泄出积存内心深处的愤懑。在与父亲的交谈中他说:
高中的老师课讲得太快,往往是自己还没有听明白就过去了。初中时自己成绩是全班第一名,现在中游都困难。每当看到其他同学学习时自己就很着急,于是也拼命学,可就是不见效果。自己反而有无法解释的想哭举动,自己常坐着发呆,在家经常乱发脾气。
王小清说着说着又哭了起来:“我好怀念初中的生活。现在我的成绩不好了,妈妈又唠叨我。我怕到学校去,怕考试,我该怎么办?”
王小清的哭诉,使他的父亲了解了孩子许多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这种深藏在孩子内心的不合理的理念,正是孩子抑郁的根源所在,也就是父母要将它清除的。父亲对孩子是这样做的:
1.首先调整对孩子的心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让孩子的母亲和自己一道不要过于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孩子放开手,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把学习搞好。(www.daowen.com)
2.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并且常对孩子进行安慰,给孩子以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另外,他们还陪孩子做一些他平时最感兴趣的事情,比如郊游、观看明星演唱会等,他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得到更多的放松。
3.他们还常鼓励、表扬孩子,学会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父亲还要求孩子的班主任有意识地改变他的学习环境,其中包括安排他最要好的同学做孩子的同桌。当他有了一点进步时,希望老师也及时给予鼓励,这样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父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使孩子在心理上推翻原有对自己的认知,再帮助孩子构建新的认知。当新的认知开始进入孩子心里的时候,再用事例或话语激励孩子,以此来强化认知,孩子就会发现自己原来不是那么一回事。在一次考试中成绩不太理想,孩子回来后很郁闷地对他的母亲说:“我计算了一下自己在全校的排名,我这次只排在第200名。”这时的母亲并没有像往日那样一味地去责怪孩子,而是马上说:“我的儿子是百里挑一的。”孩子不解,母亲就给孩子算了一笔账:
“你初中毕业时全市有10万人上高中,但只有1100人上了你现在的这所重点中学,你的成绩在班里也是中上等的,这样算下来不是百里挑一吗?”
王小清听了很开心,一下子搂住了他的妈妈——孩子变化很大。
两个月过后,王小清的情绪渐趋稳定,能够在校园进行正常学习,性格较前开朗、活泼,与家人关系相处融洽,谈话时也有说有笑。父亲全面了解了王小清的情况后,给孩子构建新的认知过程,全力支持孩子重塑自我。
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不良认知造成的,改变孩子,要注意改变孩子的认知。妈妈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是成功矫正孩子抑郁心理的关键所在。
让孩子摆脱抑郁,要先削弱孩子的心理阴影,事前要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做一些思想的铺垫,使孩子的性格向良性发展,这样,对孩子抑郁的改变才会有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