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妈妈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一直要到孩子结婚后,妈妈对孩子的“义务”才算完成了。大多数中国妈妈把孩子看成是无能的,所以替孩子包办至少到有了孙子以后,他们看不到或不放心孩子有内在的潜力。在这样一个教育背景下,使得我们大多数的孩子依赖性比较强,独立性很差,特别是体现在孩子长大以后,他们自理能力很差,做父母的要为子女多些忙碌。因此,要想让孩子给自己少些麻烦,妈妈就要注意更新自己传统的教子观,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走出过度保护的樊篱,多一些独立能力。
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句名言,意思是“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国外的妈妈看来,包办代替就不能让孩子独立,用这样的方式去培养孩子,是等于把孩子置于将来无法自主生存的危险境地,对孩子成长是不利的。所以,西方的很多妈妈主张尊重孩子的独立与自主性,放手让孩子活动,以此来加强孩子的独立能力。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家族,在小时候就注重对孩子自立的培养。小洛克菲勒小时候的零花钱是要自己“挣”的,方式是他给父亲做“雇工”。父亲平时便要他到田里干活,有时还要他帮着妈妈挤牛奶。他把账目记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再与父亲一起结算。小洛克菲勒做得很认真,在这中间他感到了无穷的趣味。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按照这种方法教育孩子。有一次,老洛克菲勒看到孙子站在梯子上,就逗孩子说:“你跳下来,我把你接住。”年幼的孙子从梯子上跳下来,老洛克菲勒却躲到一旁。孩子被摔得哭起来,老洛克菲勒这时告诉孙子:“别人是靠不住的,什么事只能靠自己。”老洛克菲勒的目的是想把孙子摔痛,让他记住,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依靠他人,一定会有被摔的时候。
职场妈妈要增强孩子的独立能力,这是针对孩子的一项长期、琐碎的工作,它需要妈妈做到:
1.对孩子要有一份耐心。
要孩子独立,就是使孩子自己动手去做一些事。孩子一开始不会做,妈妈往往需要做一些示范,守在孩子一边指导孩子做,有时还要帮一下孩子。这样做比直接替孩子完成要麻烦的多,这就要求妈妈要对孩子有一份耐心,不急不躁,用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2.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
对于增强孩子的独立能力,我们对孩子的起点不能要求太高,应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把孩子导向成熟。比如,先叫孩子洗手帕,再到洗小衣服、大外套,最后让孩子去学洗床单、被褥。同样,对于孩子任何一种独立能力的培养,都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妈妈切不可在孩子能力的培养上想要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3.按照孩子的能力安排事情。(www.daowen.com)
妈妈毕竟有几十年的社会实践经验,孩子与妈妈比起来,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最重要的是,孩子与妈妈的做事能力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妈妈不要以自己的做事标准来衡量孩子,更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应该按照孩子的能力安排事情。在孩子事情的安排上应该量体裁衣,事情太容易,孩子做事缺乏挑战性,就会没兴趣;事情太难,孩子完成的困难大,就会缺乏信心。所做的事情应该是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这样更容易锻炼孩子的做事能力。
4.“越不会,越要做”的原则。
现在的孩子,生活上的一切料理都交给了自己的妈妈,在家给孩子穿衣、洗澡、端饭,出门替孩子提书包、买车票。孩子逃避做事最大的托辞就是“我不会”,因此,妈妈要给孩子制定“越不会,越要做”的做事原则。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妈妈不要总认为孩子还小,不会去做某件事,要是孩子不会做就不做,那么孩子永远都不会做。孩子不会做,妈妈开始不要苛求做事的质量,只看孩子做事的态度。
牛顿小时候,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个做小板凳的劳技课。交作业那天,老师看到牛顿的作业后嘲笑说:“我想这世上再也没有比这个更难看的小板凳了。”
“有,”牛顿说,然后从座椅下拿出另一个小板凳:“我的第一个作品,它就更难看。”
这个故事之所以传颂至今,就是因为它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越不会,越要做”,这就是孩子优秀的法则。所以,职场妈妈要对孩子的独立意识因势利导,让孩子满足自己独立尝试的要求,培养他的独立性。因此,不论是妈妈也好、教师也好,总之所有孩子的教育者,都应该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和援助者。这样,孩子就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有独立意识、独立做事的习惯,从而就会变得坚强自立——这是职场妈妈从孩子的琐事中走出来的第一步。
要想让孩子给自己少些麻烦,妈妈就要注意更新自己传统的教子观,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走出过度保护的樊篱,多一些独立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