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阐释评价的客观性、普遍性,表现出对规范批评和方法论的漠视;他们偏重于批评本质的主观性、陶艺性的一面,强调批评体验的直率和真诚。他们强调陶艺的感悟力和印象描述力,因此提出最好的批评家是陶艺家本人。在他们看来,陶艺有情感有灵性,不可进行切割分析,只能在灵魂和灵魂的对话中完成对陶艺灵性的把握。同时印象主义批评追求批评写作的空灵和弹性,追求批评的诗性特征和美感功能。(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原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86页。)
反对释义意味着回过头来重新强调主观、情感,强调批评体验中的印象式描述。尽管如此,对陶艺的感受和体验毕竟不能代替严谨的学术思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吸收印象主义批评的长处,在尊重印象的同时,把最虚的、最个人化的感悟落到文本分析的实处,使印象发展成为说服力的陶艺创见。
思维方式的直觉感悟式。强调作品内在韵味的整体直观,不着意于意义的索解。他们欣赏是陶渊明式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的态度,这种着意于作品内在情感既味体悟,决定了其思维方式只能是审美的直观,主体生命投入的情感体验性。
批评文本的美文化特征。印象主义批评家看来,过于泛化的抽象理论是无法走进陶艺与具体作品对话的,再严谨再正确的理论,也只有生命化、感官化、本能化为批评家的直觉能力才能抵达对象。为了保持审美经验的完整性,印象主义批评家常用富有诗意的形象语言表达他们对作品的直观感受。由于采取与批评对象相对应的感性形式,避免了理性分析可能造成的审美经验和陶艺规律的分离,保证了审美经验完整。同时这种表达方式给读者留下了理解的空间,解说式分析的表达把一己的评说加给读者,而形象的喻示则激发出读者的想象,尊重读者的感应和创造性理解,用具体的形象或感觉来品评,甚至是一位陶艺家的创作风格。
这是中国传统陶艺批评的显著特点,无论寒瘦清冷,是气骨神脉,是潺潺流水、出水芙蓉、镂金错彩……都是用感觉、形象、意境,从整体上直接地综合地把握欣赏对象,将由作品唤起的意象情感凝固在鲜活明丽的比喻之中。这种表达方式朦胧飘忽,既无质的规定性又无量的精确性,这和要求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推理,可以验证的过程和可以重复的模式科学主义批评截然相反。(www.daowen.com)
印象式批评直观领悟获得的美的印象,是一种只能用含蓄形象的语言描述,而不能用平凡语言道破的无言之美,它具有最细微的色调,所以是不容易用一般平凡的言语工具恰当地表达出来。
如果意味深长的美感凝固成确切的语言,陶醉状态的美感变成清醒的理解,反而会觉得若有所失了。所以印象式批评常常采用诗意的表达方式,和重客观分析、重归纳演绎、重逻辑考辨,有严密界定的科学主义批评不同,印象主义批评追求表达的隐喻性。
面对社会一般的陶艺爱好者,宽阔的气象,平等的态度,亲切的体会,诉诸质朴平易的话语方式,的确使批评更能有效地征服大众,更好地发挥批评沟通陶艺家和大众的桥梁作用。
对陶艺的把握决定陶艺批评的话语全都应具有一定程度的隐喻性、弹性和开放性,只是印象主义批评在这方面更为突出。一个内涵精确的概念,一旦进入批评领域,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形而变得活跃起来。批评的概念表达有自己的特征,它并不拘泥于细部的精确严整,而是追求一种整体的有机统一;由于陶艺对象的存在形式与理论推理的形式在逻辑上无法对应,因此批评家应当尽力避免直接下定义的方式,而尽量采取隐喻的方式描述和揭示陶艺对象,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因此把抽象的概念融入具体生动的隐喻形式,使其获得更加丰厚完整充实的意义,这是批评家必须做的工作。
印象主义批评由此获得表达方式的修辞性,修辞性话语的意义剩余,使印象主义批评话语意义域扩大,增加弹性和张力,也和纯陶艺的诗性表达更为贴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