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而言,《圆明园》的记录方法是丰富而精致的。这部史诗一样的电影在创作手法上独辟蹊径,代表了纪录片发展的趋势,其结构、视角、故事、特技等手法都值得借鉴和思考。
《圆明园》以先总后分的形式进行叙述,通过康熙、雍正、乾隆、咸丰四个帝王时期的大小故事,以郎世宁、麦吉两传教士的自述经历完整的再现了这部民族兴衰史。
宫廷画师郎世宁的叙述视角,展示了清皇室的私密生活,并且微妙的比较出中西方的差异。这种表述方式有别于传统的以“己方”为视角的手法,以“他方”的言语表述避免了历史评判的主观性,增加了揭秘历史的客观性。
《圆明园》的故事性有着层层递进的特点,影片以时间顺序进行情景再现,圆明园从出现到不断扩建的一系列主客观原因,随着场景的再现被层层展开,清晰的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展现给大家。同时,影片在不失真实性的前提下更多的融入了艺术的色彩,不管是旁白的故事性解说,还是人物扮演,都将本片的观赏性与艺术性推向另一个高潮。
为了再现场景,导演灵活的将剧情片的多种叙事方式与纪录片了进行“联姻”。仅情景再现就套用了四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1、演员扮演的情景还原:启用演员来演绎宫廷帝王的生活与修筑、毁灭圆明园的历史。
2、采用数字技术以虚拟的方式再现历史上“真实的圆明园”。
3、绘画、档案文献和圆明园遗址的展示,讲述了圆明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辉煌到毁灭的整个过程。
4、两位传教士的自述以及贯穿其中的旁白,借他人之口增加了整部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性。(www.daowen.com)
《圆明园》中,三维仿真动画技术的大规模使用开了我国纪录片技术上的先河。这一技术在片中累计运用超过35分钟,并第一次创造了将实景和三维动画合成的艺术氛围。在特效应用上毫无争议的站在了国内纪录片创作的前沿。其重新拍摄、演员扮演配合旁白、独白穿插讲述历史的方式,也易于被观众接受。
《圆明园》在中国纪录片史上首创的多个“第一”:
1、特效镜头在中国纪录片中最长
2、特技镜头在中国纪录片中占据百分比最高
3、第一个制定了电影纪录片特效制作的具体流程
4、第一个用软件方式解决了电影纪录片特效制作过程的软件问题
5、对中国的古代建筑进行了最真实的数字化还原
片中多处细节彰显情绪,康熙对弘历眼神中透露出的赞赏、雍正吃“仙丹”时双手震动表现出的痛苦、乾隆挥笔研磨下的认真、清军在末路上露出的从容坚毅、麦基大提琴曲中的深远悠长……都可看出本片的精湛,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