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舌尖上的中国》有着怎么样的创作手法

《舌尖上的中国》有着怎么样的创作手法

时间:2023-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中华美食的各个侧面,来展示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与传统纪录片“叫好而不叫座”不同,它以独特的方式做到了“叫好又叫座”。《舌尖上的中国》充分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向观众阐释了美妙的艺术韵味。

《舌尖上的中国》有着怎么样的创作手法

舌尖上的中国

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中华美食的各个侧面,来展示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与传统纪录片“叫好而不叫座”不同,它以独特的方式做到了“叫好又叫座”。今天我们就帮助同学们一起从创作手法的角度,对本片进行系统分析

一、视听语言分析

 1、画面语言

构图——真实与艺术完美结合

构图经典,画面真实精美,大多数观众看到的是中国传统的真实、诱人的美食,但真实背后又流露出创作者的情怀,使真实得到了艺术的升华。

光影——渲染艺术氛围

   光影的运用具有较强的写意性,利用自然光线表现生活的真实形态,同时渲染一定的艺术氛围。例如第一集中《自然的馈赠》中,清晨柔和自然光下采摘松茸的卓玛、冬日暖暖阳光下在查干湖上捕鱼人、夕阳映衬下的渔船,他们都在别致的光影下触动着观众的心弦。

色彩——传达艺术内涵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用鲜亮诱人的色彩来表现不同美食来吸引观众,更善于利用不同色调来传达艺术内涵。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在表现陕北主食时整体采用了暖黄色调,突出表现的主食黄馍馍更是透露着黄土高原古老的黄土气息;而在表现江南主食时则用了清秀爽朗的绿白色调,突出表现的米糕、米粉等更是透亮的白色,透露出江南水乡清秀的特质。

2、镜头语言

 空镜头——渲染情感

《舌尖上的中国》运用了不少空镜头来传递情感。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中,表现远在北京的金顺姬谈到对故乡的热爱与赞美时运用了一组蜜蜂采蜜的空镜头,让观众体会到金顺姬在谈论故乡时的甜蜜,和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爱。

 特写——细腻刻画(www.daowen.com)

《舌尖上的中国》运用了不少特写镜头,这与本身记录美食有关,用特写来刻画突出精致美食。另外,对人物刻画也大量运用特写镜头,观众可以清楚的从甜蜜微笑的眉目间看到丰收的喜悦,看到付出汗水收获果实的幸福。

 变速摄影——表现节奏

《舌尖上的中国》中不仅多次运用降格来表现时间的流逝,还运用了一些变速摄影来表达创作者的节奏美感。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中,表现云南建水时,用了升格摄影来表现这所昔日的繁华古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悄然退去繁华昌盛的容颜,迟缓的慢动作表现了这座古城的衰退,营造了一种沧海桑田的美感。在很多集中表现大城市北京、上海的拥挤快节奏时以及西安作为六朝古都的繁华时,创作者巧妙的运用了降格摄影,传达出一种快节奏美感。  

蒙太奇——艺术的阐释

纪录片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不会违背纪录片纪实的本质,而是纪实美学的最好体现。《舌尖上的中国》充分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向观众阐释了美妙的艺术韵味。每一集中讲述数种美食,每种美食的故事都是并列交叉剪辑的,并不是一个接一个的讲述,这种手法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表现卖黄馍馍的老黄时,他们夫妻俩住在农村传统的窑洞中,他们的住在城里的子女邀请他们进城同住,但他们夫妻却不愿离开悠闲自得的窑洞,此时片中接了一个一只小猫在悠闲的伸着懒腰的镜头,这是隐喻蒙太奇手法。激发了观众的联想,小猫的悠闲将老黄夫妻俩平淡悠闲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以独特的审美享受。还有,那只暗示时间流逝的晶莹剔透的沙漏、那只暗含上海飞速发展的翱翔蓝天的飞鸟……都运用了隐喻蒙太奇,丰富了纪录片的画面内容,阐释了纪录性的艺术韵味。

3、声音语言

 解说词——倾诉美妙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解说词属于升华型,解说词基本摆脱画面束缚,属于创作者生发出来的议论。解说词着眼于穿过现实生活的表象,从而揭示内涵的哲理或抒发出一种别样的情怀,使解说词更意味深长。每一集解说词的最后总会从中国人“吃”的传承与变化升华到国人情怀。 

 抒情音乐——蕴含艺术情殇

《舌尖上的中国》中每次表达劳苦农民收获成功的喜悦时都会响起那首欢快激昂的旋律,暗示着艰辛的劳动人民付出辛勤劳作后得到回报的幸福感。

 写意音响——传达艺术感受

《舌尖上的中国》在表现美食烹饪的过程中被夸张的“嗤嗤”的油炸声、“咕噜咕噜”的炖煮声无不传达出美食的绝佳美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