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流浪北京》凭借什么被评论为中国新纪录片的开山之作

《流浪北京》凭借什么被评论为中国新纪录片的开山之作

时间:2023-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处理情感和态度上,《流浪北京》是很节制的。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使《流浪北京》有了别具一格的人文意识和文化品格。《流浪北京》凭借其独特的记录方式,朴实的结构形式,和自由的独立制片,影响了一代导演。

《流浪北京》凭借什么被评论为中国新纪录片的开山之作

         

 

作为当代中国较早独立制作纪录片的导演,吴文光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了实验创作,并且大力推广DV的使用。他的代表作《流浪北京》被评论为中国新纪录片的开山之作,而吴文光对于中国新纪录片创作者而言,也因此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流浪北京》,讲的就是自由作家张慈、自由画家张大力、张夏平、自由摄影家高波、自由戏剧导演牟森他们五人在北京寻梦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充满了艰辛,充满了矛盾,没有结果,探索还将继续。

一、记录方式的改变

吴文光在拍摄《流浪北京》时,大胆地抛弃了以往中国纪录片画面加解说、声画两张皮、重画面轻声音,尤其是同期声的表现方式,而是将被拍摄对象的声音和画面同时、同步、完整地记录下来,在最大程度上还原被拍对象的本来面目。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偶尔运用字幕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说明,其间大量使用同期声采访,让五个主要人物面对镜头讲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梦想。在他们的交替谈话中,也传达出创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纪录片是一种精神,一种靠真实记录的眼光和勇气建立起来的力量,以此来带动社会中更多的人思考和改变现状。

二、朴实的叙事风格

在结构上,影片由六个部分组成:1.“为什么到北京”;2.“住在北京”;3.“出国之路”;4.留在北京的流浪者5.“张夏平的疯狂”;6.“《大神布朗》登台”。

这六个部分,就相当于是六个板块,其中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的发展线索,同时又交替着按时间顺序展开,既独立又互相联系,属于典型的板块式结构。影片运用这样的结构对主人公们的心路历程作了剖析,从梦想的璀璨到生存的尴尬,进而逃离甚至精神崩溃,很简洁地对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做了描述,并直接关注了艺术家的生存问题。(www.daowen.com)

在处理情感和态度上,《流浪北京》是很节制的。导演没有在影像和语言上进行任何煽情,但正是通过这些人的讲述,给了观众逼视他们心灵的机会,即便在窘困的生活面前,对艺术的执著依然隐隐流露,这是《流浪北京》非常动人的地方。

因此,在整体风格上,影片简洁随意,产生了不事雕琢的朴素风格。

三、独立制片的发轫

1991年底,在电影导演张元家的一次非正式聚会上,独立制作作为一个主张被正式提出来。“独立”,一方面是操作上的独立,亦即非官方机构的制作;另一方面是思想上的独立,强调的是影像主体的非职业化和公益精神。

作为较早的独立制片人,吴文光克服了缺机器、少带子、没机房的种种困难,历时两年多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独立作品一《流浪北京》。它记录了北京流浪艺术家们的生活,而导演吴文光本身也是其中的一员。生活境遇的相似性,催生了吴文光对这个选题的敏感和认知深度,由此产生了记录的意识。

从选题上讲,这是一个被主流社会所忽略的边缘群体,他们无论是从外地来的,还是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北京的,无论是自由画家,还是自由导演,都挣扎在社会底层,游走于主流社会之外。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使《流浪北京》有了别具一格的人文意识和文化品格。正是透过吴文光的镜头.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变迁,看到了一种民间化、个人化的创作立场,看到了独立、自由的创作精神。

《流浪北京》凭借其独特的记录方式,朴实的结构形式,和自由的独立制片,影响了一代导演。此后,包括蒋樾、段锦川、瞧安奇、王兵、张丽玲、杨荔娜等一大批导演走进独立制作的行列,并拍摄出许多优秀的纪录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