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电影受到“意识流”小说的影响,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活动的电影。打破了传统戏剧化构造的电影模式。世界影坛上的意识流电影出现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之交。在世界电影史上被视为经典“意识流电影”的是瑞典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
英格玛·伯格曼这位有世界影响的导演,深受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善于通过意识流去体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宗教观念。他将电影艺术带进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丰富的视觉意象和极端特写等手法,展现心灵深处的憧憧幽影,以及人和上帝或人和死亡的关系。
一、哲理性主题分析
影片从不同程度上触及伯格曼在他的作品中最关注的三大主题:人的孤独和痛苦;生与死、善与恶的相互关系;上帝是否存在。影片的主人公伊萨克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医学教授,可是他却在孤独、寂寞和恐惧中度过晚年。终于在一次旅行中,他开始对自己的一生做痛切的反思。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伯格曼的电影总是有着强烈的宗教色彩,但是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他越到后来越坚持否定态度。在这部影片中,他明显表现出对于宗教的怀疑和对人生现世情欲的肯定。
二、“音乐结构”分析(www.daowen.com)
《野草莓》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叙事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线性结构,采用了复调结构。由于复调结构中的多主题、多线索、多层面类似于音乐中的多声部,所以伯格曼本人称之为“音乐结构”。
影片中主要包含两条线索,一是现实动作线,一是心灵动作线。现实动作线指的是主人公伊萨克从新德哥尔摩前往隆德,参加荣誉博士授衔的一段真实旅程。动作线仅仅集中于从早到晚的24小时之内。而心灵动作线却相当丰富,以四个梦境的段落作为支点展开,导演利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伊萨克这位老人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即孤独、冷漠,他对于爱情的渴望与失落以及对于死亡的恐惧。
三、同一画面中的双重时空表现
影片中的一些画面同时存在过去和现在双重时空,也就是说,将过去与现在、梦幻与现实并列在同一个画面中,并让两者相互对话。这在50年代应该说是一种独创,这种独创的手法在影片中出现了多次,比如在第二个梦境,年迈的伊萨克在野草荒地与年轻的莎拉相遇。伊萨克如同隐形人一般进入画面,坐在过去的对面,注视着莎拉杰专心致志地采集野草莓。他禁不住喊出她的名字,莎拉却完全听不见。他也没有被过去的人们发现,更没法和他们交流。他继续默默地注视,然后目睹了他哥哥夺走了他的情人,那一征象征纯洁爱情的野草莓被打翻。老年的伊萨克回到了过去,目睹了最难堪的场面,却无法改变过去。这样的画面处理烘托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感伤氛围,同时也唤起了他对过去的懊悔之情。
《野草莓》是伯格曼的颠峰之作,也是世界电影史划时代的一部杰作,开创了作者电影、主观电影、内省电影的先河。影片外拓了电影语言的表现领域,不仅标志着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和电影语言的不断革新,也促使英格玛·伯格曼成为“现代主义电影大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