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姜文执导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了一群孩子在动荡年代的成长故事,展示了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的混乱与成长。影片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对青春期的困惑有着极为真实的描写,从某种角度来看,《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姜文的“成人仪式”,在这个仪式过后,姜文彻底确立了作为一个才情卓绝的导演的独特地位。
一、人物分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们是一类新典型,他展示了革命家族内部的精神冲突。马小军的青春期具有超越时代的一般特点:一个少年开始面对社会的艰难,其间不失为外人道,耻于为外人知的辛酸在影片中时有流露。躁动的欲望和让人绝望的失败折磨着他,阳光灿烂之下,阴影也必浓重。
二、个人化的叙述方式
故事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中的70年代。但是,片中表现的更是姜文记忆中的文革,是姜文的少年时代。他无意提供一段教科书一般全面、严谨的文革历史,而是纯粹从个人观点出发,不带社会公共的价值尺度去处理这个题材,他更感兴趣的是讲述一个少年在乱世中成长的故事。他带给观众的,是他主观中的真实。
因而,影片中我们看到,街上除了马小军和伙伴们,几乎没有其他行人,这种叙述方式完全把观众带入讲述者的个人世界中,片中第一人称的画外音,明确清晰的道出了作者的心声:“那时总是阳光灿烂……”给影片奠定了遥想当年,无限怀念的基调,摄影机多次微仰的角度在男主人公马小军近前拍摄,使他在荧幕上形象高大,并两次出现他的镜像,暴露出“作者”的自恋倾向,即对少年的“我”的深深迷恋。
姜文说:“电影是个性化的东西,我希望我能用自己的方法拍电影。”可见他追求的一种强烈的个人风格,给影片打下了“作者”的烙印。
三、摄影特色
首先,片中许多场面是用36格/秒的高速拍摄,这些升格镜头的使用,给人一种荡漾、飘渺的感觉,恰如其分的表现了马小军此时的心理感受:或惊喜,或悲伤,或绝望。(www.daowen.com)
运动镜头的大量使用也是为了体现少年们的感觉。随着角色大幅度的位移,摇、移、跟、升、降等运动镜头大量运用,那种方位感和运动感使观众观看时身临其境。
影片的整体影调是明亮的阳光,这是主人公心理的光线,是青春的色彩,它是那样的明亮、温暖、充足到过剩。这是导演个性化的发现在具体场景中的传达。
四、声音的运用
影片中穿插着多首70年代流行的革命歌曲,带来浓郁的时代气息,唤起人们强烈的怀旧情感,是马小军不可分割的感情的一部分。
同时,《乡村骑士》这首意大利人作曲的19世纪音乐,成为他对那个时代回忆的主旋律,带领人们一同来感受和回味少年时代对阳光的渴望和阴晦的忧伤。
《阳光灿烂的日子》取得国内外公认的成功,表现出与以往的“文革”题材的影片完全不同的思想内核和外部电影形态。它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文革”片,而是一部青春的幻想,一则成长的寓言,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将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不可回避的重要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