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罗生门》有着怎么样的主题表示呢

《罗生门》有着怎么样的主题表示呢

更新时间:2025-01-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罗生门》就此展现了人性中赤裸裸的软弱与谎言。另一种观点认为《罗生门》中阐述真理的不存在,因为影片似乎并没有告诉我们武士被杀的真相,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实的。《罗生门》的结尾还是樵夫良心发现,决定收养弃婴,此刻雨停了,太阳出来了。

   

一间破殿,一块牌匾,一场大雨,一个故事。《罗生门》就此展现了人性中赤裸裸的软弱与谎言。影片以一宗案件为背景,描写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性和不可知性,然而其结尾的转折又将原有的对整个世界的绝望一改成为最终强调人的可信,赞扬人道主义的胜利和道德的复兴。

黑泽明的作品往往蕴涵着深刻的道德观念与哲理,在影像风格上东西合壁。在50年的导演生涯中,黑泽明一生追求精湛,奉献了如《七武士》《蜘蛛巢城》《德苏乌扎拉》《影武者》《乱》等30余部优秀作品,并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1990他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98年,这位世界电影巨匠病逝于日本,享年88岁。

一、套层结构

《罗生门》采取了套层结构,在罗生门下,樵夫、行脚憎和打杂的对案件的讨论构成了影片的第一重时空,而多襄丸、真砂、女巫在公堂上回顾武士死亡的原委则是第二重时空,两重时空的若即若离丰富了叙事,使其丰满而富于变化。并且,不仅多襄丸、真砂、女巫等人的证词互相对立,彼此构成参照,同时又与樵夫、行脚僧等人存有矛盾的质疑分析构成了另—层参照,从而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也使影片主题多义、内蕴丰富。

二、主题分析(www.daowen.com)

关于《罗生门》的主题向来存有很多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影片表达了人对人性的绝望。因为在影片中,每个人的讲述都从利己观念出发,放大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回避或用谎言掩盖对自己不利的一面。另一种观点认为《罗生门》中阐述真理的不存在,因为影片似乎并没有告诉我们武士被杀的真相,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实的。第三种观点则主张,影片在抨击人的自私和宣扬人道主义。前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纵观整部影片,第三种观点似乎更加有说服力。首先,强调人的可信,赞颂人道主义的胜利是黑泽明作品一以贯之的主题特点。其次,黑泽明与桥本忍一同修改脚本时,增加了一个亲眼看到这件事情的樵夫,而且在结尾处又安排了他收养弃婴这一情节,这样的改编,意图似乎是明显的。如果说芥川龙之介的《筱竹丛中》没有给武土之死一个明确的解释,那么黑泽明增加樵夫作为目击者,其实含蓄地向观众表明了事情的真相,即人世间确实存在着自私自利的严酷现实,但与自私自利对立的人道主义也是永恒的,人还是可以相信的。

同时,破旧不堪的罗生门,是贫穷落后的象征,它代表着当时的战争连年,兵荒马乱,天灾人祸。影片中出场的人物大多属于当时的下层人物,并且在台词中多次谈到了窘迫的生存现状。影片这样安排,都在说明是到处发生着饥饿、灾荒的社会现实,造成了人们的自私自利和卑鄙的精神境界,自私丑陋并非是人的本性。

三、“摄影机第一次进入了森林”

影片很多场景都选择在森林,而《罗生门》中的森林戏又是常被称道的,尤其是樵夫进入森林前的20个镜头中,摄影机的移动、憔夫的走动、阳光穿过树梢的跳动、投射在斧头、人脸上的闪动,都使画面内部充满动感。在剪辑上,不断变化景别和角度,配合音乐的律动,又加强了外部节奏的跳跃感,从而使画面具有一种流动美,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罗生门》的结尾还是樵夫良心发现,决定收养弃婴,此刻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人性的善恶,在最后导演还是选择了善的结局。这部思考人性的影片,最终奠定了导演黑泽明的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黑泽天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