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四百击》怎么样去赏析它

《四百击》怎么样去赏析它

更新时间:2025-01-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其中的代表作品《四百下》。《四百下》是法国新浪潮著名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1959年拍摄的反映青少年问题的影片。片名《四百下》在法语中是“奋力抗议”的意思,指主人公对社会不公的抗议。相对于情节的松散,特吕弗电影中的人物却十分鲜明,《四百下》中的安托万做过什么事并不那么容易被人记起,但其迷惘的眼神和脆弱的心灵却使人过目不忘。《四百下》这部影片至今看来仍然是激动人心的。

四百下

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革命性运动。它突破了传统电影一元化的结构,拓展了电影的创作领域,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其中的代表作品《四百下》。

《四百下》是法国新浪潮著名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1959年拍摄的反映青少年问题的影片。主人公——小男孩安托万因无法忍受学校、家庭、社会的重压而走上叛逆的道路,寻找自己的自由。片名《四百下》在法语中是奋力抗议”的意思,指主人公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他经历的少年痛苦是非常典型的人生历程,没有丝毫修饰和夸大,因此能引起广泛共鸣。本片最早的构思是一部20分钟的短片,后被特吕弗从四部短片方案中选择处理成完整的故事片。当年一经问世,立即成为新浪潮电影流派的开山之作,亦得到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的殊荣,是艺术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

一、叙事结构的创新

在叙事上,特吕弗实践了自己的艺术主张:编剧与导演合一,“非连续性哲学”,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影片以一连串安托万生活的片段构成了叙事的链条,彼此关系松散,却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整部影片由几个看似琐碎的小事件组成,“受罚”、“旷课”、“吵架”、“出走”、“火灾”、“偷打字机”、“进少管所”、“逃跑”,每个小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并不很清晰,特吕弗甚至是在有意识地模糊其中蕴含的戏剧性,而以一种近似于白描的手法冷静客观地任由它们在电影中发生着。相对于情节的松散,特吕弗电影中的人物却十分鲜明,《四百下》中的安托万做过什么事并不那么容易被人记起,但其迷惘的眼神和脆弱的心灵却使人过目不忘。这种特点在特吕弗之后的影片中也十分突出,而且也影响了之后的伯格曼、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世界级导演的电影创作。(www.daowen.com)

二、长镜头的运用

在视听语言上,特吕弗用《四百下》实践了安德烈·巴赞所鼓吹的长镜头和场面调度理论。特吕弗选择了较多的长镜头和跟拍来表现安托万的生活。特吕弗借用巴黎街道的便利条件,大量使用长镜头来拍摄安托万在街道上的动作和状态。镜头运动紧紧跟随安托万的行动,带出了巴黎这座“忧郁”的城市。在跟拍中,特吕弗没有复杂的运动设备,基本上都是运用摇和手持跟拍,因而视觉感受比较朴实,而不是炫耀某种运动技巧。在机位的选择上,往往使用一些离人物较远且中间常有阻挡的位置,营造一种偷拍的感觉。

影片中最经典的长镜头出现在结尾,是一个长达两分多钟的长镜头段落。安托万逃出少管所,镜头一直静静地跟随着安托万奔跑的步伐,因而也带领观众以这样一种安静的方式看着这个被世界误解与排斥的孩子最后的反抗。安托万奔跑的身影和他最后定格的充满稚气的面孔会在这长达几分钟的镜头中深深地印入观众的脑海,久久不能忘却。这是一种深沉的悲悯,一种成人世界对一个孩子的世界的漠不关心的深刻批判,这正是本片所想要表达的主题。

《四百下》这部影片至今看来仍然是激动人心的。虽然场景和剧情有点平铺直叙,但是始终维持着一种张力。长镜头的运用、生活场景的真实呈现,人物内心的细腻捕捉,使本片成为新浪潮电影的经典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