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第三节 新心理主义文学的动态及其主张

第三节 新心理主义文学的动态及其主张

时间:2023-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以信赖现代科学的伊藤整、堀辰雄和阿部知二等人以《文学》、《诗与诗论》等杂志为中心,展开了以新心理主义文学为主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文坛上又出现了一股现代艺术派文学的潮流。此后,一系列的西方心理主义文学思潮纷纷被译介到日本。在新心理主义文学理论方面建树颇大的当属伊藤整。

第三节 新心理主义文学的动态及其主张

1931年开始,新兴艺术派开始分裂,其代表的文学的整体也日渐衰微,以“革命文学”为目标的无产阶级文学在日本文坛占有绝对优势。与此同时,以信赖现代科学的伊藤整、堀辰雄和阿部知二等人以《文学》、《诗与诗论》等杂志为中心,展开了以新心理主义文学为主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文坛上又出现了一股现代艺术派文学的潮流。

一、新心理文学产生的土壤及中心使命

日本的近代文学较之古代文学更加强调觉醒的自我意识,因而比古代文学具有更多的心理描写。二叶亭四迷(1864—1909)的《浮云》(1887)、樋口一叶(1872—1896)的《青梅竹马》(1895)、泉镜花(1873—1939)的《誓言》(1896)等小说都具有入微的心理描写。而夏目漱石(1867—1916)的《我是猫》(1905)、《三四郎》(1908)、《其后》(1909)、《门》(1910)、《心》(1914)、《明暗》(1916),森鸥外(1862—1922)的《阿部一族》(1913)、《大盐平八郎》(1913)、《高濑舟》(1916)、《寒山拾得》(1916),芥川龙之介(1892—1927)的《戏作三味》(1917)、《枯野抄》(1918)、《莽丛中》(1922)、《河童》(1927)、《齿轮》(1927),志贺直哉(1883—1971)的《暗夜行路》(1921)等等,都是近代不同时期在心理描写方面很成功的佳作,为一脉相承的新心理文学提供了必不可缺少的养料。

此外,早在新感觉派兴起的时候,达达派、未来派、表现派文学已经淡出欧洲文坛,取而代之的主流先锋派艺术是由达达派衍生而来的超现实主义德国文坛还兴起了与英国心理现实倾向有承继关系的新求实主义(57)。在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莱蒙·拉迪盖(58)安德烈·纪德(59)作家的心理小说渐成气候。日本的一批敢于变革、勇于探索的文学者们受到其影响和感染,不懈地在理论上、创作上,特别是艺术表现手法的革新、发展上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创新。1925年8月,堀口大学率先在《新潮》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作为小说新形式的‘内心独白’”的文章,强调詹姆斯·乔伊斯开拓“内心独白”和“意识流”这一小说新形式的意义,并预言“虽然日本还没有这种形式的作品,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出现”(60)。此后,一系列的西方心理主义文学思潮纷纷被译介到日本。

春山行夫(1902—1994)主编的《诗与诗论》、堀辰雄等人撰稿的《文学》、淀野隆三主编的《诗·现实》、伊藤整主编的《新文学研究》等一系列的杂志在一战后西欧现代派作品和艺术思潮的译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学》从创刊号就连载淀野隆三、佐藤正彰、三宅彻三、神田龙雄翻译的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卷《斯万家的人们》,还译介了阿图尔·兰波(61)、纪德、拉迪盖的作品;《诗·现实》从第二期开始连载伊藤整、永松定、辻野久宪翻译的乔伊斯的《尤利西斯》;1929年,土居光知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进一步介绍乔伊斯开创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的小说新模式。《新文学研究》也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62)、乔伊斯、普鲁斯特等欧洲新文学。其中《斯万家的人们》、《尤利西斯》和由堀口大学(1892—1981)译介的拉迪盖的《奥热尔伯爵的误会》这三部西欧文学主流心理主义巨作的译介,是日本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事件。这些西方心理主义文学的译介,为日本新心理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也正如现代文学评论家长谷川泉所说:“纵观当今整个文学之新精神,无一不出于《诗与诗论》运动。”“《诗·现实》的发展将使我们的艺术丰富发达。”(63)

参加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的作家除了伊藤整、堀辰雄、阿部知二之外,还有河上彻太郎(1902—1980)、井伏鳟二、淀野隆三(1904—1967)、西胁顺三郎(1894—1982)、春山行夫(1902—1994)、佐藤正彰(1905—1975)、神西清(1903—1957),而被誉为“新感觉派双璧”的横光利一和川端康成在新感觉派解体后,也开始在实践上转向新心理主义。这些作家们“企图重新组合现代艺术派,以反对新感觉派、新兴艺术派的以形式技术为中心的倾向,继续对抗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以及作为纯文学,抗衡新抬头的大众文学”(64),可以说这就是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的中心使命。

二、新心理主义文学的文学主张

新心理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在于介绍并运用普鲁斯特的“内心独白”和乔伊斯的“意识流”的手法。

在新心理主义文学理论方面建树颇大的当属伊藤整。对于“新的文学理念”,他在“作为方法的‘意识流’”(1931)一文中做了如下阐释,表现出向传统小说挑战、致力于变革传统的小说概念和表现模式的精神:

新文学必然迈出真正的第一步,就是从明确区别内部现实与外部现实开始。最初不是为了心理文学而特地划分这种区别的。严格地说,这是一种现实本身的领域的区别,是正当地承受这样的思维,这是一切新艺术的重要的出发点。探求严重现实的文学,首先困惑于20世纪繁荣的形态的丰富性。当进一步发现人的心理的广大领域以后,那一定会感到更大的困惑。即文学的素材空前过剩。只能通过渐次的叙述来描写它的文学,为了展开这些素材,就在文体上引起了解体的混乱。在这种混乱中,就提出明确区别外部与内部的现实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世界文坛就认同今后新的文学的古典,这就产生了写《尤利西斯》的乔伊斯。他作为方法采用的“意识流”的价值,决不是在于其外形的晦涩性和珍奇性,而是通过作者具有对现实的重大认识的证明,来确立其绝对的位置。(65)

1930年,伊藤整发表了“关于意识流”和“新心理小说”的文章,对以往的小说创作提出了挑战,提倡将新心理主义纳入小说的创作中。他在“新心理小说”一文中明确指出:

乔伊斯、布鲁斯特、伍尔夫在作品里所运用的心理现实主义的表现法,尽管因外在形式上的晦涩而遭到种种非议和排斥,但如今无视新心理主义,就无法规划小说的发展。(66)

在新感觉派文学走入低潮后,横光利一和川端康成为突破新感觉派的纯粹的形式主义框架,开始在实践上运用近似新心理主义的手法进行创作。如横光利一创作了《机械》(1930),摈弃了他以前的对新感觉派印象若即若离的手法,运用联想,文章不分段落,句子连绵不断,文字排列密密麻麻。川端康成创作了《针·玻璃·雾》(1930)、《水晶幻想》(1931)等,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日本现代艺术派已经从新感觉派的形式主义的形态描写转移到了对心理的直接描写。伊藤整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发表了题为“文学领域的转移”(1930)一文,总结了这一文学现象:文学要同时具有两种功能,即能够把文字比喻的形态描写和当时人物的心理同时传达给读者。今后的新文学就是要开拓形态领域、精神领域,并从这两个领域的互动关系中创作出作品。

伊藤整还于1931年写下了“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的文学方法”、于1932年写下了“新心理主义文学”等文章,进一步介绍普鲁斯特的“内心独白”和乔伊斯的“意识流”,并把这两种文学手法定为新心理主义文学的创作理念和技法。“新心理主义文学”由此发端,“新心理主义文学”也作为一个崭新的名称而正式取代了这一潮流在日本文坛上以往的名称“新科学的文艺”。在此,这两篇文章都提到,普鲁斯特文学方法的秘密就在于:

它以感觉强度为中心,作者记忆里的全部时间和地点与实际存在的进展毫无相关地、从感觉的原因向结果,再从结果向根源随心所欲地运动。(67)

而作者在小说里的位置具有革命般的重要性。在以前的文学创作中,作者不可能在小说中出现,只能通过作品把自己的思想、主张传达出来,但是,在普鲁斯特的“意识流”的创作手法里,作者是构成小说结构的最大要素。所以,作品的地点和人物完全虚构,作品的神秘性由此而生。

乔伊斯的意识流手法则是“在外界现实与精神内部现实,或者某种行为、形态及其精神的反射发生的顺序上,一定程度地同时叙述”。(68)伊藤认为“过去的文学是根据‘话术技术’完成的,只写‘心理外的现实’。新心理主义则向文学提出存在过去的文学所不能相信的其他另一半的现实,即与外在现实对立的精神内的现实”。(69)传统的叙述方法是说明性地叙说故事,而乔伊斯的“意识流”则是对人的意识感觉到的东西进行外在和内在的即时性报告。

伊藤整在“作为方法的‘意识流’”(1931)一文中对此又进一步予以说明,并进一步明确地分析了乔伊斯的“意识流”和新心理主义文学的关系。他说:

新文学就是要通过在文体上探索出一种有能力、一起表现外部现实和内部现实的方法来发展自己。……这就是采取意识流的手法,可以区别外部与内部的现实,将文学的平面渐次叙述的方法,变为立体的、有能力大部分同时展开的叙述。即在描写现实中的外部形态和行动的同时,直接记述作为从其各形态和行动所引起的联想而出现的空想、回忆、意愿、痛恨、欢喜,以及其他无限的心理内的诸种现象,而“话术技术”却是不可能的。(70)(www.daowen.com)

伊藤整还把乔伊斯的“意识流”、普鲁斯特的“内心独白”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作了比较研究,认为文学的精神世界比行动世界更为重要。接着,他又在“乔伊斯的一个侧面”(1932)一文中指出:乔伊斯独创的“意识流”本身就与精神分析的解释有着密切的关系,精神分析学有助于挖掘人的内心深层的心理活动以及潜在的愿望和感情,探索其心理秘密和心理规律,判断出被压抑的精神活动的动向,从而做出实际行动的选择。

除此而外,伊藤整发表于1930年的“文学上的技术方向”、“文学技术的速度和精密度”、“文学领域的转移”,发表于1931年的“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的文学方法”、“小说上的实验”,发表于1932年的“关于小说的心理性”、“新心理主义文学”等论文,都是新心理主义文学的重要理论著作。他在1932年出版的评论合集《新心理主义文学》更是新心理主义文学理论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除了伊藤整的文章、著作之外,还有土户久夫的“新心理主义小说的构成”(1931)、河上彻太郎的“关于心理主义的我见”(1931),小林秀雄的“心理小说”(1931)、濑沼茂树的“拟浪漫主义的复归——心理现实主义文学方法论的批判”(1931)、淀野隆三的“关于普鲁斯特的艺术——新心理主义文学批判备忘录”(1932)等也是对新心理主义文学理论建设不可忽视的篇章。

三、新心理主义文学的小说创作

伊藤整在“新心理主义文学”中强调:“已经开辟了这一新季节的小说领域,不实践它、超越它,就不可能参与未来的描写新人的小说创造。”(71)新心理主义文学的作家们不但在理论著作里阐述自己的观点,还在创作中实践这些主张。

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心理主义文学作家有伊藤整和堀辰雄。伊藤整的创作一改现代艺术派的重视感觉的抒情性作风,转向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剖析自我,表现乔伊斯“意识流”中的“内心的伤”并希望得到救济。他的创作受到川端康成的称赞:“作品的手法新颖,其新颖性在于使用心理描写的新方法,它经过消化而获得成功”(72);堀辰雄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各个角度综合描写人物内心世界。主要的佳作有:伊藤整的《感情细胞的断面》(1930)、《M百货商店》(1930)、《幽灵的街道》(1937)、《幽鬼的村落》(1938)、《青春》(1938)、《得能武郎的生活和意见》(1940)和续篇《得能物语》(1942)、长篇小说《鸣海仙吉》(1948),堀辰雄的《神圣家族》(1930)、《美丽的村庄》(1933)、《起风了》(1936—1938)、《菜穗子》(1941)等。

横光利一和川端康成也在实践上运用新心理主义的手法进行创作。横光利一的《机械》,川端康成的《针·玻璃·雾》、《水晶幻想》也给日本近代文坛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这些作品,除了秉承新感觉派、新兴艺术派的多用象征、隐喻的技法,而且还广泛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惯于运用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等手法,从内心审美层面上描写人物;不但表现事物的外在,而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着力于映射现实生活中人物内在的意识和心理,虽然有淡化时代概念的倾向,但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内涵,进一步丰富了现代艺术派的内涵;不但描写人物感情的煎熬、心灵的孤寂和心理的变态等,尽力开拓人物的心灵世界,而且积极探索人生意义。这些都是新心理主义小说创作的特点。

四、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的亚流——主知主义文学运动

主知主义文学是作为新心理主义文学的亚流,和新心理主义文学一起并存于日本文坛的。它提倡以知性观察和描写社会,以知性处理感情,在具体创作上有意识地把语言和知性相结合,用科学的手法指导文学理论实践。

1929年,阿部知二在《诗和诗论》上发表了“主知主义的文学论”,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第一,文学要在社会上恢复繁荣,就必须重视科学的知性的要素,要进行社会的、文明的批评或者技术论的探索。第二,文学通过有意识地采用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精神科学等方法,积极地与人类的文明现象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此外,阿部知二还强调要以知性处理感情,在具体运作上要尽量避免使用情绪的、感情的语言,要有意识地把语言和知性直接结合起来,努力把科学的方法运用到文学理论和实践活动中(73)。他的这些主张得到了春山行夫等人的支持。

基于上述理论,阿部知二写下了一些主知主义的实践性作品,如《冬天的家》(1936)、《风雪》(1938)等。

“主情”(重抒情)为日本传统文学的一大特点贯穿始终,而无论是以伊藤整为代表的日本新心理主义还是阿部知二的主知主义在强调科学的方法意识、探索科学性方法方面的尝试,不但没有拘泥于日本文学的“主情”这一传统特点,而且还对其进行了扬弃,希望知性地探索人们的感情世界。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主知主义的创作实践中遵循着“知性地探索感情世界”这一原则,却没有把握好“主知”和“主情”的度的问题。它完全尊重知性和科学,使得作者尽量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尽可能避免观点夹杂个人情感,从而缺乏丰富的感情因素,这些都造成了主知主义文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遗憾:即无法整合文学和科学、内容和方法、情感和知性等几对关系。

五、对于新心理主义运动意义的评价

1933年,伊藤整在“新心理主义运动前后”总结了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在日本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作为现代日本文学的形式上的新实践,“新感觉派的断续法和新心理主义派的意识流是最明显的,无与伦比的”,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是欧洲前卫文学各种技术的全面综合。第二,西欧文学的介绍和移植给日本文学带来了冲击——(第一阶段)。第三,是重视对文学的思考,对文学精髓的探讨——(第二阶段)。(74)

就这样,现代艺术派文学由“感觉”到“心理”,再由“心理”到“行动”,而新心理主义文学也采用象征、隐喻、内心独白、意识流和精神分析等艺术手法,作为一个现代艺术派的文学流派,新心理主义文学较之新感觉派、新兴艺术派,更有意识、更自觉和更有系统地引进西欧小说的新方法,在日本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展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之后,日本法西斯势力日益壮大,国粹主义抬头,新心理主义乃至现代艺术派文学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自行解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