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应该是日本人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日本人喜欢“和”字。
日语中也用“和”字,而这个“和”字是直接从中国汉字引进过去的。“和”字在日语中的有6种意思。一是和气,柔和,和缓;二是和睦,和解,和平;三是和声,调和,唱和;四是混合,中和,调和;五是和服,和歌,和食;六是和数。
日本人喜欢“和”字,在常见的日语词汇中含“和”字的就特别多。比如大和、三和、亲和等。
就连日本人的名字中都常常加入“和”字,比如男性叫“和夫”,女性叫“和子”。
在政治方面,执政的自民党曾经宣扬过“和的政治”,这里的“和”是指集体领导。
日本人非常注重人际间的“和”,不喜欢相互“争”,那么自然也就不喜欢吵架。对待吵架,他们只是一味的强调双方要“和”,实质上就是和稀泥,因而日本有一成语叫“喧哗两成败”,意思是说有理十三无理十四,各打五十大板。因为他们破坏了人际间的和,损害了集团的团结。日本企业称为“株式会社”,含义即企业如一个大家庭,为了避免家庭内部产生对抗,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维持家庭内部的和谐、团结。
日本人这种为和不争的表现,折射出了日本人的处世哲学。在讨论研究一些问题时,一般会上不会发生争论,多数人只带耳朵不开口,肯发表意见的人极少,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很少发表。
日本虽土地资源稀少,但水源却很丰富,水质也好,全日本各地的生水都可以直接饮用。纵览日本人的生活,便可知道日本是受惠于水的。在日本列岛上,居住着1亿3千万人(2009年)。除1万6千多阿伊努族外,剩下的便是“大和民族”,所以,在日本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多加个“和”字,如“和服”、“和食”、“和歌”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日本与“和”也有着很大的渊源,《君之代》是日本的国歌,是赞颂天皇的一首古典诗歌,见于《古今和歌集》。日本的很多仪式上使用《君之代》乐谱,对歌词内容,不少日本人都认为不妥或持批判态度。然而,《君之代》却没有任何政权法定为国歌,而又是实质上的国歌,这便是一种不约而同的“和”。
还有关于“和”的文化,比如日本的民族服装是和服;特有的饭菜为“和食”,主食大多是米饭,副食大多是海产品;传统的日式住宅使用木头构成的,又称“和式”住宅;日本人也喜欢吟诗做赋,所以他们也有自己的“和歌”,这可不是歌曲,而是日本的一种诗歌体。
现在介绍一下和文化中的和歌。
和歌这种日本诗是对汉诗而言的。日本最初的诗使用汉字写成的,有的用汉字的意,有的用汉字的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日本特点的诗。因为日本叫大和民族,加之写了诗要吟唱,所以便称其为和歌。
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短歌的人愈来愈多,日本人口中所说的歌人,也常常专指做短歌的人。
根据日本最早的诗集《万叶集》记载,第一首和歌作于公元757年。而和歌也是受到中国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的影响,因此出现了短歌中五七五七七的形式,即便是长歌,最后也是以五七五七七结尾。日本除短歌外尚有更短的俳句,它也是定型诗五七五的格式,只有17个字。
《古今和歌集》序里有一段是关于和歌类别的,翻译过来大意为:和歌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书中说和歌是以逸者其声乐,怨者其吟悲,可以述怀,可以发愤,动天地,感鬼神,化人伦,和夫妇。(www.daowen.com)
纪友则在《古今和歌集》里有一首和歌写的凄凉而唯美,把自己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樱花如旧身已衰
樱花色香皆如旧
大息今吾非当年
蝉声悲切夏衣薄
冰炭人情识此时
这首诗似乎与我国古代的诗人杜甫的文风也有相似,可见日本的和歌与中国的古诗都是通过文字抒发情怀的一种媒介。日本也是善于应用“虚”与“实”的写法来让和歌更为丰满。
就我国唐宋诗词与日本和歌的表现看,其意境的“实”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描摹自然的纯写景之作。
二、不加入任何衬托渲染的手段,清楚无隐地抒发作者对事件、人物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直抒胸臆,直陈己见。这类的中国作品比如有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也包括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日本和歌中纪贯之的“莫嗟樱花散落疾,人心无风亦波澜”与我国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诗意酷似,皆恨人情险恶、世路维艰之作。
三、中日两国的“墨客”都喜欢用铺叙的手法,通过展现某一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客观性、纪实性都很强。
在这方面,我国的唐宋时期应该以杜甫诗、柳永词为代表。北宋柳永词大多以实说直叙为主,如《定风波·自春来》、《迷仙引·才过笄年》等篇皆极尽铺陈直叙之能事,将男女别离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就日本和歌来看,山上忆良的《贫穷问答歌》是为数较少的反映民生疾苦、同情穷苦百姓的作品。歌中全用铺叙,以两个农民对话的形式,叙述了他们悲惨的生活情景:“灶绝烟火气,甑为蛛丝罩。久疏忘炊术,中鸣如夜鸟。已短犹欲剪,谚悯无可告。执笞里长来,逼叱声咆哮。曾是不相恤,胡然世人道。”此歌作者取旁观者的角度,借诗中人物之口揭露社会现状,其内容的深刻性和表现方式的客观性与我国杜甫《兵车行》、“三吏”、“三别”等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和歌除了短歌、俳句外,日本也有一种非定型自由体诗歌,被称为现代诗。定型诗的缺陷是不容易充分表现一个人的复杂心理,所以出现部分歌人打破定型诗而从事现代诗的创作。由于定型诗的这一缺陷,世界各国都出现定型诗趋于消亡的倾向。
其次讨论唐宋诗词与日本和歌意境中的“虚”。所谓“虚”是指诗歌的深层含义不是通过字面本身直接表达出来的,字面只是一个引导物,诗歌的深层含义需要读者更进一步的介入。一般说来,这类作品不是以撞击人心的震撼力取胜,而是以宛曲回环的韵味见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