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日本武道的发展,你了解多少

日本武道的发展,你了解多少

时间:2023-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国风尚武,认为“治世文为重,乱世武为先”,安邦定国武不可少,所以把所有武学统称为“武道”。日本武道有众多形式,影响最大的大致有七种,称为“武道七门”。到了武士当权的幕府时代至今日,相扑运动员社会地位都极高,是众多少女心目中的偶像。如今,日本相扑界为了使相扑运动走向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对相扑进行了很多改革。弓道弓道,古称弓术,是日本一项源远流长的古武道。

日本武道的发展,你了解多少

日本国风尚武,认为“治世文为重,乱世武为先”,安邦定国武不可少,所以把所有武学统称为“武道”。

“武道”是日本武术的总称,“道”的基本意思是“方式”或“道路”。日本武道有众多形式,影响最大的大致有七种,称为“武道七门”。这七门分别是“相扑”、“弓道”、“剑道”、“柔道”、“居合道”、“合气道”、“空手道”。

相扑

日本有许多传统的运动项目,其中相扑是一直保持有高度人气、历久不衰的项目,是一种类似摔跤的体育活动,堪称日本的“国技”。

最早时候,相扑是一种敬神的仪式,一般在庆典和祭祀上出现,人们在神殿为丰收之神举行比赛,以此祈求一个好的收成,所以它是与日本神道教相关联的,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相扑成了日本历史和日本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一直都受到民众的追捧,日本人在乔迁新喜之时,都以能收到一名相扑选手(日本称为力士)的名片为荣,并且相信婴儿被相扑选手抱过将来会健康吉祥。

日本每年举行6次相扑大会,单月开赛,分别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4座城市举行,每次赛期15天。每逢赛季,相扑迷们从四面八方潮涌而至,相当于人民币300元至3000元的门票,一下子就销售一空。

日本相扑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但确切地说,相扑原是我国古代“角抵”的一种。早在西汉初年,冀州(今河北)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游戏:人们戴着有角的面具互相比武、斗力。这种既是竞技又是表演的活动,被称为“角抵”,又名“蚩尤戏”。

司马迁在《史记·黄帝本纪》中曾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头,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将“角抵”与黄帝战蚩尤的传说联系起来,这就足够说明它的漫长历史。所以,虽然中国和日本两国在历史上都有相扑,但从一些出土文物上来看,中国秦汉时期的角抵形象同日本现在流行的相扑颇为相似。在西晋初年,中国已有相扑的名称。而在唐宋元明清各代,相扑活动也一直盛行。到了清代中叶,相扑的名称才逐渐消失。

古代的“角抵”的范围很广,相扑仅是其中一部分。到宋代,“角抵”一词才专指摔跤一类活动,亦称相扑。最早一本记载相扑的书籍是《日本书纪》。其中的“角力”、“角抵”等字就是描述相扑的。

在日本的古代,相扑活动只为天皇将相表演,当时的“相扑节会”是宫中重要的仪式之一,能够上场的相扑人以此作为毕生的荣耀,人们更会视其为英雄。到了武士当权的幕府时代至今日,相扑运动员社会地位都极高,是众多少女心目中的偶像。日本著名女星宫泽里惠就曾热烈追逐过一位著名相扑选手贵乃花,但由于演艺人员“出身卑微”,最终被男方家长严词拒绝。由此可见,相扑在日本是一项多么尊贵的职业。

比赛前,要进行很严肃的仪式。相扑手们有力的双脚踩着地板,表示驱鬼除邪。要用清水漱口,洗去污浊。最有意思的是撒盐。相扑手入场时,会向土俵(竞技场地)大把撒盐,在日本撒盐被认为能够驱邪。有人统计,每天赛场上撒的盐可达40公斤。

除此,裁判员的装扮、动作和赛场的布置都体现出日本传统文化的风格。

这都显示出了相扑运动的文化特征以及它作为一种神圣仪式的运动的一丝不苟。

相扑运动员装束很简单,只在腰间系一条“丁字兜裆布”以遮住下身。在人们看来,相扑运动员的装扮可能有些不雅,但这确实是相扑运动的专用“运动衣”。比赛时,相扑选手在直径为4.55米的圆形土俵上进行角逐,只要把对手逼出土俵,或者使对手除脚以外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地面,即为胜利。

以前在日本,有很多的相扑运动员都是乡村一些家里贫寒的子女,从小就接受“相扑部屋”的教育,以此达到“出人头地”的社会位置。“部屋”就是封闭式的专业相扑学校。每年从全国小学生中选招学员,一旦选中,只要家长同意,吃、穿、住全由部屋负担。小学、初中是义务教育,高中以上的一切费用则由部屋负责。部屋培养学员少则几个,多则上百人。

当代职业相扑比赛的相扑手们,必须通过相扑协会举办的训练班,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严格训练,包括思想修养、饮食、相扑技术、运动医学、生理学及汉诗的学习。如今,日本相扑界为了使相扑运动走向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对相扑进行了很多改革。

大多数优秀的相扑选手都是在18-35岁之间,初学者一般都会居住在相当严格的专门相扑室里。日本的相扑男选手,越“膘肥体胖”当然也就越有利,所以为了尽量长胖,相扑选手每天除了只进行短时间的训练外,就是吃大量的食物,并且吃饭后就睡觉。

相扑运动充分体现出日本人严谨的礼仪和刚忍并容的性格,被认为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载体。有人说“不懂相扑就无法真正了解日本文化”。

弓道

弓道,古称弓术,是日本一项源远流长的古武道。如同日本传统的剑道、茶道、书道,日本人把运弓射箭、射中标靶这一套短短几分钟就能完成的动作仪式化,融入禅宗的理念,上升到“道”的境界。

弓在日本不但是战场上克敌的武器,还是在仪式上代表驱鬼除邪的法宝。《弓道》的作者邓·杜普罗斯培洛认为,弓道是日本的古代射术在受到日本的神道教与古代中国的禅学影响下产生的。在形式上,它既继承了日本弓术的特点,又吸收了中国射礼的内容。在抛弃中国射礼繁复的礼仪的同时,又将禅宗中的许多理念融入其中。所以,日本的弓道练习者所讲的很多东西,如“一射,一生也”、“射如流水”等,可以说禅味十足,耐人寻味。

日本的弓道和中国古代的弓术有相似之处,是以弓和箭为武器,在没有枪炮的冷兵器时代,弓箭是军队中必不可少的武器,因此日本对弓道自古以来就有很高的研究。

弓道的基本要求,是运用弓把箭射到标靶之上,而当中涉及的动作、修养、精神力、礼仪等,都能充分锻炼弓手的身心。古代的弓术包含着战术、武艺的战斗意义,如今则已发展成一项与健康体育有关的运动。不过难得的是,有许多古老的弓道流派至今仍然存在,更能将古有的弓术精神与现代的弓道融合并存,令弓道的传承得以持续。

在古代日本,不但士兵需要学习弓术,就算是军队中的大将也要学习,这点从日本的古代小说和古典戏曲中就可以看出。在多部描写日本战国时期的电影中时常可以看到,两军交战时有专门的弓箭部队,战斗中“箭如飞蝗”的场面,可想弓术在日本古代的普及和使用。

弓道起源于射箭术。日本有弓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年,日本曾颁布一项法令,规定一年的其中几天人们要专门从事弓箭制作,以补充军队弓箭的消耗,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弓箭已经成为日本主要的武器装备之一。根据日本飞鸟时代的文献《日本书纪》记述中已经出现“马的射”的字眼,证明当时弓术已发展至“骑射”的水平。飞鸟时代末期的文武天皇更订立了“大射禄法”。《续日本纪》记载奈良时代骑射文化已经相当流行。圣武天皇年代更有崇拜弓箭藉以驱散疫病的习俗,开始出现对弓箭的神格化,这跟日后弓道中的礼仪或许有一定的关系。

从飞鸟时代到江户时代,在这数百年间,和弓的构造有了大幅度的改变。自从平安时代出现了武士这个阶层之后,骑射与弓术逐渐成为了武士们的武艺重点。

虽然日本人从镰仓时代开始,武士们就开始接受中国的禅学,以此作为修身的一个内容,但是,禅学对弓道的影响应该是开始于17至18世纪的江户时代,也就是日本的武士道发展到成熟的时候。就是那个时候,日本人将“弓术”正式更名为“弓道”,从而完成了从“术”到“道”理念上的升华,为日本弓道开启了一扇“求真”之门。从此,习射不只是为了掌握和提高射术,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人格品位。同时,弓道并没有放弃“务实”的本质,仍然强调刻苦练习,以无止境的技术训练作为通往弓道制高点的必由之径。弓道的格言是:“无论是一千支箭还是一万支箭,每一支都应该是一次全新的发射!”

重视礼仪也是日本弓道最大的特点之一。这源于日本武道对和谐、道德的追求,这也与日本民族崇尚礼仪的文化传统有直接关系。弓道的基本原理是,练习者为提高技术水平,必须首先认真地掌握弓道的各种礼仪,并贯彻于练习活动之中,乃至于日常生活之中。只有通过行为上的高度约束与心身的统一,人才可以心平气静,进入一种“道”的状态。在这方面,弓道无疑得益于中国古代的射礼,而日本的弓道家们也承认这一点,他们甚至认为,日本弓道在某种程度上乃是中国古代射礼的延续与本土化

剑道

“剑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古籍《吴越春秋》中,越王勾践与剑客越女的一段对话当中。中国古代曾一度将剑的修行称作剑道,在《汉书·艺文志》中就记有《剑道》三十八篇。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剑道早已有了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又如《庄子·说剑》中的一篇就有“……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论述。

中国古剑道在战略和战术方面的要求大致与后来的日本剑道相似,但由于中国是个多民族和地域辽阔的国家,剑在形制方面因地域和民族习惯的不同而变得多样化,单手剑与双手剑数千年来一直是并存的,在持剑方式和具体攻防技巧方面都有差异;而在精神内涵方面,尤其到了战国那个空前的百家争鸣时代,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体系对“道”的解释也各不相同,不像日本剑道主要以儒家和禅宗思想为核心。

隋、唐时期,剑道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的武士们在长年的征战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对中国式刀剑的技法及形制进行了改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面貌。

剑道,以剑护身又以剑击倒对方,从7世纪开始在日本流行,16世纪时已十分普及。17世纪后,剑道把精神修养与技术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剑道成了修身养性之术,它的核心是坚韧和勇敢。18世纪时又设计出竹刀、面罩、护胸、护手、垂带等防护用具,这些器具一直沿用至今。(www.daowen.com)

现在,日本剑和中国剑在外貌和使用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差异。和弓道一样,剑道在日本也是武士的必修课。弓道主要是为了进攻,而剑道则是可以进攻也可以防守。

在日本的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剑客——宫本武藏,他写了一本关于剑术的著作,名叫《五轮书》,非常受欢迎,宫本因此闻名遐迩。

在日本的各大学府也都设有剑道社,许多青年都热衷于学习剑道,并积极地参加剑道比赛。东京都练马区从1984年开始,每年都要举办剑道大会。运动员都是男女少年,他们手拿竹刀,戴着面罩、护胸、护手、垂带等全副“武装”,比赛时龙腾虎跃,人们称为“跳龙门”。

今天,剑道已成为国际性的体育项目。日本每年都有许多指导者到各国进行指导和普及工作,同时世界各地也有很多人去日本学习或交流剑道。在中国的香港、澳门,都建有剑道馆,也时有选手参加国际赛事。

剑道在中国的发展也是近几年的事,大多人学习剑道是为了锻炼身心,学习其有益的成分,例如通过剑道练习来增强自身的礼节涵养,培养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等。正如日本《剑道教室》一书中提到的:“……透过剑道来锻炼身体,把剑道发展为优秀体育的一环。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不该使剑道沦为被禁止的剑道。应该使其成为能与‘人生的目标’相关联的、能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剑道并将其流传下去。”

居合道

居合道实际上是剑道的一个分支,其原理和剑道大致相同,只不过是在技巧上有所区别。

相信熟悉剑道的人对居合道也都不会陌生,其实“居”、“合”二字是对峙双方的互称,是一种在瞬间拔刀不给敌人有机可乘,进而克敌制胜的刀技,而这种刀技在日本古代的流派有“拔刀术”、“居相”、“拔合”、“坐合”、“拔剑”、“鞘内”、“利方”等不同的称呼。

居合是从坐姿静态中,或立姿动态中,拔击、斩切对方于瞬间获胜之招术,不像剑道拔刀交剑后才争取胜败,而是交剑前已决胜负。在日本传统武打影视中,经常能看到这快如闪电的招数,即使在竹林里砍毛竹,也好似秋风扫落叶,出奇的凶猛、快捷。

柔道

柔道,看字面的意思,好像是“温柔的方式”。但实际上柔道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它强调选手对技巧掌握的娴熟程度,而非力量的对比。柔道重于自我健身和培养顽强的拼搏精神。

柔道比赛要求选手对对手的四肢、脖子作出“锁臂”、“扼颈”等动作,将对手扔倒或压制在地,直到对手认输或清楚地将对手扔倒在地,方可取得胜利。

柔道是日本独特的武道,柔道在日语中是“柔之道”的意思。柔道部分起源于一种古代日本武士空手搏斗的技术:柔术。严格来说,柔道只是一种体育运动,并不属于武术。据日本历史记载,约在公元720年,日本流行一种类似相扑的角力赛,称为“体术”。后来由于日本深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日本人便根据“易经”中“以柔制刚”的学说,将“体术”改称为“柔术”。

柔道是日本人喜欢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日本的高中生每周要上1小时柔道课,几乎每所大学也都设有柔道部,对大学生进行柔道训练,选拔出有前途的运动员。

1956年5月,第一次世界柔道比赛在东京举行,日本柔道从此走向了世界。1964年起,柔道被列为奥运会的项目之一。柔道通过把对手摔倒在地而赢得比赛,它是奥运会比赛中唯一允许使用窒息或扭脱关节等手段来制服对手的项目。

柔道应该说是从一种古老的柔术发展起来的。柔术是一种近距离短兵相接的格斗求生之道,它与中国的拳术关系十分密切。明末,中国学者、著名的武术家陈元赟旅居日本时,将拳术传到日本并融入日本的柔术。

柔术是在失去武器时的一种绝好的格斗术。18世纪江户时代柔术盛极一时,成了武士的必修课,而且发展成10个派别。当时的角力穿上全副武装互抓对方,这与现代柔道原貌有些类似。19世纪明治维新后,欧美文化的冲击使日本人摒弃传统的观念,柔道也就江河日下。

日本的教育家嘉纳治五郎从小由于身体虚弱,出于强身健体目的便投拜于柔术名师门下,研修并吸收了多种柔术派别的精华,糅合出一种新的徒手格斗术。1882年,嘉纳治五郎在东京创立了柔道讲道馆,由此开创了柔道的历史,嘉纳也被称为“柔道之父”。他结合体格锻炼技术和格斗技术,将柔术提升为一种运动。这种柔道的真谛是:“体育、修心、护己”,他把单纯武打的柔术改革成“修身养性”的身心功法。嘉纳指出:“精力善用和自他共荣,则是精力善用为主、为先,自他共荣为从、为后。”自他共荣,是以苦练达到最高境界的柔道语言。

1902年,鲁迅先生在东渡扶桑求学之时,曾在嘉纳创办的东京宏文学院补习日语,入学之后为了健身,鲁迅便加入了柔道学习班。1982年日本《鲁迅之会会报》便刊载了“周树人的柔道誓约书”一文。现在,柔道也是一种在西方盛行的日本武术,由于它强调摔跤和擒拿,所以成了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皆宜的防身术,得到人们普遍喜爱。可以说,柔道已经成为了日本的国粹。

空手道

空手道也是风靡日本的传统武术,但发明可追源自大约500年前的琉球开始。琉球位于日本南面的一个小国,当时进贡给中国清政府,于是当地居民常往中国,某些拜师于武馆后返回琉球教习。

后来由于长年的禁武政策,武器一向被禁止使用,因此,人民不得不创出赤手空拳的格斗技术,以求得生存的自卫本领。尤其是在17世纪初叶,严禁武器的携带和保存,于是在琉球的上层阶级之间,参考中国拳法创出了独特的格斗技术,这就是最初的空手道,称之为“唐手”。它的本义为“从中国传入的拳法”。

后来,日本占领琉球,改名为冲绳,同时亦执行禁武、禁兵器令。但当地民众以学自中国(当然有加入琉球本身)的武术仍群起反抗。

后来,此武术流入日本,经过发展分流渐成现今的空手道。

由于长期受到禁武令的影响,“唐手”一直只能秘密地进行传授,直到1905年才公开成为普及的武道。到1935年因“唐手”名称含有中国的意思,当时中国被日本视为敌对国,带“中国”、“唐”名称的东西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抵制,加上“唐手”与“空手”的日语发音相同,才被日本改为“空手”。后来加上一个“道”字,就与“剑道”、“茶道”等一样,不单是一门技术,而是一种人生修炼之道了。

1908年,空手道被正式列入体育项目,空手道高手还到中国学习拳法,为空手道注入新风。1922年,被誉为松涛流始祖的拳术名家船越茂珍,从冲绳到东京,在各大学讲授空手道,从此,空手道在日本逐渐普及。

与柔道、合气道的目的不同,空手道是“刚”性武术,它从头到尾都是手脚并用,格斗是为了伤害对方,属于攻击性武术。而作为传统的一项体育运动,空手道只是为了锻炼身体、磨砺意志、陶冶情操、自卫御敌,而不是拼命厮杀。因此,在比赛时规定只能“点到为止”,进攻者必须在碰到对手之前的瞬间刹住手,不可真的猛击对手,否则就是犯规,犯规两次或严重犯规者就被取消比赛资格。即使这样,比赛中也会有人受伤。所以比赛规则越来越严、越来越细。

空手道现在已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很多国家建有空手道训练场所。

合气道

合气道常与柔道相提并论,是一种“柔”的武术,着重摔跤并把对手的力量转化为自己攻击对手的力量。它是一种根源于日本大东流合气柔术的近代武术,主要的特点是“以柔克刚”、“借劲使力”、“不主动攻击”。现在一般所称的合气道又分为日本与韩国两种流派,彼此在各自发展之下也有一些差异。

合气道主要的能量来源是“气”,比赛时,与对手的“气”对仗,求取胜利。在日本种类繁多的徒手格斗中,合气道是一种纯自卫的武术,目的不在伤人,在于切入对手死角,破坏对手重心,以关节技及摔技为主。不以蛮力攻击对方,而是将对方的力量引导至无威胁的方向,甚至吸收化为自己的力量而反击。强调技巧与年龄、性别、体格无关,完全以调和与使用自己的气,控制与破坏对手的气来决定胜负。而韩式合气道则更讲求刚猛。

除了运用身体的招式之外,日本合气道亦有使用剑、棍等武器的招式。

合气道没有跟别人较量的思想。它不是破坏别人的武术,而是跟别人一起锻炼和修养自己的创造性武术。合气道的“合气”是个秘诀,现在有很多解释。有的说“合气”是跟中国的气功相似;有的说“合气”是自古以来留下的名称,现在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了。总而言之,“合气”至少与锻炼者之间的运动有关。避免锻炼者之间力气流动的冲突,而寻求锻炼者之间力气合一,追求不争而胜的境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