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司可以说是日本料理的代表,如果足够细心的人便可以从寿司中窥视出日本的很多文化。日本人常说:“有鱼的地方就有寿司”,而寿司最开始也是为了保存食物,久而久之,经过日本人不断地创新和改良,到今日发展到种类繁多的日本料理的典型美食之一。
寿司和中国的饺子颇为相似,都是用一种主食包住一些蔬菜或是肉类,而相比于饺子,寿司不仅保留了传统做法又不乏自主创新。寿司的美味不仅体现在食物上,更体现在形与色上。
日本不仅在地域上与中国是“一衣带水”,而且在文化上也是“一脉相承”。前面我们说过,因为日本人的“拿来主义”和乐于创新的精神,让日本文化几乎成了世界文化的大熔炉,正因如此,日本文化中的茶道、花道都是世界各国人津津乐道研究的对象,而作为日本饮食文化当之无愧代表的寿司,研究的人却还只是少数。
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组成这个国家的一个重要部分,饮食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发展的历程,而日本的寿司正是包含了日本很多值得探究的民族文化。
说到日本的寿司,还得从它的起源开始说。据说,寿司的制作方法是和水稻的种植技术一起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寿司亦作“鮨”,这个字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4世纪的中国词典《尔雅·释器》,其中就记载了“肉谓之羹,鱼谓之鮨”。意思是说将肉酱叫羹,而搅碎的鱼肉叫鮨。
而寿司的另一种写法“鲊”出现在500多年后。公元2世纪中国汉朝的另一本词典,刘熙的《释名·卷二·释饮食第十三》中记载“鲊滓也,以盐米酿之加葅,熟而食之也”。意思是说,鲊滓是一种用盐、米等腌制,让鱼肉发酵后剁碎,煮熟后进食。
100多年后,汉字传到日本,鮨、鲊两字便混为一谈。中国也停止用米来酿制食品,到了明代,鮨、鲊便从中国菜中消失了。
公元700年,也就是奈良年代,出外营商的日本商人将寿司从中国带入日本。当时的日本人用一些醋腌制过的饭团,加上一些海产品或肉类,压成一小块,整齐地排列在一个小木箱之内,作为沿途的食粮。直到公元1700年,即江户年间,寿司才于日本广泛流传,成为一种大众食品。
以简单为美味,以自然为美味,日本料理之所以逐渐在世界各地蔚然成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原因在此。而这其中,寿司尤其是这种美食简约哲学的极致表现。
从日本人发现寿司,把寿司带回当时食物紧缺的日本,便可以看出日本人善于思考,并且潜意识的思考力很强。日本江户时期,其实根本还谈不到料理一词,因为当时的人们对食物的要求还只存在于饱腹的范围。由于食物紧缺,善于捕鱼的日本人为了保存食物的新鲜,发明了一种吃鱼的新方法。而与之相比同等时代的中国,就完全没有做寿司的必要,而在获得新鲜蛋白质不容易的日本,通过国民的思考和创新意识,就发明了这个具有代表性质的日本料理——寿司。
从保存食品到生鲜食品,寿司就是为了保存食品而产生的。实际上,给寿司里加入米饭是产生寿司之后多年的事了。这就说明,当初的寿司并不是“米饭加小菜”的那种便利食物,而只是一种保存鱼肉的方法,米饭的加入只是一种“媒介”。这种主要目的在于保存的被称为“驯寿司”,区别于“手攥寿司”。后来,人们不只是等待自然发酵,又在寿司中加入醋或压制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以保存食物以便食用。孔子在他的《论语·乡党第十》中说“不得其酱不食”,后来被世人诠释为:“鱼脍非得芥酱则食也。”而当今日本人在食用寿司时,都是以绿芥末为佐料的,就是以此传承过来的。同时,利用绿芥末来保持寿司材料的新鲜程度这种创新行为,值得各个民族和国家得以借鉴和学习。
思考的力量是伟大的,而日本人正是由于有着这种善于思考的能力,才得以从“二战”的失败中迅速崛起。日本人善于研究,善于解剖,善于思考,作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重视日本人的这一品格。
从日本的寿司便可联想到中国传统的食物——饺子。二者虽然都是需要装入馅,只不过寿司的馅以生鱼片居多,尤其在传统的寿司中,生鱼片是制作寿司不可替代的重要材料。而中国的饺子馅则是荤素搭配,以猪、牛肉居多。吃饺子的时候除了大部分人喜欢蘸醋外,在东北地区,还有蘸酱油的习惯。而日本人在吃寿司时同样也要蘸一些作料,来加深寿司更为鲜美的味道。比如日本的浓口或淡口酱油,或者绿芥末、姜末等。(www.daowen.com)
在这个开放的社会里,在人们高喊创新的时代中,寿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猛然间生出很多有别于传统寿司的做法。相对于中国的饺子,则固守着一种传统,无论是做法还是里面的馅,都没有发生很多的变化,似乎一直沿袭古人创造摸索出来的方法。
追求自然,崇尚自然,便也成了日本料理的特色。日本是一个长寿的民族,目前其平均寿命居世界首位。除了自然环境及其他因素之外,追求自然的饮食习惯在其中也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观察寿司,每一块都有如一个小小的艺术品,样式精致,光是看,你就可以垂涎三尺了。品尝一口,口感细腻,这就是日本人追求的料理美。日本人对饮食的一句概括就是:用眼睛来享受饮食。意思是说,饭菜不仅仅是用来果腹的,更重要的是要给人一种美感,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在真正吃到美食之前,就让食客感到了美感,日本人的想法真的是很不简单啊!同时,这样也养成了日本人一种不浪费的习惯。
日本是一个快节奏的生活国,不再有浓妆艳抹穿和服的女士,也不再有拿着刀挥舞的武士,取而代之的是街上匆匆行走的行人,电车中蜂拥的上班族,还有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总结日本人的生活节奏就是一个字:快。
据一个留学日本的朋友说,日本走路的速度相当快,别看他们的腿不长,但两条腿交换的频率很快,走路时几乎是不抬头的,就连说话的语速都很快。那么造成他们这种行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日本临海的地理环境使其总是受季节风的影响,气候异常,雨量也较多,为了适应海洋性条件,人们就必须养成随机应变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因此,日本人在性格上大多数都是:敏捷迅速,避免不了的就是雷同性也很强,做事也很性急。
日本人虽然很喜欢享受生活,也懂得享受,但是日常的琐事又令他们不得不用一种道德戒律来限制自己,饮食也包括在内。有一个日本农民说过一句话:“快吃,快吃,这是人最高的道德之一。”通过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日本人并不认为吃饭是具有任何重要意义的行为……他们把吃饭当成是一种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因此应该是尽可能简短的事情。尤其是小男孩,日本人在教育小孩的时候并不像在欧洲那样被劝导吃得慢一些,而是催促尽可能吃得快一些。
如今日本饮食文化发生了变迁,第一点就是逐渐西化,另一点就是由于外出工作的女性增多,日本人的生活变得合理化、简单化了。最大限度节约时间、省事且经济实惠的食品才能得到人们的青睐,寿司正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日本家庭也会在特殊的场合,自制寿司款待宴客,但做法也大都比较简单,并可在卷米饭的同时加入烤紫菜或鸡蛋片、咸菜之类。
有些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会懵懂的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母文化”,而日本文化是一种“子文化”,所以很多中国人都会不屑于日本的种种。但事实上,日本人是一个善于汲取的民族,日本文化就是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其形成的早期受中国的影响很大,同时吸收了朝鲜文化和印度文化。1868年的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又大量地汲取欧美文化,形成了东西方大融合的独特日本文化。茶道、文字、佛教、围棋都是从我国东渡过去的,而如今,不得不承认,日本做得比中国好。这就是博学的日本人,与其说他们是“吸收”,不如说是“去粗取精”,既保留传统的文化的意识,又适应时代,注重创新。
日本继承了中国的文化,通过努力,继续创新,使得自身文化在世界上发扬光大,这就是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的日本人。比如日本的经济与他们的动漫产业不可分割,而中国的动画也是早先就有的,一提到日本动漫人们就会想到机器猫、圣斗士、灌篮高手等,日本的动漫水平之高是全世界公认的,并且他们还在不断的创新,而作为邻国的中国,动画创作似乎没有多大的变化。
透过对日本寿司的了解,我们可以学到日本人的善于思考,日本人的创新意识,日本人追求的自然与完美,以及生活的快节奏。这些,都是中国人乃至世界人都要借鉴研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