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使用说明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使用说明

时间:2023-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主要说明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使用说明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主要说明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由于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也是有区别的,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一旦劳动力价值降低到这个界限以下,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

4.劳动力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当货币为它的所有者带来增殖时,货币就转化为资本。价值增殖的发生是以资本家把货币投入流通为前提条件的。但就资本购买商品(货币转化为商品),再卖出商品(商品转化为货币)两个相联系的价值转换行为本身来看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价值增殖显然与货币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其中生产资料作为生产手段,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只转移原有价值,不会带来价值增殖;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过程,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6.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都是剥削制度,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正因为如此,资本家只能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在这里,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第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资本及其本质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4.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第一,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第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内涵。表现在生产资料上的这部分资本,其价值只是一次或逐渐地转移到新的产品中,不会发生量的变化,所以叫作不变资本。表现在劳动力上的这部分资本,其实物形态是雇佣劳动者本身,其使用价值是劳动者的活劳动。工人的活劳动凝结在产品中能创造新价值,不仅包括自身的价值,还包括剩余价值。所以叫作可变资本。

第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意义。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5.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应该拿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用公式表示为:m’=m/v。

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www.daowen.com)

这两个公式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示同一个关系。前一个公式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后一个公式则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为了让工人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以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让他们在同样长的劳动时间内比以前消耗更多的脑力和体力,这和延长工作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只要同劳动力再生产相关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力价值就会降低,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则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经济规律。

4.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源泉问题

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在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第二,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四)资本积累理论

1.资本积累及其实质

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

2.资本的有机构成及其提高的趋势

资本的有机构成概念: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资本的有机构成的发展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在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扩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3.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而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则相对下降,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这里之所以说是相对,不是就整个社会生产的实际发展而言,而是由于他们不为资本所需要,所以才成为“过剩”或者“多余”的人。

4.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增大资本总额。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积累的规模越大,积聚的资本就越多,从而个别资本总额就越大。但是,依靠资本积聚增大个别资本总额的过程进行缓慢,而且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

资本集中是指若干分散的较小的资本通过吞并或联合的形式,合并成为较大的资本,从而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资本集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竞争中大资本挤垮和吞并中小资本;另一种是联合建立股份公司,把若干个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

5.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首先,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其次,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这样,在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