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劳动价值论——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

劳动价值论——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

时间:2023-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这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一般人类劳动构成商品价值的实体。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抽象劳动的性质:首先,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

劳动价值论——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

(一)商品经济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商品经济的内涵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和消费资料的全部或大部分都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商品生产者以追求价值为目的,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这就决定了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都要求互通有无,以取得对方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者消费资料,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只有进行交换。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便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二)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有价值和价值这二因素,正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任何一种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1.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不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下,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2.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任何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当这种有用物品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一般人类劳动构成商品价值的实体。但是并非任何生产条件下耗费的劳动都形成价值,只有为交换而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价值的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是就同种商品生产而定的。生产各种不同的商品的劳动复杂程度是不同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交换比例的折合,是在生产者背后,在无数次的竞争和交换活动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而发生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所形成价值总量却不变,从而平均物化到单位商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也就越小;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首先,两者是统一的。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所以,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其次,两者的对立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他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5.具体劳动及其性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

具体劳动的性质:首先,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其次,具体劳动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具体劳动必须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6.抽象劳动及其性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抽象劳动的性质:首先,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其次,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可见,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

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统一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之所以具有使有价值和价值这二因素,正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三)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及其职能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到达货币形式。

1.价值形式的发展

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www.daowen.com)

(3)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从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使商品之间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4)货币价值形式,当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上,这些贵金属就成为货币商品。

2.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在长期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出现以来,所有的商品都必须换成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具体劳动才能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才能取得社会的承认而表现为社会劳动。因此,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成为商品世界中至高无上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拜倒在它的脚下,把它看作是决定自己命运的神秘莫测的力量,就形成了所谓货币拜物教。

3.货币的职能

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还相继发挥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作用。

(1)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自身也具有价值。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2)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3)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货币之所以有贮藏手段的职能,是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

(4)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5)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职能。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贸易的差额;三是作为社会财富代表,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3.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

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中最基础、最一般的规律,在一切商品经济形态中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不论社会制度如何,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都应该遵循一定的比例,否则就会造成某些部门发展过快,浪费社会资源,或某些部门发展过慢,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只能获得较少的收入,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一样。那些生产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少,仍按照较高的社会价值出卖,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相反,那些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大,但还要按照社会价值出卖,所以不仅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本或破产。这样,就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4.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

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因为首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办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为了保持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往往会限制技术的扩散,严守经营秘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普遍改善,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五)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内涵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着自己的打算和自己的利益进行的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都独立地进行商品生产活动,拥有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并自负盈亏。因此,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为生产他人或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而进行的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在社会分工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某一种商品的生产,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交换所生产的商品。这样,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及解决途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必须转化为社会劳动才能实现生产者的利益要求,而交换则是实现这一转化的根本途径,但私人劳动不一定在事实上或数量上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因而,交换也是解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通过交换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得到社会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在这里,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会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会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会被社会所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有卖出去,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生产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如果商品卖不出去,他的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再生产就难以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