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是日本的一种民族服饰。此词起初泛指所有日本的衣服,而与这个词相对的是洋服,指来自西洋的衣饰。后来此词的词意逐渐单一化,通常单指具有日本特色的民族服装。
和服,从字面上解释为“和”的服装,“和”一字源于日本人为大和民族。这种称呼源于明治时期,当时西方的“洋服”流入日本,人们为了将其与日本本地的衣服作分别故起的这个名字。后来又为了将一般的衣物作分别,和服便逐渐演变成单指某种日本民族服饰的称呼。
最初的日本服装是被称为“贯头衣”的女装和被称为“横幅”的男装。所谓“贯头衣”,就是在布上挖一个洞,从头上套下来,然后用带子系住垂在两腋下的布,再配上类似于裙子的下装。
所谓的“横幅”,就是将未经裁剪的布围在身上,露出右肩,如同和尚披的袈裟。
日本的和服,就是以此为基础逐渐演变而成的。公元8世纪,唐代服装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和服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和服的名称,如叫“唐草”、“唐花”、“唐锦”等。
各种和服在款式和穿着方式上有“大同”,也有“小异”,正是这些“小异”,具有服装的一项重要功能:显示身份、年龄、所属的社会阶层。以女性的和服为例,这种“小异”主要表现在袖子上。和服的袖子大致分为“黑留袖”、“色留袖”、“本振袖”、“中振袖”等。
和服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称呼,而一部分称呼却有点偏离原意的味道,甚至连日本民族本身也对这种衣饰有着不同的统称。这些称呼的偏差与日本的发展历史有着重大的关系,“和服”、“吴服”跟“着物”是三个最主要的称呼,基本上这三词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却有着不同的来源及解释。
今天日本服装主要分为现代服装“洋服”(即从欧洲传来的样式)和传统服装。而和服最早是受古代中国汉服的影响,尤其是日本历史上的古坟时代(相当于中国晋朝及南北朝时期)。但到了平安时代(相当于唐末宋初),由于中日因双方内外条件变化而暂时中断了两国之间的交流,日本文化进入了一个高度本土化发展的时期,也是一段自我孤立时期,和服的构造也因而更具有其本地色彩。
日本平民和服受东吴传来的编织缝纫风格影响较深,故称为“吴服”,而贵族的服装则受之后的唐朝影响更深,称为“唐服”。从镰仓时代起贵族和武士逐渐开始在家里穿着吴服,从室町时代开始上层贵族也开始穿着吴服。江户时代起吴服的样式和今天的和服已相差无几。今天,平民在节日、庆典上多穿着吴服,即一般意义上的和服,而皇族礼服仍以唐服为主。
真正有文字记载,将中国服饰引进日本并使之制度化的,应该是从奈良时代开始的。日本的奈良时代正值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了大批的学者、僧侣到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都带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时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
镰仓时期,相对精干、简易的武家文化出现,这一时代的特征也反映在了服装上。当时,元朝统一中国,并意图侵犯日本:日本人为了便于战争,服装又重新恢复朴素,宽袖又变回窄袖。
室町时代,人们便开始在衣服上印上家纹,便服设计逐渐走向礼服化。直垂和侍乌帽子是时髦的男装,普及很广。而女装则更朝简单化发展。
桃山时期也就是16世纪中叶,人们开始讲究不同的场所需穿不同的服式,于是便又出现了参加婚宴、茶会时穿的“访问装”和参加各种庆典、成人节、宴会、相亲时穿的“留袖装”。这一时期,带有鲜明民间性的“能乐”逐渐成形,绮丽豪华的“能”装束出现。
江户时代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时期,其时,男装、女装虽有变化,但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时代,现在意义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后一直没有太大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日式和服大都是延续了江户时代服装特式。
步入平成年代,和服再度成为部分重要活动或场合的流行服饰,更逐渐成为潮流的一部分,和服自此被定位为节日及重要场合的服饰。(www.daowen.com)
和服的种类很多,不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礼服之分。已婚妇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据拜访、游玩和购物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着和服的图样、颜色、样式等也有所差异。
由于和服的裁剪制作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在量体裁衣方面比较自由。在制作和服时,较少为人的体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着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给人以衣不合体的印象。不仅如此,和服同时也顺应日本的自然:日本绝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因此服装的透气性十分重要。由于和服比较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所以十分适合日本的风土气候。
在江户时代之前,男女的服饰分别不大。但过了江户时代,女子的服饰渐渐变得鲜明夺目,而男子的服饰则慢慢变得庄重朴素以显出身份地位。年龄与婚姻状况也影响了和服的款式和花色。
相比起女子的和服,男子的和服远比女子的简洁。男子的和服与女子的一样拥有很长的袖套,但不同的是袖套与衣服本身是缝上的,只剩下末端几英寸的位置未被缝上。另外为了方便绑上腰带,袖宽比女子的和服要窄。
现今男子和服最大的特征在于其布料。典型的男子和服的布料色彩都是偏向暗淡,如黑色、深蓝色、绿色跟咖啡色都是常见的颜色,布质都是无光泽的而且没有任何花纹。部分新潮男子和服的色调会比较光鲜,如紫色、浅绿色、浅蓝色等,另外亦拥有一些细小的花纹。
花嫁衣裳为女性结婚时的服饰。日本的婚礼主要分为神前婚礼(即传统婚礼)、西洋婚礼、人前婚礼,而花嫁衣是神前婚礼的必要穿着。花嫁衣主要分为三种,包括白无垢、打挂以及振袖(通常为大振袖),色调以白或红为主。
日本有用衣服“招魂”的习俗:人们或者在死者的枕边,或者登上房顶朝向高山大海,或者挥动死者衣服大声呼唤死者回来。为死者洗用过的衣服时,要面北而洗,夜半晾晒。洗完晾干后,必须整整齐齐叠好,收藏一段时间后再用棒敲打几下,生者才能穿用。
在城市,正月初一大部分家庭都不去洗衣服。古代的风俗,每月的一日、十五日、二十八日,甚至祭日也不得洗衣。这固然是节假日需要好生休息,也是畏惧这一天祭祀对象的魂灵飘游而过时附在晾晒的衣服上。
新穿刚做好的衣服时,有的地区(如纪州)先将衣服披在柱子上;有的地方(如冲绳)要口唱“我也千年,柱也千年”、“衣服单薄,身板结实”。即使不先给木柱穿,也要叠好后敲打两下再用。这都是出于担心衣服上藏有某种魂灵的缘故。这从主观愿望来讲,希望起到化解的作用,去灾避邪。
《无何集》载:“毋反悬冠,为似死人服”,河南沁阳一带有“反穿罗裙,另嫁男人”的传说。由于死者去的是一个与阳世截然相反的阴间世界,所以死后要反穿衣,反戴帽。日本习俗,人死了下葬时,要左向掩衣襟,意味着死者的一切装束都与生者相反。所以,平时人们穿衣服时,最忌讳领子窝在里面。
同样,由于“万物有灵”思想,日本人认为自己穿用的衣服必然寄存有自己的灵魂,把自己穿用的衣服赠给最亲近的朋友,意味着把自己的魂魄也赠给了对方,足见一片诚心。有的人赠衣时,还在兜内放一枚五元的日币,这是取五元的谐音,表示“御缘”就是与你有缘的意思,目前还存在的赠“买衣服钱”、“买腰带钱”,都是这种习俗的表现。
《中国民间禁忌》一书中曾将服饰的颜色归纳为四点:贵色忌、贱色忌、凶色忌、艳色忌。
唐太宗贞观四年定百官朝服颜色,紫列朱前: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可以这样说,日本历史上的色彩禁忌与这些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