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为什么日本总能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令人咋舌的事物

为什么日本总能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令人咋舌的事物

时间:2023-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几十年后,日本再度从战败的灰烬中迅速重生,并成为全球最富有的超级经济强国。日本便是一个“拿来”的内行,所以他总能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令人咋舌的事物。说到中国文化的流入和日本民族的“创造”,这里就不能不提到陶工艺。日本三彩的技术无疑是取自中国,但日本人在仿制的时候,便体现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但凡是对日本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会注意到日本的庭院建筑。

为什么日本总能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令人咋舌的事物

一千多年前,日本开始向中国学习,直到摆脱附庸国地位并转变为自视优秀种族的国家;尤其从明治时代开始,在短短半个世纪之内,日本从一个偏僻、孤立的田亩之地发展成世界列强之一。几十年后,日本再度从战败的灰烬中迅速重生,并成为全球最富有的超级经济强国。

日本让全世界刮目相看了,国土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却有1.3亿人口,资源还极少,但日本却是毋庸置疑的发达国家,这值得大家深思。

日本人几乎是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逐渐地学习、改造,创造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奇迹,这难道不是一种智慧吗?这就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非凡的洞察力。中国有句俗语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日本便是一个“拿来”的内行,所以他总能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令人咋舌的事物。

日本人在新年里最爱吃的五种食物是什么?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是:拉面、咖喱饭、麻婆豆腐、御好烧(一种在面糊中加上肉、鱼虾、蔬菜并在烧热的铁板上随意煎熟的具有关西风味的日本食物)、炒饭。很惊讶吧,这个在中国人思想里总是吃生鱼片和寿司的民族居然把拉面排在了第一位。

在日本,拉面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横滨中国人集聚区,最开始就是中国传统的面条,汤是肉汤,面条上放进一些煮熟的猪肉切片,当时的日本人把它称为“南京荞麦面”。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明治时代的日本人习惯把中国人称之为“南京人”,就像早期的南洋将南下的中国人称为“唐山人”一样。根据这种现象,据有关日本学者的推测,“拉面”的发音也许是源自汉字“拉面”或是“捞面”,总之它不是日本古已有之的食物。拉面风靡全日本,严格地说,应该始于战后。

大致上来说,日本的拉面和中国的汤面类似。你随便走进街头的一家拉面馆,会发现墙上贴着的各种食单,大多都有:“酱油拉面”、“盐味拉面”、“味噌(豆酱)拉面”、“叉烧面”、“五目(什锦)拉面”,有的还有“广东面”、“天津面”、“豆芽拉面”等种类。

比起拉面来,饺子在日本的传入就晚一些。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战前的日本几乎是没有饺子馆的。1945年以后,饺子文化才通过返日的日本人带回日本,日本几乎没有专门的饺子店,饺子大多也都只是在拉面馆里卖,也就是说拉面馆是兼营饺子的。

日本人喜欢阅读众所周知,他们也乐于发现和模仿,比如在日本民间传播最为典型的,便是泷泽马琴的长篇小说《南总里见八犬传》。这部深受日本人追捧的小说在整个大纲结构上仿照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传》,人物的名称和故事也与《水浒传》相仿,当然故事发生的舞台是在日本,这样,日本人读起来也就更为亲切。其他如《三言》、《二拍》、《今古奇观》和《白蛇传》等小说故事,也以各种形式在日本流传。

即使到了近代,即明治以后,日本近现代作家模仿和改写中国古典小说的现象依然相当兴盛。中国古典小说在日本影响最大的当推《三国演义》,日本人称之为《三国志》。三国的故事之所以在今天的日本人心目中浸润得如此之深,其缘起大概是日本现代拥有极大读者群的小说家吉川英治在1939年和1943年间写的多卷本长篇《三国志》,这部小说后来被一版再版,它差不多可以说是战后兴起的各种三国故事的通俗版本、影视版本和漫画版本的母胎。

说到中国文化的流入和日本民族的“创造”,这里就不能不提到陶工艺。

中国的唐三彩大概是在7世纪末才开始完全成熟的,当时的制作工艺主要是在白色的胎地上分别施以绿釉和褐色釉,有时还会施以蓝釉,在功能上,主要是体现王公贵族奢华的生活风貌,大都用来作为贵族的墓葬品,因此从形态上来看并没有实用功能,种类多为镇墓兽、万年壶、人俑、神像、马、龙耳瓶、骆驼等。(www.daowen.com)

7世纪末,唐三彩流入日本,也许是因为当时的遣唐使船只带过去的吧。现在日本已有十个地方发现了这些出土品,尤其是在奈良的大安寺,一下子便出土了三十几件唐三彩。唐三彩的传入,对日本的制陶工艺而言,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促进。

目前,三彩陶器藏品最丰富的应该属集中于奈良正仓院的57件作品,被称为正仓院三彩,又称为奈良三彩。三彩陶器的出土地,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寺院、宫殿、官衙等处的遗迹,近年来也逐渐有从村落的遗迹中出土的,但总体来说,三彩陶器主要是用于国家和贵族等举行祭祀佛教仪式的场合,壶等器具被用来盛放火葬后的遗骨,与一般民众的生活还是有些距离。

日本三彩的技术无疑是取自中国,但日本人在仿制的时候,便体现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从形态上来说,它基本上没有神像、人俑或马和骆驼等一类的造型,大多为日常容器,又或者是模仿铜合金佛用器具烧制成的壶、瓶、钵、盘、碗等。在釉色上,它也不像唐三彩那样色彩斑斓、华丽多姿,而是更多地敷施了绿釉,整个陶器喜欢以绿釉为基调,这便显得比较素朴,甚至带有一些稚气,日本人一直对绿色情有独钟,这与日本民族爱好自然有关。

9世纪进入平安时代后,又从当时的大唐传去了白瓷和越州窑的青瓷,种类多为日常用的碗、盘等餐具。自此,日本的陶制餐具从原先模拟金属品的须惠器、三彩陶器,开始转向模仿中国青瓷制的餐具样式了。

但当时日本人无法烧制出与青瓷媲美的瓷器,他们只是在原来三彩技术的基础上,又吸取中国的灰釉技法,烧制出了灰釉陶器。这些灰釉陶器与越州青瓷相比,毕竟要显得粗粝得多,不过越州青瓷的传入大大拓开了日本人陶器形态的种类。

但凡是对日本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会注意到日本的庭院建筑。中式庭园与西洋庭园的很大区别是尽可能地接近自然的原本状态,使人在人为的庭园中能够尽可能置身自然之中,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互为感应、互为交融的境界。因此在造园的宗旨上是模山范水,求其自然率真,而摒弃人工的划一整齐,在具体的手法上大抵采用凿池、筑山、引水、叠石这样几种手法。

凿池引水的造园法,在中国园林最初传入日本时,便被广为纳用。最典型的就是被称为“寝殿造”的结构,即在南面必凿筑一泓池塘,然后将水源引入池内,这样就在整个庭园中形成一条曲曲弯弯的小溪,日语中将此称之为“遣水”,似可译为“曲水”,规模大的,也可在此举行曲水流觞。有的庭园史家解释说,京都夏天酷热,引郊外山泉或溪流入园,可使人有清冽之感,减少暑气,同时也平增许多风情。

其次就是日本的筑山和叠石。这一造园手法在东晋时就已时常可见,而这一手法往往与引水凿池相关联。宋朝以后的中国园林,尤其是南方的园林,筑山叠石大多采用具有“漏、透、瘦”特点的太湖石。日本因没有太湖石,因此在纳用筑山叠石的手法和造型中就有别于中国园林。日本便从此也形成了庭院中的叠山布石法,并且其中透发着几分禅意和画思,颇耐人细细玩味。

大家都说“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学习才可以壮大,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地进取才能进入世界强国之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